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③,下德为之而有以为④。
【注释】
①上德不德:真正崇尚美德的人并不表现出自己的美德。上,用如动词,以….…为上,崇尚,重视,一般把“上”解释为“最高的”,但考虑到下文的“上仁”、“上义”、“上礼”中的“上”不便解释为“最高的”,故不采用这种解释。
②下德:不重视美德的人。
③无以:无目的,无原因。这个原因指满足个人私欲。以,原因,《诗经.揶风.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④有以:有目的,有原因。与“无以”义相反。
【译文】
真正重视美德的人并不去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他才保有美德;不重视美德的人却处处想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才丧失了美德。重视美德的人清静无为,无为是因为没有私欲;不重视美德的人碌碌多为,多为是为了满足私欲。
【原文】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①,则攘臂而扔之②
【注释】
①莫之应:即“莫应之”,没有人响应
他。
②攘( rang )臂:卷起袖子。《广韵》:“楦袂出臂曰攘。”扔:牵拉。《广雅·释诂》:“扔,引也。”。
【译文】
重视“仁”的人碌碌多为,多为不是为了个人私欲;重视“义”的人碌碌多为,多为是为了满足私欲;重视“礼”的人碌碌多为,如果没有人响应,他就卷起袖子,死拉硬拽(强人就范)。
【原文】
故失道而后德①,失德而后仁②,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③。前识者④,道之华而愚之始⑤。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⑥,不居其薄⑦;处其实⑧,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失道而后德:“道”是普遍规律,是规律的全部,“德”是特殊规律,是规律的一部分,因此掌握不了“道”的人,就只能掌握“德”。
②失德而后仁:仁是有意地去爱人,老子认为这并不符合“道”与“德”的原则,“道”与“德”的原则是顺应自然,让万物自由发展。
③忠信之薄:忠信不足。首:开端。④前识:妄度,臆测。《韩非子.解老》:“先物行,先理动,谓之前识。前识,无缘而妄意度也。”
⑤华:虚华。
⑥厚:忠厚,忠信。
⑦薄:浅薄,指上文的“礼”。
实:根据前文,指“道”。
⑨华:根据前文,指“前识”。
⑩彼:指“礼”、“前识”等。此:指“道”。
【译文】
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是忠信不足的标志,是祸乱的开始。妄度而臆测,对道来说属于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要笃守忠厚,排除浅薄;要内在朴实,不要外表虚华。所以要懂得取舍。
【赏析】
在本篇中老子讲述的不是人类辉煌的思想发展历程,而是一部不容乐观的思想背离史。文中老子首先给我们揭示的是有德和无德的概念与行为的区别,接着老子指出:真正的有德不是装出来的,真正的有德是一种心境,一种不为名利所动的心境,是一种境界,一种清静无为的境界;是一种气质,一种明“道”后自然流露出来的气质。所谓的“真风流出自真内涵”,说的就是这一道理。同时老子认为有道者应当立身厚重,不要立身菲薄;要心存质朴,不要追求虚名,不要急功近利。这也是一个人都应把持的做人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