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七月,湘军攻克天京。太平天国覆灭。

没几天,曾国荃等几十位湘军将领突然齐聚曾国藩的帅帐。

众人支支吾吾的,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

咸丰帝怎么评价曾国藩(1861年8月咸丰驾崩11月曾国藩纳妾)(1)

曾国藩看了看众人,心知肚明他们是来干什么的。

他也没说话,却吩咐亲兵拿来笔墨,写下了一副对联: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这些湘军将领,这次来见曾国藩,是想来个清朝版的“陈桥兵变”,想要曾国藩“黄袍加身”干脆反清当皇帝的。

而曾国藩却用这副对联明确告诉他们,他要忠于大清,根本就没有反清的心思。

其实,早在1861年咸丰帝驾崩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他的老部下,老朋友有“劝进”的各种试探了。

那年的8月,咸丰帝在热河驾崩。

六岁的同治帝继位,按照咸丰帝生前的安排,形成了八大顾命大臣辅政,两宫皇太后决策的格局。

看似稳定,其实却是“主少国疑”,“子少母壮”的局面。

再加上去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太平天国纵横东南半壁。

内忧外患,整个大清朝呈现出一种风雨飘摇的局面。

咸丰帝怎么评价曾国藩(1861年8月咸丰驾崩11月曾国藩纳妾)(2)

而湘军此时却是局面大好,

九月份,湘军攻克安庆,直逼太平天国的天京,胜利似乎近在眼前。

由文职改武职的湘军将领李元度,给曾国藩写了一副对联:

王侯无种,帝王有真!

气得曾国藩大怒:你们只知道拉我上草案树(湖南土话,荆棘的意思),你们不就是想图大富贵,大功名吗?!

立刻找了个借口弹劾李元度,把他发往军台效力。

这可挺狠的,不仅革职,还要发配到张家口到科布多的阿尔泰军台驿路效力,还得每月交最少三十三两白银“罚款”,呆满三年还得看情况再定行止。

看来曾国藩是真急了,后来还是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他们联名保奏,李元度才得以免罪回老家调养了。

不过,已经被曾国藩举荐为浙江巡抚的老部下左宗棠,也悄没声地给曾国藩塞了一张“小纸条”,上面也是两行字:

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问鼎,那还是劝他当皇帝吧!

曾国藩对这位老部下稍微客气点,只是把字条上的“似”划掉,改为“未”。

表明态度: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然而,还没完。

11月他过生日,虽然咸丰驾崩,按例不能有什么庆生的举动。

但是,他的朋友和部下们还是悄悄地跑来“聚一聚”。

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又传给他一张小纸条:

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

曾国藩一看,头都大了,这小纸条还有完没完啊。

也没那个兴趣再改了,干脆偷偷地撕碎了事。

咸丰帝怎么评价曾国藩(1861年8月咸丰驾崩11月曾国藩纳妾)(3)

就在湘军将领人心浮动的时候,曾国藩做出了让大家都瞠目结舌的举动。

曾国藩,纳妾了!

他先是让弟弟曾国葆给他买了一个婢女。

结果,曾大帅站在座船舷上看了一眼。

发现曾国葆给他找的这位婢女也太“凑数”了。

嫌人家长得“痴肥”!没要。

后来还是他的亲兵营统领比较了解大帅的心思。

替他找了一位姓陈的女子。、

据曾国藩日记记载,这位陈氏妾,相貌还算过得去。

进门那天,曾国藩还让这位陈氏妾写了一页纸的字。

看来还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

不过,这位知书达理的女子,曾国藩说是用来给他挠痒痒,

能让他晚上睡个好觉的。、

这是曾国藩对湘军的水师统领彭玉麟说的。、

没法不说,老彭一听曾国藩纳妾的事,提着剑就跑到大帅的军帐,要刺死给曾国藩经办此事的亲兵营统领。

不怪彭玉麟急眼。

咸丰帝刚驾崩,按古代的礼制,这时候严禁一切嫁娶之事。

你曾大帅不穿孝服办公,我们也就当没看见,可你纳妾这事瞒得过谁啊?

多少双眼睛盯着你,随便一个御史参你一本,那都是掉脑袋的下场啊!

这帮子下属还想着趁朝廷不注意,搞个“劝进”呢,这下好了,啥也别提了,先保命吧。

让亲兵营统领背这个锅吧!

吓得曾国藩赶紧从背后抱住了彭玉麟。

告诉他,江南又潮又冷的,他的体癣犯了,睡不好觉,纳这个妾就是半夜里给自己挠后背,让自己睡个好觉的。

彭玉麟,应该是信了。没继续找那个亲兵营统领的后账。

不久之后,那位亲兵营统领带着两个营的亲兵,去盯着李鸿章的淮军打上海去了。

也许是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亦訢刚发动了辛酉政变,为了稳定人心,所以,对曾国藩这种明显“大逆不道”的行为,竟然就装着没看见。

等到咸丰任命的那八位顾命大臣被慈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的杀,流放的流放的消息传开之后。

大家对曾国藩的举动,才稍稍有点回过味来。

曾大帅这不会是学的唐朝的郭子仪吧?

平定安史之乱立了大功的郭子仪,一把年纪了,还照样该纳妾纳妾,该享乐享乐。最后却落得个善终的结局,人人称羡。

到了12月,大家彻底服了曾国藩。

朝廷有旨,命曾国藩督办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省军务!

四省的巡抚,提督之下都受曾大帅的节制!

1862年的1月,曾国藩又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

当真是权势滔天,一时无两。

看似“劝进”这事平复下去了,甚至他的老部下左宗棠还因为他纳妾的事,说了他一句“伪道学”。

然而,曾国藩心里知道,他的那些下属们还是“意难平”。

那又怎么样呢,曾国藩自己接到“辛酉政变”的消息时,给家人的信里,表达了自己位高权重,战战兢兢的心思。

他应该很庆幸把纳妾这件事传的朝野皆知,就等于明摆着告诉朝廷,自己没有野心,只是个“伪道学”。

很快,到了1864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被俘之后,对曾国藩说,你这跟汉朝的韩信有啥区别,干脆反了算了。

言下之意,不反的话,恐怕和韩信一个下场。

忠王李秀成在七月份被俘之后,表示可以替曾国藩召集仍然在长江两岸坚持抵抗的十几万旧部,只要他肯称帝。

说实在的,这事诱惑力确实挺大的。

咸丰帝怎么评价曾国藩(1861年8月咸丰驾崩11月曾国藩纳妾)(4)

清军中又不是没有太平天国的降将,甚至李鸿章组建的淮军之中,就有一大部分是投降的太平天国将领和士兵,连淮军的二号人物程学启都是太平军投降过来的。

但是,这些曾国藩都没有听。

他甚至做出了比纳妾更惊人,更实质性的举动。

首先他把攻入天京立了大功的曾国荃以养病的名义打发回家。

其次,主动奏请削减湘军25000名!

看起来,湘军有三十万人,只去掉两万五千名不过是毛毛雨。

其实不然。

湘军真正归曾国藩直接指挥的,只有12万人。

而其中的嫡系部队,也就五万人。

他这次奏请削减的,正是这五万人中的一半。

朝廷,准了。

用这两万千人就换了个太子太保,一等世袭罔替的侯爵,双眼花翎,值吗?

曾国藩觉得,太值了。

他比曾国荃他们清醒多了。

这次最后的“劝进”,曾经劝他称帝的左宗棠,根本就没来。

说起来,还是慈禧厉害。

就在去年(1863年)慈禧得知左宗棠和曾国藩意见不合,关系也不像以前那么好了。

于是,破格提拔左宗棠为闽浙总督。

左宗棠手下的那部分湘军,曾国藩能不能指挥得动,那可真的就说不准了。

咸丰帝怎么评价曾国藩(1861年8月咸丰驾崩11月曾国藩纳妾)(5)

左宗棠影视化形象

再说林则徐的女婿和外甥沈葆桢,这时候已经和曾国藩绝交了!

这可是曾国藩1861年的时候,亲自把沈葆桢从老家请到安庆的。

又亲自上疏,举荐沈葆桢担任江西巡抚。

没想到,在曾国荃围攻天京,继续筹措军饷的时候,沈葆桢直接把用于湘军军饷的江西厘金(一种商业税)的一半直接扣下,不给了!

气的曾国藩在太平天国军队反扑的时候,故意留下个缺口,太平天国的残军齐呼啦地都跑到江西去了。

所以,沈葆桢治下的湘军,那也是指望不上的。

再说李鸿章的淮军,打下了上海就不得了了。

在上海豪绅的资助之下,军器装备立刻鸟枪换炮,比淮军都精良。

让那些早就受不了湘军排挤的淮军们立刻扬眉吐气。

说真的,要是曾国藩竖起叛旗,恐怕第一个向他开火的就是淮军。

这就是经营十年之久的湘军内部的现状。

再往四周看看,负责“看着”他们的清军,已经把淮军围成了一个铁桶。

往西,武昌有钦差大臣官文的20万大军控制长江上游。

往东,镇江有富阿明的大军控制着长江的下游。

往北,有僧格林沁驻扎在安徽,湖北。

京畿重地,慈禧还放着十几万的京营八旗兵。

怎么打?

何况还有朝廷鼓励的九省四十一位官员办的团练。

何况湘军的军饷都是各省的厘金和亩捐。

叛旗一举,这些军饷可就立刻都没了。

这是外部,再说曾国藩自己。

1853年开始组建湘军。

一直挂着一个不尴不尬的侍郎衔在领兵。

1854年攻克武昌,咸丰帝大喜,赐署理湖北巡抚。

咸丰帝怎么评价曾国藩(1861年8月咸丰驾崩11月曾国藩纳妾)(6)

咸丰皇帝影视化形象

大学士祁寯藻赶紧劝止,他曾国藩一个小小的侍郎,在老家就能拉起十几万人的队伍来,此非国家之福!

再加上曾国藩的推辞,最后赏了个兵部侍郎衔。

只有担任了督抚,湘军才勉强不能算私军。

所以,曾国藩别看是兵部侍郎衔,仍然是不尴不尬,名不正言不顺。

换言之,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淮军随时可以裁撤。

直到1860年,才盼来了一个实授两江总督的头衔。

赏了一个兵部尚书衔,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处理江南军务。

八年啊,八年才混了个名正言顺。

1861年慈禧和奕訢才迫于形势给了他节制四省的权力,这样才能使筹饷和调动军队更加的顺畅。

可是,就在攻克天京之后。

曾国藩请功报捷的折子上去,

换来的是慈禧对湘军军纪败坏,劫掠“天国圣库”财货,肆意屠戮,放跑了天王洪天贵福的斥责诏令。

并且限期让湘军上缴“天国圣库”的财货。

在曾国藩看来,真的是满纸杀机啊!

这让曾国藩很清醒地知道,清廷一直对他倍加防范。

但是,湘军和他,还有生存的机会。

因为太平天国还有残军十几万在活动。

而北方的捻军也是蠢蠢欲动。

湘军对清廷来说,还有存在的必要。

所以,他才做出了,不树反旗,反而自请裁撤一般核心部队的请求。

甚至,再晚些时候,他又请旨停征了用于湘军军饷的厘金和亩捐。

应该说,主观上,曾国藩囿于忠敬大义。

客观上,由于他的急流勇退,给了所谓的“同治中兴”以实现的机会。

他的选择应该是明智的。

1872年,曾国藩死于两江总督任上。

清廷赐“文正”谥号。追赠太傅,各省设专祠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