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莫斯科保卫战(一)

下面我们把视线再次从苏德战争的两翼转回中央方向,看看敌对双方在第一个战争年度(1941年6月-1942年6月)展开的最后一场大战——莫斯科大会战。这场大会战对敌对双方来说,可以看做是其第一个战争年度的“重头戏”,因为不管被侵略者还是侵略者,都大有把自己最后一点力量投入进去的趋向,都大有让这场大会战成为决定命运的一战。敌对双方拼实力,拼决心,拼意志,拼毅力,似乎不拼尽一切绝不罢手,那么拼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正义的一方赢得大胜,反动的一方遭遇惨败,是正义的一方第一次折断了法西斯的“闪电”利刃,第一次挡住了敌人的主要攻势,第一次扭转了这一攻势而让自己转入攻势,这都是破天荒的一次,这是苏联军民在作出巨大牺牲后创造的第一次。正义的一方不怕拼,只要它敢拼,会拼,就能拼过敌人,反动的一方最怕拼,一拼就进一步暴露了它的本质,它是越拼越底气不足,一旦没了闪电战这把利刃,胜利就离它一去不复返。这就是这场“重头戏”——这场伟大会战的根本所在。

下面我们将全面展示这场巨大的会战,这场会战开始于1941年10月,结束于1942年4月,持续了数个月之久,以1941年12月初为界,之前为法西斯德军进攻、苏军防御阶段,之后为苏军反攻、法西斯德军防御阶段。会战之初,法西斯德军继续保持闪电战的神勇,一度推进甚猛,不过很快推进就慢了下来,很快就表明这一神勇不过是本战争年度闪电战的回波余韵,到12月初,法西斯攻势被苏军彻底顽强地挡住了,于是第一次挫败闪电进攻破天荒地在这样一个时刻诞生了。之后苏军并没有满足于挡住敌人进攻,而是乘势转入反攻,拉开了对法西斯实施大规模进攻的第一幕,这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不过苏军的进攻进行得很艰难,毕竟从实力和经验上讲,苏军还不具备转入真正进攻的条件,这一进攻本应是防御的自然延续,而不是战争的根本转折。本章我们将向大家展示莫斯科会战的苏军防御阶段,至于进攻阶段我们要推后几章再向大家介绍。

第一节 敌对双方的意图和计划

希特勒统帅部在南北分兵之后,于9月初决定再次回师中央方向,之前我们说了,当时南北分兵的时候就有一个回师中央的预期在里边,当然,不管是南北分兵还是回师中央,目的只有一个:寻找打败被侵略者的“捷径”。南北分兵没有找到这个“捷径”,那么只好回师中央再寻找这个“捷径”。南北分兵之时,法西斯德军在南犯这个主攻方向算是取得重大战果,再次重创苏军,在北侵这个次要方向上,它也是拼尽全力,而最终折兵列宁格勒城下,至于在中央方向就谈不上什么战果了。

希特勒当初“拂逆众意,一意孤行”,南北分兵,未达目的,如今决定回师中央,诸将领们自然是欢欣鼓舞,元首总算“回心转意”,回到了打败被侵略者的“真正捷径”上,展开“本年度最后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决定性的一场战斗”。此战一成,那是鼎定乾坤,那是万事大吉,之后便是轻松摘取侵略果实而已,这是闪电战诸君们的一贯套路。不过这个套路如今好像有点不管用了,大家不免有担心起来:希特勒还能在可怕的冬季到来之前实现回师中央的战略目标——夺下莫斯科,当然,目前我们还分不清这一担心是闪电战诸君当时当地的担心,还是闪电战遗老遗少事后编造出来的担心,也许两者都有吧,当时当地的担心可能少一点,事后编造出来的担心可能多一些。失败者嘛,总要为自己的失败编造一些理由,总要标榜一下自己当年如何有“战略远见”,如何意识到“有失败的这一天”,尽管他们的闪电战从来没有也不需要战略远见,它只能一次性“搞定”敌人,否则就是“再而竭,三而衰”。

下面说一下法西斯德军回师中央的具体准备和计划。9月6日,希特勒统帅部下达了35号训令,宣称南北分兵“初获胜利”,正在为中央方向的“决定性战役”创造先决条件,由此正式决定回师中央。“中央”集团军群要在9月底前做好准备,恢复进攻,不但南北分出去的部队要回到“中央”军,而且该军还要得到新的加强,全部赌注再次压到中央方向。“北方”军必须在9月15日前把大部分坦克摩托化力量和一部分航空兵交给“中央”军,当然由于列宁格勒战事进展不顺,这一日期推到了9月下旬,而原属第3坦克集群的39坦克军仍留在“北方”军,守着施吕瑟尔堡-姆加突出部。9月16日,在基辅会战接近尾声时,“中央”军向南犯的第2坦克集群和第2集团军下达了直接准备回师中央的命令,同时德军统帅部又将“南方”军10个师的兵力(含48装甲军)交给“中央”军。另外,德军统帅部又从预备队和西欧占领区调来4个师进一步加强“中央”军。

这样紧接着南北分兵作战的结束,希特勒统帅部于9月底也做好了重开中央方向攻势的准备,因为谁都清楚留给这个统帅部的时间不多了,这是一支没有做好过冬准备的军队,它必须在冬季到来之前达成战争目的,至于那个用六至八周完成侵苏战事的叫嚣早就不存在了,至于是谁让它不能在六至八周完成侵苏战事,我们也不说了。什么天气恶劣,什么道路泥泞,什么地形不利,什么后勤不济,什么受寒受冻,闪电战遗老遗少们可以承认自己败于一切,就是拒绝承认败于苏联军民的英勇抵抗,拒绝承认败于人民正义进步的大潮。

莫斯科会战前,法西斯德军及其仆从国在苏德战场上的陆军兵力为207个师、430万人,坦克2270辆,飞机3050架,火炮和迫击炮4.3万门。经过兵力调回和加强后,会战前,“中央”集团军群下辖3个集团军(第2、4、9集团军)和3个坦克集群(第2、3、4坦克集群),共74个师(其中14个坦克师和8个摩托化师)、180万人、1700辆坦克、1.4万门火炮和迫击炮、近1390架飞机。“中央”军在侵苏总兵力中的占比是:人数为42%,火炮和迫击炮数量为33%,坦克数量为75%,坦克师和摩托化师数量为64%。会战前,法西斯德军进行兵力的首次大规模补充,确保步兵师的配备程度达到90%,坦克师的坦克数达到编制数的70%-100%。

会战前,“中央”军北至安德烈亚波尔、南至雷利斯克以西,在这六百多公里的战线上,它在杜霍夫希纳、罗斯拉夫利、绍斯卡特三个地域摆开三个突击集团,分别由它的三个坦克集群即第3、4、2坦克集群担任,同时三个集团军即第9、4、2集团军分别配合之。它们将向东和东北方向展开突击,割裂苏军防御,将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两个地区合围消灭苏军一线防御军队,然后以强大的快速军队从南北两面包围莫斯科,同时以步兵集团军直接进攻夺占莫斯科。那么在规定中央主攻方向行动的同时,希特勒统帅部对南北两翼也规定了进攻性任务,尽管此时因集兵中央,南北两翼已经遭到削弱。“南方”集团军群要乘基辅会战的胜利,进一步夺取顿巴斯、克里木甚至北高加索地区,“北方”集团军群则加大力度围困列宁格勒,切断其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莫斯科会战到来时,法西斯德军依然为自己规定了一个苏德战场全线进攻计划,尽管实现这个计划的底气明显不足了。

说了法西斯德军雄心勃勃的计划,我们再看看苏军的应对之策。应该说,对敌人迟早会回师中央,苏军统帅部是有预见的,因此斯摩棱斯克会战接近尾声时,它及时停止了中央方向的反击行动并转入防御,迎接敌人新的更大规模进攻。但是,莫斯科会战到来时,苏军统帅部的状态大约可以用“惊魂未定”这个词来形容,因为敌人在展开中央方向作战准备的同时,并没有停止两翼方向的作战,列宁格勒城下敌我双方正杀得难解难分,西南方向苏军正在遭遇无可挽回的惨败,而中央方向自身直到9月10日才开始转入防御,之前可是一直处于反攻状态,因此苏军统帅部既无力加强中央方向的防御,实际上也没有把心思放在这一防御上,没有对这一防御给予具体指导,更没有判断敌人的行动意图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于是当敌人在中央方向重开攻势后,它就只能惊魂未定了,真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到9月底,苏军已经损失了280多万部队(其中阵亡被俘失踪约200万),经过紧急抽调补充,会战到来时,作战军队依然保持在324万规模,共250个师另62个旅,其中5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师和37个坦克旅,坦克2715辆,火炮和迫击炮两万余门,飞机1460架(不含远程轰炸机)。在中央方向上,苏军兵力为95个师(旅),其中3个摩托化师和13个坦克旅,军队125万人,火炮7600门,坦克990辆,飞机677架。由此可见,敌我实力对比是明显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无论人员还是武器,敌人都是占优的,苏军都处于劣势,而苏军集中在中央方向的力量在总体力量中的占比不到一半。

在中央方向上实施防御的苏军分属三个方面军: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西方面军下辖22、29、30、19、16、20集团军,防守从奥斯塔什科夫到叶利尼亚的340公里地带,在这一地段上,斯摩棱斯克-维亚济马-莫斯科方向是突向莫斯科的最直接方向,因此西方面军担负着阻止敌人进行这一突击的重任。预备队方面军下辖31、32、33、49、24、43集团军,该方面军的部署有些复杂,它的主要兵力即31、32、33、49集团军,部署在西方面军的后方,在奥斯塔什科夫、谢利扎罗沃、多罗戈布日以东一线担任二线防御,它的另两个集团军即24、43集团军在叶利尼亚到斯诺波季的100公里地带担任一线防御,掩护斯帕斯杰缅斯克和基洛夫方向。布良斯克方面军下辖50、3、13集团军和叶尔马科夫集群,在斯诺波季到格鲁霍夫以南的290公里地带占领防御,掩护布良斯克-卡卢加方向和谢夫斯克-奥廖尔-图拉方向。(见莫斯科防御战全图)

二战苏德战争未解之谜(苏德战争中的莫斯科保卫战)(1)

莫斯科防御战全图

应该说,此时此刻苏军防御的组织性相较斯摩棱斯克会战要强不少,它毕竟赢得了一些时间,可以更从容地组织防御,另外吸取之前作战经验,构筑了堑壕式防御工事,建立了防坦克地域,更有组织地展开反坦克行动。不过,毕竟力量不足,组织性虽有所提高,但兵力兵器密度太低,防御体系太过薄弱,很难阻止敌人的突破。另外,各方面军未能查明敌人的主攻方向,导致防御部署不合理。西方面军将其主要兵力集中于斯摩棱斯克-维亚兹马方向上,而敌人从杜霍夫希纳和罗斯拉夫利的突击却在它的两翼。布良斯克方面军同样如此,其预备队大都集中布良斯克附近,而敌人从绍斯卡特的突击却在它南面。

预备队方面军部署最奇特,从后来的作战实践来看,这完全是一个错误的部署。苏军统帅部是想让预备队方面军掩护西方面军两翼和后方,而西方面军被夹在预备队方面军的中间,这就对两个方面军的协同作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要对两个方面军进行良好协同,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苏军的机动性、指挥控制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均弱于敌人,一旦战役打响,它很难纠正自己的错误部署而让自己陷入绝境【注1】。另外,苏军本来兵力就不足,防御体系不完善,还分作两线部署,这更降低了兵力密度。【注1:最常见的情况是,当处于一线的西方面军防线被敌人的攻破,处于二线的预备队方面很难及时救援,因为即使在两个方面军联系畅通并主动配合的最理想情况下,预备队方面军还得花时间调动下属部队支援另一个方面军作战,这是方面军之间的支援,不是更低级别的军队间的支援。】

这些错误部署的产生既和我们上面所说的惊魂未定状态有关,实际上也反映了苏军指挥员作战经验不行,表明他们还来不及总结开战以来的经验教训,还没有适应当前的敌情我情,适应战争的现实状况。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即使苏军部署正确,实力羸弱的它也未必能阻止敌人的突破,但我们要说的是,知己知彼更能让自己立于主动,即使当前不能顶住敌人的突破,但能让自己尽早实现这一点。

除了加强一线防御外,苏军统帅部还采取措施建立了纵深防御,在勒热夫-维亚兹马地区和莫扎伊斯克地区建立了新的防御地区。莫斯科市、莫斯科州与毗邻各州的居民积极参加了后方防御地区的构筑,不过敌人进攻开始时,这些防御地区并未构筑完毕,也没有军队预先占领这些防御地区,因为除了预备队方面军(这个方面军现在也不是预备队了)外,最高统帅部当时还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来支援中央方向作战,提前占领这些防御地区。而苏军当时也没有让二线的预备队方面军占领纵深防御地区,而是紧贴一线部队部署,这也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部署。

说到最高统帅部预备队,我们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之前我们了,从一开战苏军统帅部就高度重视自身预备队建设,一个月内就征召了数百万军队,但是紧张的战斗和高昂的损失迅速把它手中的力量吸走了,因此它手中始终是空空如也,而下面我们要提到的物质实力不足也限制了其预备队的扩大。实际上,从莫斯科会战开始,苏军统帅部手中才开始有了越来越充裕的预备队,这一预备队在莫斯科会战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莫斯科会战开始时,苏军的后勤保障极其困难,武器、弹药、燃料、器材都极感缺乏。此时苏联西部大片国土已然沦丧,国家经济遭遇重创,军事工业和重工业正处于从西部到东部的大迁移中,军事生产和工业生产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而到1941年底则降到了最低点,苏军是在极其困难的物质条件下投入到莫斯科会战的。不过,在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努力下,苏军的冬服供应做得不错,到年底,广大指战员都能穿上缓和冬服迎接1941年的严冬。而它的敌人就做不到这一点了,它的敌人压根就没想到还有冬季作战这回事,只是苏联军民的英勇抵抗迫使它最终不得不想到这一点。

第二节 布良斯克和维亚兹马

9月30日,经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群从绍斯卡特和格鲁霍夫地域首先发起突击,紧接着,10月2日,第3和第4坦克集群分别从杜霍夫希纳和罗斯拉夫利地域展开针对维亚兹马的向心突击,莫斯科大会战由此爆发。六百多公里战线上迅速硝烟弥漫,炮声隆隆,战机呼啸,坦克轰鸣,装甲猛突,法西斯德军再次把苏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德军突击地段上的苏军防御都是非常薄弱的。

法西斯德军还是老套路,两翼迂回,分割战线,打乱防御,合围苏军。在布良斯克方向,实施两翼迂回的是作为主力的古德里安集群和作为辅助力量的第2集团军。古德里安集群从南面迂回,它下辖3个坦克军和2个步兵军,坦克军自然担任主要突击,步兵军负责两翼掩护。它在苏军13集团军和叶尔马科夫集群结合部突破防御,左翼的47坦克军从绍斯卡特附近向北面突击,直接负责迂回任务,10月6日它攻占了布良斯克和卡拉切夫,从东面完成了对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包围。中间的24坦克军从格鲁霍夫附近向东北突击,10月3日前进了二百余公里,攻占了苏军来不及疏散的奥廖尔,之后继续向图拉推进,其任务显然是阻止苏军建立二线防御,为下一步向莫斯科突击建立根基。右翼的48坦克军主要与步兵军配合掩护古德里安集群的右翼——这同样是一个危险的右翼。与此同时,德第2集团军(下辖3个军)以2两个军从北面迂回:53军向布良斯克进攻,与47坦克军会合,完成了对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第3和13集团军)的合围,切断了50集团军与布良斯克方面军联系;43军向日兹德拉进攻,而更北面,罗斯拉夫利地域的第4坦克集群的部队向基洛夫、苏希尼奇、卡卢加等地进攻,这样苏军50集团军也被包围在了布良斯克和日兹德拉之间。(见奥廖尔-布良斯克战役地图)

二战苏德战争未解之谜(苏德战争中的莫斯科保卫战)(2)

奥廖尔-布良斯克战役地图

在维亚兹马,敌人的两路钳形突击势不可挡地展开了。第3坦克集群和第9集团军从杜霍夫希纳及其以北地区出动,在苏军19集团军和30集团军结合部突破防御,一路猛冲,攻城略地,冲过了第聂伯河,冲到了预备队方面军防区,从北面直逼维亚兹马。第4坦克集群和第4集团军从罗斯拉夫利地域出动,突破预备队方面军24和43集团军防御,冲过叶利尼亚和斯帕斯杰缅斯克,冲向核心点维亚兹马。最终,两路钳形突击于10月7日在维亚兹马会合,切断了苏军四个集团军(19、20、24、32集团军)的退路。在合围苏军一线防御部队的同时,两路突击力量又派出军队实施更深远突击,破坏苏军二线防御。第3坦克集群以56坦克军实施合围,以41坦克军向加里宁方向实施深远突击,同时第9集团军也以一部(6军和23军等)向东北方向突击。第4坦克集群则以40和46坦克军实施合围,以57坦克军向尤赫诺夫-小雅罗斯拉韦茨方向实施深远突击,同时第4集团军也派出兵力(12军和13军)展开深远突击。(见维亚兹马防御战役地图)

二战苏德战争未解之谜(苏德战争中的莫斯科保卫战)(3)

维亚兹马防御战役地图

法西斯德军是新任务、老套路,从眼前来看,这个老套路还是管用的。敌人三路突击大军一出动,又是合围突击,又是深远突击,苏军薄弱而不合理的一线防御体系再次被打乱,再次上下失联、左右失序,失去指挥控制,失去协调统一。首先抵挡敌人突击是苏军最前沿的防御军队——处于战术地幅的防御军队,这支军队一些部分虽英勇抵抗,终因敌我力量太过悬殊而被迫后撤,他们的防御实际上在会战第一天就被突破。接下来几天,各方面军或者处于混乱中,或者试图从突破两翼反击敌人,或者调集预备队实施反击,但苏军调整部署的速度根本赶不上敌人的突击速度。

西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命令位于突破两翼的30、19集团军,又将方面军预备队组成一个临时集群,实施各种反击行动,但这均以失败告终,丝毫无力扭转局面。另外,开战后几天,科涅夫又进行了组织结构的紧急调整,命令一些集团军司令部将部队和防区交给其他集团军,到后方接收所谓的新部队,结果加剧部队指挥的混乱。特别是16集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正在指挥他的部队有力抵抗敌军进攻,却突然被命令把部队交给20集团军,率领司令部到后方维亚兹马接管新的部队,在尤赫诺夫方向组织所谓的反突击。而当罗科索夫斯基到达维亚兹马后,没有看到一兵一卒,这里既没有从前方撤出的部队也没有从后方赶来的部队。当敌人坦克部队突然出现在维亚兹马时,罗科索夫斯基不敢久留,果断放弃了这座空城,并在失去与上级联系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判断,率领自己的空壳集团军继续向后方撤退,因为他清楚,回到前方,只能钻入敌人的合围口袋。10月5日,科涅夫获得了最高统帅部的批准,命令所部放弃抵抗立刻撤退,这次大本营批准得很及时,不过遭遇合围的军队依然来不及撤退了。未陷入合围的方面军右翼军队(22、29、30集团军)一边激烈战斗,一边向东北方向(谢利扎罗沃、叶利齐、奥列尼诺、瑟乔夫卡)撤退,这里的撤退进行得较有秩序。(见莫斯科防御战全图)

预备队方面军的情况同样是糟糕的,32集团军大约还没弄清什么情况,就掉进了敌人的合围圈,24集团军在敌人的突击下撤向东北方向,最终也掉进了合围圈。31集团军撤往勒热夫地区,43集团军也处于敌人主要突击方向上,它艰苦战斗,边战边撤,最终撤到莫扎伊斯克防线。而49集团军在开战时被不适当地调往西南方向(后被调往卡卢加,加入莫扎伊斯克防线),造成了预备队方面军防御的空虚。至于两个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西方面军的联系,一开战就是不畅的,在敌人闪电突击下的这种大范围作战中,联系不畅会引起怎样的后果,我们已经领略过了。各军不了解其他军的情况和变化,不了解整体的情况和变化,缺乏协同,缺乏默契,这会引起怎样的后果,我们也已经领略过了。

至于布良斯克方面军,情况“雷同”,进行了英勇抵抗,进行了激烈反击,但还是没来得及作出根本性部署调整,就陷入了敌人的合围。不过还好,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很快接受了现实,很快就调整了部署,展开了突围行动。另外,陷入合围的方面军似乎情况还算稳定,组织还算完整,处于可以顶住敌人的防御状态。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各方面军的突围行动将成为牵制敌人继续推进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节 莫扎伊斯克防线(一)

但老套路终究是老套路,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苏联老大哥这个被侵略者不但一开始就敢拼,更在努力学着会拼,巨大的牺牲和不断的失败让它迅速成长着,它在摸清敌人,也在摸清自己,它在适应这场战争,适应现实状况。它自始至终都是实践中人,实践磨炼它的意志,更在提高它的实力和能力。

会战一爆发,身处全国指挥中枢的斯大林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同样也是焦头烂额,同样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斯大林不得不承认“情况很严重”,不得不承认“无法从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得到有关真实情况的详细报告”,不得不承认“不了解敌人进攻的地点和部署以及我军状况”,因而“不能定下任何决心”。看来是情况不明,情形凌乱,边境交战的那一幕似乎又要出现了。但这一幕终究没有出现!因为这个统帅部终究不是边境交战时的两眼一抹黑,敌人套路的具体细节,它也许还没摸清,但这一套路的大概情形,它一开始就是清楚的。而它也并非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它看似手中没有预备队,无力帮助前方各军扭转局面,但是它却拥有强大的动员、组织和协调能力,它对自己的这个能力现在运用得越来越熟练,或者它对自己的套路现在也越来越清楚了,因而它能迅速让自己的预备队“无中生有”。

看来,苏联老大哥是可以为自己定下行动决心的,具体明确的决心也许还不好定下来,但基本的决心完全可以定下来。事实上,会战一爆发,尽管它忧心忡忡,焦头烂额,但丝毫没有影响它的行动决断能力,确切一点说,它从来没有无法决断,从来没有放弃行动。它很清楚,一线防御它已经败于敌人,现在的关键是要争取二线防御,只要迅速有力建立起二线防御,同样可以顶住敌人的推进。它同样很清楚,赢得胜利的根本始终是把国家的力量、把人民的力量最彻底地动员起来,苏联军民只要继续保持高昂的动员态势,把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投入到战争中,就能挫败侵略者的一切图谋。

这就是苏联老大哥的决心,或者定下其决心的根基所在,而这一决心迅速转化为一系列决断和行动。10月5日即敌人发起两路钳形突击,进攻维亚兹马的第三天,国防委员会就做出了建立二线防御,保卫莫斯科的特别决议,决议把沃洛科拉姆斯克到卡卢加的莫扎伊斯克防线定为二线防御的关键所在,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把敌人阻止在这个莫斯科接近地上。也许读者会说,苏联老大哥的这个决策没有“新意”,边境交战和斯摩棱斯克会战时不是都有这样决策吗?然而关键在于苏联老大哥几乎是和敌人“同步”定下了这样的决策,关键在于它一开始就对一线防御不抱太大的希望,一开始就把全部的希望集中于二线防御上,全部后备力量——最高统帅部预备队、从西南和西北战线调来的部队、从内地军区调来的部队以及莫斯科军区自己的部队全部用在了二线防御上,一周内,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40多个炮兵团以及其他一些部队迅速加强到这条防线上。与此同时,国防委员会和最高统帅部也派出代表到前方实地调查情况,这些代表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如何继续加强一线防御,而是如何把被围军队撤出来以及如何整顿撤退下来的部队,全部加强到二线防御上。

行动的方向有了,下面就是如何行动了,就是如何保持苏联军民高昂的动员态势和战斗精神。在那些严酷而紧张的日子里,党的政治工作始终保持勇猛的战斗力。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毫无疑问是:“坚决保卫首都”“一定要在莫斯科近郊击溃法西斯侵略者”,这些口号迅速响彻莫斯科,响彻苏联大地。《真理报》号召人民群众动员一切力量击退敌人的袭击,同时提醒苏联人民:胜利不会自行来到,胜利必须努力争取。通往胜利的道路是艰难的,一定要不惜任何牺牲,苏联军民只有发扬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才能砸断疯狂的法西斯的脊梁骨。莫斯科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作出决议,宣布动员全莫斯科党组织,莫斯科全体党、团员和劳动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保卫莫斯科,争取胜利。莫斯科市委书记受党中央委托发表广播讲话,宣布为保卫莫斯科进行顽强而激烈的战斗,直到最后一点血。

首都党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服从于莫斯科保卫战的需要。不但前方战线激烈战斗,后方同样如此。响应党的号召,有45万人从事莫斯科接近地和市内构筑防御工事,主要妇女,因为青壮年劳动力都已投入到更紧张的战线上。各企业为了向首都保卫者供应武器和弹药,每日按三班制进行工作,后方生产和前方战斗一样都是日夜不停。莫斯科在几天之内就编组了25个共产主义工人独立连和独立营,至于民兵师的编组早就开始了,并成为正规军的一部分。仅10月前半月,莫斯科就向前线补充了五万名军人。经过工作锻炼和党内锻炼的人加入了首都保卫者行列,提高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正如朱可夫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所言:“军队日日夜夜紧张地工作。由于疲劳和缺少睡眠,人们实在站不起来了。但是他们在对莫斯科命运和对祖国命运的个人责任感推动下,遵循党的指示,为在莫斯科接近地建立方面军稳定的防御而完成了大量的工作。”朱可夫的话应该说不止是苏军的写照,更是苏联全体军民的共同写照。当然,这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反侵略的力量一天天在成长着,而最高统帅部让自己的预备队也“无中生有”了,不断壮大着。

另外,我们有必要说说朱可夫元帅在这场大会战中的作用。中央方向战事一紧张起来,最高统帅部也迅速做出了一个重大人事调整,即把朱可夫从列宁格勒调回,加入到莫斯科方向战事。最初朱可夫以最高统帅部代表的身份了解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情况,后在国防委员会和最高统帅部其他代表的建议下,最高统帅部决定合并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消除两个方面军的混乱情况,并任命朱可夫为合并后的新西方面军司令员,于是朱可夫就成了这场大会战的直接指挥者,他支持并坚决执行了国防委员会关于建立二线防御的决定,迅速使这一防御成为一个坚强的防御。

二线防御的战斗首先是一场时间的竞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把自己的兵力调到这条战线上,防御的一方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在这条战线上形成稳定的防御,而进攻的一方自然是要破坏它的这一企图。法西斯德军最初投入到这场仓促战斗的就是那些专事破坏苏军二线防御的深远突击军队,而那些合围突击的军队虽然没几天功夫就完成了合围,但消灭被围苏军却颇费周折,也就是说,苏军统帅部虽然对一线防御不抱希望,但这个防御依然可以被围下的顽强战斗迟滞敌人,而统帅部也有意让这一防御达到这一目的。于是,在维亚兹马合围圈上,敌人最初有28个师被牵制,10月中旬后仍有14个师被牵制,直到10月下旬才完全摆脱了这个合围圈。而在布良斯克合围圈,苏军部队不断展开突围,闹古德里安心神不宁,不得不抽调更多部队实施围堵。古德里安承认,直到10月25日,“在布良斯克的战斗可以说已近尾声”,之后他的坦克集团军【注1】才安心全面转入图拉方向突击。【注1:10月6日,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群更名为第2坦克集团军。】

当然,闪电战诸君也有很多理由为自己的行动迟缓开脱,那些天气恶劣、道路泥泞、地形不利、后勤不济等东西在此时此刻就配上了用场。本来这些因素是不值得拿出来展览的,但闪电战诸君总是拿出来说事,我们就不得不厚颜无耻地为其展览一番了。现在苏军除了被围军队牵制它外,暂时没有任何力量迟滞它冲向莫扎伊斯克防线,而一支号称“不可战胜”的军队在“没有敌人抵抗的情况”下竟然连这些因素都克服不了,我们除了把它归入腐败无能军队之列外,还能说什么呢?不过话说到这里,闪电战诸君突然暴跳如雷起来:“谁说没有敌人抵抗,我们遭遇了激烈的抵抗”,于是这又回到了问题的本质,天气恶劣、道路泥泞、地形不利等顶多让你受点苦受点累,但绝不会置你死地,而一旦有了敌人抵抗这个灵魂,一切都会置你于死地。另外,我们好像觉得天气恶劣、道路泥泞、地形不利等不应由法西斯德军一家“独享”,法西斯德军感受到了这些东西,它的敌人就没感受到这些东西吗?除非他们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另外,我们好像还忘记了,当法西斯德军跨越一百多公里就可冲到莫扎伊斯克防线,它的敌人除了就地征集新兵外,则要跨越几百公里、上千公里甚至几千公里才能达到这条防线。

至于后勤不济,我们就更无脸面替闪电战诸君展览了,拿着被掠夺压榨来的全欧洲资源却无力压服一个国土大片沦丧的敌人。当然闪电战诸君又争辩道,后勤不济是由路途“遥远”所致。好了,那就更怨不得别人,谁让它当了罪恶的侵略者。克劳塞维茨说得好,侵略者到了别人的土地,只能“夹着尾巴做人”,除了守着几个要点要线外,它是不敢露头的,一露头就大祸临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就射过来置其死地的子弹!好了,我们不能这样展览下去了,越展览,闪电战诸君越无地自容,意志孰强孰弱,团结孰强孰弱,行动孰张孰弛,效率孰高孰低,在正义进步者和反动邪恶者之间越来越变得一目了然。

好了,事后闪电战诸君怨天怨地,可事前却是另一番景象。看到再次大规模包围消灭苏军部队,看到莫斯科前方苏军似乎已经无兵在守,法西斯诸君此次是出奇地兴高采烈,出奇地轻松愉悦,大家异口同声说,拿下莫斯科指日可待,这确乎是最后一战,东线的战争可以宣告结束矣。军需部长瓦格纳说:“现在我们的大军如潮般滚滚向前,直奔莫斯科……俄国的最后垮台就在眼前”,他将会看到苏军是如何挡住这“如潮般滚滚向前”;哈尔德言道:“敌人还要调来更多部队保卫莫斯科……但是,从各地匆忙聚集起来的部队并不足以排除德军攻势带来的严重威胁……我们能成功包围莫斯科”,他将会看到这些“从各地匆忙聚集起来的部队”如何彻底铲除“德军攻势带来的严重威胁”;元首则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怒吼:“今天我宣布,我毫无保留地宣布,东方的敌人已被打败,他们再也不能站起来了”,而东方的敌人将告诉他什么是岿然不动,什么是无比坚硬的脊梁骨,什么是永远不倒的钢铁长城!

正当法西斯虎狼师带着被胜利冲昏的头脑,带着骄狂无比之气,继续冲杀时,一座钢铁长城赫然横亘在它眼前,它很快就会被碰得头破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