公元234年,统领着蜀汉北伐军在五丈原屯田的诸葛亮,预感到自己的大限将至,用颤抖的手写了几封遗书,其中有一封就写给了远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

在给兄长的这封信中,诸葛亮除了重叙思念之情外,还对未来有所展望,他说:“诸葛瞻今年已经八岁,特别聪明可爱,但我害怕他太过早熟,将来不成大器……”

字里行间,体现了诸葛亮既高兴又忧虑的矛盾之情。但谁也没想到,诸葛亮竟然一语成谶,诸葛瞻的命运终究没能逃出他父亲的预料。

诸葛亮和诸葛瞻的年龄特点(诸葛瞻从小就聪明机智)(1)

一、虚名中成长,与宦官相勾结

诸葛亮病逝后,刚满八岁的诸葛瞻无依无靠,但好在后面执政的蒋琬、费祎都曾受诸葛亮大恩,对诸葛瞻多有照扶,使诸葛氏依旧尊贵,不至于人走茶凉。

诸葛瞻年少聪慧好学,世人都称他为“神童”,十七岁时,在蒋琬、费祎的推荐下,后主刘禅将公主嫁给了诸葛瞻,诸葛瞻就此成为驸马,拜为骑都尉,步入了仕途。

仕途初期,诸葛瞻青云直上,历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军师将军等高官,堪称蜀汉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而且由于诸葛亮留下的名声,每当朝中有什么好政策,百姓都会奔走相告,说是诸葛瞻提议的。

这些虚名让诸葛瞻的声望一天高过一天,这种不用做任何事情,就能得到赞誉的感觉让诸葛瞻飘飘然起来。

蒋琬、费祎病逝后姜维掌权,因为常年出征,朝政渐渐被尚书令陈祇、大太监黄皓所把持。诸葛瞻作为功臣之后的背景无人重视,他的官职自然再也难进半步,这一停,就有十年之久。

诸葛亮和诸葛瞻的年龄特点(诸葛瞻从小就聪明机智)(2)

诸葛瞻是个要强的人,他不愿一辈子生活在父亲的阴影当中,他也想拥有自己的舞台,去建立自己的功业。不过对当时的蜀汉政坛来说,诸葛瞻的想法并不能实现。

但说来也巧,当时尚书令陈祇突然病逝,朝廷权力中心出现真空,太监黄皓开始在朝中寻觅可以合作的官员。诸葛瞻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他放弃了尊严,向黄皓投去了橄榄枝。

能和诸葛瞻这种声名显赫的功臣之后合作,黄皓自然是一万个愿意。在黄皓的帮助下,诸葛瞻得以再次扶摇直上,当上了卫将军、平尚书事,这一年,他才三十岁。两人一个把持内廷,一个掌控外廷,史书记载,两人“咸相共护”,成为了铁杆同盟。

当时诸葛瞻的权势有多大?年近七旬的老将廖化都要亲自去求诸葛瞻帮他办事,可见其权势。但对诸葛瞻来说,想要权倾朝野,还有个心腹大患亟待解决。这个心腹大患是谁呢?他就是把持着军权的姜维。

诸葛亮和诸葛瞻的年龄特点(诸葛瞻从小就聪明机智)(3)

二、与姜维内斗,加速蜀国灭亡

诸葛亮公认的传人是姜维,这是诸葛瞻的悲剧,也是姜维的悲剧,诸葛瞻内心里是恨姜维的。

很多人都会问:既然姜维是诸葛亮的传人,那为什么诸葛瞻会恨姜维呀?你设身处地想一想就明白了。

如果你是诸葛亮的部下,你当然很乐意跟着姜维干,你可以把姜维看作是丞相的化身,忠于姜维就能表明你对丞相的忠诚。

但如果你是诸葛瞻呢?作为丞相血缘上的继承人,这一切忠诚原本是属于你的,不管是不是对方夺走的,也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很难不去盯着武侯的官爵,不去认为自己才是武侯的继承人。

不仅仅诸葛瞻会这么想,其他一些人也有这么想的。因此,诸葛瞻和姜维不和,蜀国国内的人也会分成两拨,这便造成了蜀汉后期的内斗,极大地削弱了蜀汉自身的实力。而当时姜维主张的北伐,便成为了矛盾的焦点。

诸葛亮和诸葛瞻的年龄特点(诸葛瞻从小就聪明机智)(4)

诸葛瞻是个文艺青年,在没有什么作为的情况下步步高升,但却一点儿也不懂带兵打仗。他搞不明白父亲提出的北伐计划意义何在,只认为北伐是劳民伤财。因此,他全盘否定了诸葛亮生前制定的北伐大计,在姜维履行诸葛亮遗志期间,擅自叫停了北伐计划,并联合朝中老臣一起弹劾姜维。

诸葛瞻此举彻底打乱了姜维的计谋,使其错失了北伐的大好机会,也彻底葬送了蜀国的未来。

公元263年,魏军将领邓艾进犯蜀国边界。毫无战略眼光的诸葛瞻不顾朝中大臣的劝诫,也不接受经验丰富的将领们的建议,自己率兵就去了前线。

由于没有作战经验,诸葛瞻在前线的指挥一片混乱,不久就将自己送入了魏军的包围之中。此时邓艾派使者前来劝降,诸葛瞻也算保留了诸葛家最后一点忠义,不接受投降,直至战死沙场,以身殉国。

临终前,诸葛瞻曾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诸葛瞻始终认为姜维不受控制,是朝政衰败、蜀国衰亡的原因,但他到死都不明白,其实他的权力野心,以及德不配位的现实,才是蜀国战败的最大原因。

诸葛亮和诸葛瞻的年龄特点(诸葛瞻从小就聪明机智)(5)

三、为何一语成谶?原因有很多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但在诸葛亮父子的身上好像并不适用。我们再回归到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兄长的那封信,不得不感慨诸葛亮的料事如神,为诸葛瞻最后的不堪大用而感到失望。

然而,纵观诸葛瞻一生的作为,尤其是他后期刚愎自用导致的战败,全是由于他个人不学无术、咎由自取导致的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可以说,他的失败只是蜀国整体失败的一个缩影,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都有哪些原因呢?

第一,诸葛瞻缺乏实战历练。

从诸葛亮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诸葛亮首先承认自己的儿子天资聪慧、聪明伶俐,这样的表象想必让后主刘禅和朝中大臣也很是开心,他们会认为诸葛丞相后继有人,诸葛瞻长大后可以继续护卫蜀国。

然而,这些人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诸葛亮常年在外征伐,根本无心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也不可能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一五一十地传授给他。因此,诸葛瞻在学识上其实并没有沾到父亲什么光,再加上他又没有怎么上过战场,他的阅历跟纸上谈兵的赵括相比,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诸葛亮和诸葛瞻的年龄特点(诸葛瞻从小就聪明机智)(6)

第二,刘禅等人对他太过捧杀。

前面说了,诸葛瞻并没有机会继承父亲的所谓才能,然而,在诸葛亮死后,蜀国上下所有人的目光却都放在了这位丞相遗孤的身上。这时,诸葛亮儿子的身份已经成为了套在诸葛瞻身上的一道枷锁,年仅八岁的他被后主刘禅和大臣们整日围得团团转,所有人都希望能在这个只有八岁的孩子身上找到哪怕一丝诸葛亮的影子。

就这样,诸葛瞻在众星捧月之中长大,受到了无数的关注,哪怕稍微做一件事,他就会被连连夸赞有父亲雄风。而真正继承了诸葛亮指挥才能的姜维,却不受关注,自己一人默默地进行着诸葛亮的北伐大业。

事情发展到这里,蜀国的政治环境中就展现出了极为荒诞的一幕:那些为了蜀国奋斗半生的忠义臣子们,久久无法得到晋升;而没有从基层开始磨炼的诸葛瞻,就这么凭借着自己父亲的威名,被刘禅提拔成了朝廷命官,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而刘禅的这一轮糊涂的捧杀,也成为了诸葛瞻日后覆灭的因子。

诸葛亮和诸葛瞻的年龄特点(诸葛瞻从小就聪明机智)(7)

第三,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局势,诸葛瞻更不能。

诸葛瞻身为国家重臣,却不能像父亲一样矢志北伐,军政大权一把抓,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固然令人遗憾。可是,对于失去父亲那年才八岁的诸葛瞻来说,所有的荣光都来自那个遥远的、已经去世的父亲,所有的苛责也都因为他是诸葛亮的儿子。

我猜诸葛瞻可能会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父辈的旗帜要由我来接着扛?也许在太平盛世,诸葛瞻会是一个精通书画的文人,但很不幸他是诸葛亮之子,他必须担起这个国家的命运和安危,无论自己愿不愿意。

但换个角度想就明白,诸葛亮都做不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瞻又有多大的可能做到呢?自从荆州被夺、夷陵战败之后,蜀国的生存空间就被大大压缩,论资源、论将才根本比不上吴国,更远逊于雄踞9州的魏国。诸葛亮之所以多次北伐,就是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蜀国根本拖不起,因为越拖与魏国的差距就会越大。

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没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把遗憾留给了后代。而才能远不及他父亲的诸葛瞻,也最多只能飞蛾扑火,以身殉国。或许,这便是他唯一的解脱了,他的一生无时无刻不被人拿来跟他父亲比较,而为国战死终于成为他能够比肩父亲的唯一“功勋”。

#诸葛瞻#、#神童#、#难成大器#

作者:王博贤

责编:王博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