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基建板块最新消息(四川平昌县借来扶贫)(1)

四川在线消息(白川东 记者 史晓露)“哞……哞……”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牛鸣声,5月11日,巴中市平昌县的得胜牛市开始了繁忙的一天。牛市内数十名饲养员在各个牛棚给数以千计的肉牛加水、投料。

每逢1、5、9得胜活牛交易日,这里尤为闹热,一辆辆满载肉牛的货车,一路路牛商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据统计,高峰期时肉牛的日成交量可达400余头。

得胜牛市已有600多年历史,曾历经8次搬迁,在岁月沉浮中几近没落。2018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背景下,牛市与浙江九久牧业结缘,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平昌县和青田县不断寻找协作帮扶共同致富的结合点,创新实施了“借牛还牛”扶贫模式,助推当地400余户贫困户、1400余人脱贫奔康。

东西部扶贫协作牵线搭桥 “牛市”重焕生机

得胜牛市位于巴中市平昌县得胜镇,自元朝兴起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曾是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市场最旺、声誉最好的第一大牛市。繁盛时期,重庆、陕西、贵州、上海等20多个省市客商常来此交易,年成交量达30000头以上。当地百姓户均养牛达到了2-3头,常年有300多牛经纪人活跃在得胜境内。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周边耕牛和肉牛养殖逐渐走低,牛市也走向没落。

2018年,乘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浙江省青田县对口帮扶平昌县,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前方工作组的牵线搭桥下,通过多方撮合,当年,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九久畜牧养殖场与平昌县达成合作,对原牛市整体迁建,选址在平昌县得胜镇莲花村、马灵村,计划总投资1.21亿元,打造集肉牛交易市场、示范养殖基地、有机肥加工、屠宰与冷链、地方特色餐饮、现代农业观光等“六位一体”的全产业链。

2019年,该公司投资1500余万元,新建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牛市交易市场、占地3000平方米的肉牛养殖基地和容纳1200头肉牛的待养圈舍,并配套完善了相关附属设施。当年投入使用后,市场一片火热,2019年实现肉牛交易量近5万头。

目前,该市场正在扩建28000平方米的标准肉牛养殖基地,可养殖肉牛3000头。根据规划,该公司还将在各村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以大户带小户方式,在得胜全镇发展肉牛7000头,带动周边乡镇养殖肉牛20000头,实现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牛集散地的目标。

创新“借牛还牛”模式 扶贫从“输血”变“造血”

在得胜牛市,记者见证了这座牛市的繁忙。一辆载重30吨的卡车停靠在牛市旁的草料仓库门口,七八名工人正将满满一车饲料搬运至仓库。牛市一楼的展厅内,达州宣汉的考察团正和九久牧业工作人员进行洽谈。

“我们当初到得胜,看中的就是这座牛市的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养牛基础。”久云牧业现场负责人介绍,发展肉牛养殖还有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政策支持。

当地创新实施“借牛还牛”双向托养模式, 即政府匹配70万元资金用于购买原始母牛,指定企业统一提供种牛、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防疫、统一饲料供给、统一回购,贫困户无偿养殖5年,同时,对于重病、重残或无条件养殖的农户,实行反向委托“借”给公司代养,贫困户每年也有1000元的补贴分成。

这种让当地贫困户零成本养牛的模式,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百姓养牛的积极性。

得胜镇新场村9社贫困户李正万,就是“借牛还牛”扶贫政策的受益者之一。2019年10月,他从公司领养了7头小母牛,根据“借牛还牛”政策,这7头牛他可以无偿养殖5年,即每头产仔4个牛犊后,母牛归还公司,期间的所有小牛属于自己,且企业还统一提供技术、防疫、回购等。他算了一笔账,以目前一头小牛5000元的市场价,今年他将增收三万多元,除去成本,一年能净赚近2万元。

据统计,通过“借牛还牛”模式,目前,该镇贫困农户已领养母牛105头,其中25户贫困户自养牛45头、56户贫困户反向委托代养牛60头,户均增收1500余元。

扶贫政策再加码 拟发展3个肉牛养殖基地

为进一步增强当地群众的自身“造血”功能,平昌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拟再投入项目资金200万元,在得胜镇宏图、莲花、三宝等3个村发展肉牛养殖基地3个,每个基地养殖肉牛100头,该项目落地后,将通过流转土地、务工、牧草种植、入股分红等方式,惠及218名贫困人口。

“现在老百姓对养牛也非常有信心。”得胜镇镇长靳弘章介绍,随着牛市规模的扩大、配套的完善,整个牛市也越来越火热,当地很多老百姓也重操旧业,开始养殖肉牛。

去年年底,源美冷链物流集团、内蒙古呼伦贝尔龙达畜牧交易市场有限公司也加入得胜牛市,与平昌久云牧业一起注资1亿元成立巴中天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并在当地流转土地210亩,准备建设集良种肉牛引进、技术推广、生态养殖、屠宰加工、有机肥研发加工、牛文化产业发展为一体的西南良种牛供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