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说的那句话至今受益。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这就意味着,没有人是因为偶然才进入你的生命里,他们教会了我们一些东西,也许只是短暂的一段时间。而在没有领教《悉达多》小说的深刻思想之前,我就聆听过作者赫尔曼黑塞的盛名,诺贝尔获奖者,德国浪漫派小说家。他很多作品都将预示着这本小说主人公悉达多茫茫不可测的人生历程。

悉达多菩提树下悟道图(茫茫不可测的人生中)(1)

小说只有132页。由沙门,觉醒,轮回,儿子,乔文达,这几个部分组成。讲述了青年悉达多厌倦了婆罗门生活,与好友乔文达一道跟随沙门修行。在舍卫城他们聆听了佛陀乔达摩的教义,乔文达选择我追随乔达摩,悉达多则继续修行之路。他在城市中结识名妓迦摩罗,并开始追逐情欲和名利,直至对一切产生厌倦。他再次抛下世俗,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故事。

哪怕最不幸的人生也会有阳光明媚的时光,也会在砂砾石峰中长出小小的幸福之花。这是赫尔曼黑塞的名言,我赞叹这是一句内心完美的话语。我看到悉达多能够像佛陀一样纯洁喜悦,平静宁静,是因为他看清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和自己,并学会真正的接纳和学会去爱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和自己。他停止了和自己的命运抗争,他与世界自然和谐共生活出了自己。《悉达多》这本小说每一句话语如奔涌的浪花,每一句都渴望奔向不同的目标。高贵的悉达多在茫茫不可测的人生中涅槃找到真我。

悉达多菩提树下悟道图(茫茫不可测的人生中)(2)

悉达多的父亲,他纯粹,博学,德高望重。他举止沉静高雅,生活质朴,言语练达,头脑中充满高贵的思想,思想渊博的父亲。然而悉达多善于反思,“这就能拥有内心永恒的幸福和平静嘛?他不也同样是位渴望着探索者?他同样要不断去生泉边痛饮,去献祭,去阅读,去同其他婆罗门探讨。为何这位无可指摘的人要每日洗涤罪孽?每日忙于清洁,每日更新?难道阿特曼没在他心中,成为他的心之源泉,必须拥有自己的阿特曼!”正因为这样,悉达多认为其他一切都只是寻觅,走弯路和误入歧途。天国近在咫尺,又无法完全达到。传闻一位圣贤 ,先知苦修几斤三年。

小说中乔达摩现世了,他是师尊佛陀。悉达多便正式同他的朋友乔达文一起,亲耳聆听佛陀的法义。 他认为凭着自己对朋友的了解,自己的朋友乔文达会以“活到六七十岁精通沙门的修习和技艺”为人生宗旨。当了悟自己对朋友了解甚少,又开始盘算是否与这位忠诚的朋友,走一条新路,去聆听佛陀宣发。

其实青年时期对法义产生怀疑的悉达多很难做出决定而乔文达用一段话反驳了悉达多的优柔寡断。说“你依旧喜欢嘲讽。你尽管嘲讽我,悉达多!难道你心中没有萌生去聆听这位觉者宣法的渴望和欲念吗?你不是曾和我说过,你不会在沙门之路上久留吗? 听到这句话的悉达多难免觉得痛苦,他的笑声一半是悲痛的,一半是嘲讽的。其间渗透着沙门之子的苦与乐。一方面他坚信自己内心对佛陀的信仰,另一方面,他带着对法义的怀疑,做出了让乔达文欢喜的决定。

当悉达多离开觉者佛陀栖居世界的时刻,上天就在他欣赏的眼神中,多填了一份洒脱的心绪,起初从巍峨的城邦中走出来,见到船夫和妇人,因他沙门的尊严,他顿觉热血沸腾,而当意识到自己青年人的身份他微笑的脸失去了全部的魅力。

在一种渴望被欣赏和涌动的欲望冲动下,他与美丽的迦摩罗相识,作为对名妓的回敬,他感觉到满足之下的唇边似乎露出苦笑,在他自己还是个沙门和乞讨感情的行为中来回挣扎。尔后他和乔达文笑着,内在谦卑,善意,带着恭顺的心绪感受着临近大城的喜悦。亭台里,我们看到悉达多和名妓迦摩罗切磋一些更复杂的学问。可是,迦摩罗却笑着说,尊敬的人,你不能让我满意。你还必须有华美的衣服,名贵的鞋子。就这样,悉达多高贵的心灵顿觉遗憾。临行时,迦摩罗告诉这位贫穷无知的沙门要尽快寻找三样东西。读到这边,我带着忧伤的心绪,为悉达多行至此处感到莫名的同情。

小说中,赫尔曼黑塞给悉达多的心灵赋予了诗意的特质。悉达多深思片刻,吟诵道:“多茵的林宛里要以这婀娜的迦摩罗,林菀的门扉处伫立着麦褐色的沙门。当他惊见莲花盛放,不禁俯身扪心示敬。”青年沙门的深思,释放了他对迦摩罗的不舍,尘世间他仍要前往商人的宅邸。此时我们看到了一种未知,没有陷入他眼中的“女仆”的思索,转身靠近另一种困境的解脱智慧。

后来,一路欣赏风景的悉达多,又在商人的帮助下,与迦摩罗展开了爱情的追求,他一直拜访迦摩罗,就像对待最好的情人一样,迦摩罗始终欣赏他,而且总是教育悉达多,渴悉达多却说,我就像你,你也谁都不爱否则你怎会将爱当作艺术经营?像你我这类人大概都不会爱。如孩童般的世人才会爱。多么清醒果决!这是他们的秘密。疲惫的悉达多,释放掉他对爱情的恐惧,内心也没有在迦摩罗住处停留。可是,唯一让他感到有使命感的身份,却没办法让他从朋友和爱人的辩论中安顿下来。

细细了悟人生不幸之外,我们仍然看到一个独立和依靠自己生活的背影,活在世上,勇于经历自己想要的已经是赢了。世俗的命运推动他走,满是厌恶的悲哀,让他经受不住一次次痛苦的折磨,他的生活终于失控了。夜不能寐的狂澜再次将他推向城邑的河边。中年的悉达多在一次又一次的冥想中与乔达文达成了共识,而阿特曼的诞生,又让两个人像父亲一样重逢在一起。两人的中年时期,在致胜又高贵的艺术中达成了共识:斋戒,等待,思考。他们把肉体,享乐和财富这些无常,卑劣之物,交付给了古怪的现实。

僧人苏曼殊的一生也是风流好色。古代人口复杂的中国,出生时无依无靠的苏曼殊,经历了佛陀短暂的庇佑。年纪尚小的他,被驱逐除了心爱的故乡,嗜酒贪吃,荒废度日,但他最后可以在纷繁的尘嚣散去之后,与女眷们催泪分手认祖归宗。悉达多的一生,也注定要在颠沛流离中分手。曾经以为,伤心时会流很多眼泪的,当内心的悸动与灵性的召唤发生,同样令人感到伤心。此时什么事情都会过去,我却伤心到流不出一滴眼泪,然而我们仍是这样活过来的。

悉达多菩提树下悟道图(茫茫不可测的人生中)(3)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在不幸的时候回忆起幸福的日子;对于柔软的心灵来说,最不幸的莫过于体验到一次幸福的滋味!孤独地悉达多文集成为时代经典,深刻影响了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欧美青年的心。美国作家亨利米勒就非常喜欢赫尔曼黑塞的文集,因黑塞的作品影响了他的知识领域。这本书也成为摇滚史上梵高式的传奇人物尼科﹒德雷克的灵感来源。黑塞的作品打开了反抗文字的先河。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如果说梵高的孤独能够折射出人类绘画天赋的伟大,那么在赫尔曼黑塞的小说中所透露的孤独情节,原本就是闪烁着哲理性的伟大艺术。

赫尔曼黑塞另一本小说《流浪者之歌》中,为了追求心灵安宁,悉达多聆听教义结识名妓,还成为富商。此时的悉达多,内在与外在享受达到巅峰,却对自己厌恶至极地追求自我之精神。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可能因为一个不满意,就可能灰心而停滞不前了。平凡的生活中,赫尔曼黑塞的作品成为了黑暗中的光明,真正的光明。

作家沈从文说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级的人。这句话,道出了年轻人终极的焦渴。——未经自己的许可,没有任何人能够让你妄自菲薄。悉达多终极的焦渴从未平复。赫尔曼黑塞对于悉达多内心想法的刻画,渗透出完美主义者对于宗教理想的幻灭思想。这种焦渴在他邀请朋友去榕树下冥想时得到了一个沉湎于幻灭的境界。此刻我拿起咖啡杯,翻开书页,感觉他用一句古老的梵语发音“ongoing”经过鼻腔释放一种神秘的气息,笔直而坐,修习敛吸,感受阿特曼修习的古老禅定文化。

诺贝尔得奖作家赫尔曼黑塞用小说人物教会我们认识自心深处那不灭的,与宇宙合一的本质,用创意文字表达的唯一性,教会我们生活归处,我们该向谁致敬,向谁献祭。小说人物以爱为出发点的事情,构成了他们茫茫不可测的人生阅历。因为以爱为出发点的事情和道德没有关系,与其说是道德,还不如说是信仰。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再次想起诗人罗曼罗兰的名言,感受着“如果阿特曼不是在我之中,就不会成为永恒”的超越自我的灵性智慧。没有音乐的舞蹈,就像没有声音的瀑布,只能看到水花四溅,一泻而下,没有灵魂。在跌跌撞撞的一生后,悉达多找到了自我,我希望我们也能成为悉达多一样的人。在找寻自我的路上悉达多走过了许当岔路,从翩翩少年到华发苍颜,悉达多与相遇的每一个人构成了这世间茫茫人海,他顿悟六次成佛才找到了真我。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又要走过多少岔路,遇见多少人才能找到真我。恰如我们的生活,抵达的地点不同,方式也不同。活出真我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恰如乔达文道,涅槃不只是言辞,朋友,他是思想。高贵的悉达多,一生并非是用戒尺衡量的。短短几百页,手法独特,意味深长。当精神出离肉体城堡,我们可以释然地走过一路幸福,经历在红尘与佛门之间游离,再次向内寻求的悉达多们,一路走好。一切回归本源,本源就是自己。

不疾不徐地读完整本书,原来断舍离不掉的关系,也是一种天遥地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