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林子人

《余事勿取》

那些蛮不讲理的人讲道理都讲不会(只有将受害者的不正义感纳入考量)(1)

这本小说围绕一则意外死亡事件展开,死者即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山东中部地区的农民。 书名“余事勿取”源自乡村普遍使用的黄历中的一种警示,本意为除了黄历里允许的,不宜做其他事情,暗合小说中一个农民的非典型死亡事件。在小说的开头,2007年12月的某日清晨,某劳务市场路旁的小树林里,一位准备小解的工人发现主人公已经死去,死者的死亡方式是奇特的:他的双手被秋衣裤绑在树上,全身跪伏,尸体旁的一根木棍上面有血痕。民警在死者不远处的路边发现了一辆摩托车。他因何而死?又为何出现在此处?小说由此展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是个人的命运,还有故事背后的家庭、乡村,以及时代变迁里小人物的无所依存。

小说铺陈“嫌疑人”的活动线索:从经济旅馆到汽车站前的煎饼果子摊再到寥寥几人的网吧,再由网吧里的对话——主要跳跃在打人和借钱之间——展现出个人前史,也由此将游荡在网吧、旅馆、红灯区这些环境中的各类人物,如网管、农民、小姐等人,编织成一团迷雾般的网络;从乡村走出的人们由困境建立起友谊,而友人的死亡竟然成为打破平静生活的“兴奋事件”。

魏思孝,1986年出生于山东淄博,出版小说集《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中死法》,”小镇青年文学”系列代表人物。近些年魏思孝的写作目光逐渐聚焦于乡村人事,《余事勿取》是他的转型之作。

《沉默者的国度》

那些蛮不讲理的人讲道理都讲不会(只有将受害者的不正义感纳入考量)(2)

小说讲述西班牙恐怖组织埃塔宣布永久停火的次日,主角毕妥利不顾子女反对,坚持搬回到丈夫遭埃塔分子杀害的巴斯克故乡小镇,她需要在死之前给自己一个交代:追查凶手、获得道歉。毕妥利的回归撕开了故乡小镇的平静面纱,小说故事情节横跨数十年,以两代人的家族故事串联起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历史记忆。

西班牙巴斯克地区是狭义上的巴斯克地区,巴斯克人不论是人种还是语言都与欧洲其他地区完全不同,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极少被同化,保持有相对的独立性。“埃塔组织”是巴斯克民族主义及恐怖主义组织,成立于1958年,起初以推翻弗朗哥独裁政权为目标,1980年之后成为要求巴斯克人独立的恐怖组织,2011年宣布永久停火。60年里该组织发动多起恐怖袭击,造成800余人死亡。“埃塔”是西班牙永久的民族伤痛,然而至今为止,很少有人像阿兰布鲁这般对它做出深刻的反思。作者阿兰布鲁,西班牙语世界的小说家,曾获得西班牙皇家学院奖、西班牙文学批评奖等等,首版于2016年9月的长篇小说《沉默者的国度》到目前为止已重版30余次,全球累计销量逾150万册。2017年9月底,HBO宣布将这部作品改编为同名电视剧。

《董其昌传》

那些蛮不讲理的人讲道理都讲不会(只有将受害者的不正义感纳入考量)(3)

在历史上,董其昌备受关注、争议,有人说他独霸一方,有人赞其为一代宗师,到底真相如何?本书以董其昌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从他青年时期颇为艰辛的宦旅之路开始,讲述了其“北漂”经历。从穷苦出身到“连中三元”,再到成为皇长子的师傅,董其昌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成为晚明文坛的中流砥柱。此后,在晚明的复杂政事中,董其昌也经历了宦海沉浮,终于以艺术创作和经营富甲一方,成为晚明官居一品的大宗伯。本书不仅对董其昌的生平事迹进行描写,呈现其在书画、艺术、历史等领域的造诣,同时将个体命运的走向与时代密切关联,为读者呈现了一位书画大家的形象。

《不正义的多重面孔》

那些蛮不讲理的人讲道理都讲不会(只有将受害者的不正义感纳入考量)(4)

天灾和人祸的区别是什么?人们通常认为,人为引发的灾难是不正义的,而自然原因导致的灾难纯属不幸。在这本书中,作者向读者阐明,不正义不仅包括积极不正义,也包括消极不正义,前者是指有意为之的残忍或不公行为,后者指向的是对此类行为不闻不问。而重点在于,无论痛苦是怎样引起的,对此毫无作为也应当被视为不正义 。当然,作者也承认,真实的情况非常复杂,有些不幸确实只是不幸,虽然受害者会忍不住诉诸阴谋论、找寻替罪羊;更为重要的是,也有很多不幸其实纯属不正义,而施害者常常通过诉诸命运、历史必然性、市场规律等说辞来推卸责任。

此外,由于不正义带有强烈的主观维度,我们无法仅仅依照既有的法律与伦理规则来评判特定行为是否不正义,只有将受害者的不正义感纳入考量,才能真正理解不正义,而这又涉及到如何看待受害者的问题。书中提及,受害者有罪的观念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之中,比如说将得癌症看成不光彩之事,看待失业事件时谴责的也是受雇者。

必须指出的是,此书初版于30年前,阅读时不应忽略其八十年代的理论语境。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与社群主义不同,作者一方面拒绝抽象的理论建构,另一方面又坚守自由主义的基本立场。朱迪丝·施克莱,美国政治理论家,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还曾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除了这本著作,她的作品还包括《平常的恶》《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等。

《武士威廉:大航海时代的日本与西方》

那些蛮不讲理的人讲道理都讲不会(只有将受害者的不正义感纳入考量)(5)

本书书写了英国人威廉·亚当斯(日文名:三浦按针)的一生以及16至17世纪英国人开辟远东航线的故事。16至17世纪时,出于对名声与财富的渴望,欧洲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竞相前往被马可·波罗称为“黄金之国”的日本——冒险家将日本想象成一个到处闪耀着金色光芒的地方,马克·波罗声称日本有数不尽的黄金,甚至屋顶都覆盖着金箔、窗户都闪耀着光辉,而渴求外国奢侈品与武器的日本也打开国门欢迎访客的到来。然而,由于误解、偏见和文化隔阂,双方的矛盾逐渐加深,日本最终重新走上锁国之路。

作者利用时人的信件、日记、航海日志等一手材料,再现了英国人的海上探险,以及威廉·亚当斯和其他英国人在日本的经历,有助于读者了解大航海时代东西方交流史的侧面。故事的开头,亚当斯所在的轮船历经19个月,一路横渡大西洋和太平洋,越过麦哲伦海峡,还经历了南极的暴风雪和热带的暴风雨,最终抵达日本,这时同行的百来名船员中只有24人幸存,其中还有六人濒临死亡。此前还没有一位英国人到过这里。更早的时候,曾有一位休·威洛比爵士率领舰队前往东方,然而途经俄罗斯北部被白海的冰层困住,死于北极的暴风雪。

《抢救与杀戮:军医的战争回忆录》

那些蛮不讲理的人讲道理都讲不会(只有将受害者的不正义感纳入考量)(6)

这是一本自传,讲述了一个从小就梦想成为医生的人,却在42岁时投效了军队。他前往伊拉克执行过三次战地任务,然而作战医学的艰难之处是没有人告诉过他军医应当如何自处。军人和医生的使命天然就是不同的:医生需要拯救生命,军人遵从命令杀戮,而只有军医对杀戮的了解和对医学的了解一样多时,才能既注意到子弹呼啸的声音,也留意伤病员的呼叫。军医必须在这种矛盾冲突中生存,如书中所写的,“若以呼吸比喻,军人和医生的呼吸之道大不相同。身为军医,则需要两者兼备:一个肺供军人呼吸,另一个肺为医生效力。”

军医在杀戮和医疗之间来回往复,紧握武器和弹药、军刀和防弹衣,随身携带医疗包、绷带、止血带和吗啡,也耳闻目睹战争带来的恐怖场面。有的士兵的性命是挽回不了的,而他也需要给予安慰——士兵抓住他的手问还有没有救,他必须说没问题,只需要深呼吸几次,再忍耐两分钟,救援马上就到。乔恩·科斯铁特尔,毕业于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的梅奥医学院,1994年加入艾奥瓦州陆军国民警卫队担任医疗军官,直到2009年退伍,曾为卢旺达、波斯尼亚和科索沃的冲突,以及洪都拉斯的飓风灾难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救援。

《江南古典私家园林》

那些蛮不讲理的人讲道理都讲不会(只有将受害者的不正义感纳入考量)(7)

在这本书中,“古城的守望者”阮仪三以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为窗口,呈现中国古典美学生活品位。中国园林是利用山石、花木等自然之物,经过巧妙的构思来美化生活环境的艺术。与建筑不同,园林虽是人造的,却保留了自然的绿树、芳草、清泉和美石,充满山野的自然气息,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邑郊风景园林,而私人园林中最富盛名的当属江南私家园林。阮仪三在书中综述了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与艺术成就,赏析现存的园林实例,包括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狮子林和扬州的个园、上海的古漪园等等;也兼有对园林的“造景”“匠心”“叠山理水”以及江南园林地方风格差异的论述,讲述江南园林的文心和书卷气。

在后记中,作者写道,这些年来,他对博士生们最好的奖励,就是带他们到某一个他们很少去的园子去赏玩,他给学生们做导游,然后找个地方坐下来,再细细地评点。而有意思的是,阮教授本人也曾从游览园艺中受益,他在同济大学读书和工作时,曾陪陈从周去过扬州的个园、泰州的乔园以及如皋的水绘园;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刘敦桢带着弟子们在苏州园林搞调查测绘时,他也曾去帮忙,所以也听到过刘先生对苏州园林的评讲。 阮仪三,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吃掉情绪?和食物的斗争》

那些蛮不讲理的人讲道理都讲不会(只有将受害者的不正义感纳入考量)(8)

人们为什么会食不下咽?为什么又会陷入暴饮暴食? 人类似乎习惯将食物与一切重要场合联系起来——开心的聚会要有酒,难过的时候来份甜点,通过食物来表达情绪,也以食物为媒介与人共情。吃,不仅是饮食,也属于心理问题。

本书的作者茱莉亚·巴克罗伊是一位注册心理治疗师,关注依恋理论、神经科学、身体治疗方法的发展,以及创伤心理辅导和认知疗法,并善于将这些心理学理论和咨询方法应用于进食障碍的研究。正因为作者心理治疗师的身份与心理治疗的实践,书中也附有相关咨询案例,向读者阐释作为危机应对方式的失调性进食。书中还有一章专门讲述受到胖瘦困扰的女性的主题。随着食物变得越来越唾手可得,“瘦”“苗条”反而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捧的流行文化,以“瘦”为美的压力尤其转移到了女性头上,为了保持身材,她们陷入了与食物的缠斗。

此外,书里还有一套趣味自测题,帮助读者更了解自己的进食与情绪。如果想要了解食物和进食是如何被滥用的,它们又是如何成为情绪的应对方式的,或者想知道为什么总是减肥失败,以及该如何摆脱糟糕的进食习惯,你也许可以在本书里找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