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雁翔木本乎根,人本乎祖追寻我们民族的根,伏羲这个伟大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关于伏羲的记载,先秦时期即出现在《管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典籍中上溯渊源,甘肃省天水市所辖的武山、甘谷出土有人面鲵鱼身纹饰彩陶瓶,正当是伏羲“人首蛇身”形象的艺术写照;甲骨文中即有两“虫”相并的字形,有学者认为此即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像的抽象化,都可证伏羲的故事起源很早秦汉以降,在人们的精神信仰层面,伏羲三皇之首、开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奠定不论官方或民间,史家撰著历史都将伏羲奉为历史人物,是和夏禹商汤一样的圣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伏羲文化的由来特征及影响?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伏羲文化的由来特征及影响(伏羲文化的实质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伏羲文化的由来特征及影响

□刘雁翔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追寻我们民族的根,伏羲这个伟大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关于伏羲的记载,先秦时期即出现在《管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典籍中。上溯渊源,甘肃省天水市所辖的武山、甘谷出土有人面鲵鱼身纹饰彩陶瓶,正当是伏羲“人首蛇身”形象的艺术写照;甲骨文中即有两“虫”相并的字形,有学者认为此即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像的抽象化,都可证伏羲的故事起源很早。秦汉以降,在人们的精神信仰层面,伏羲三皇之首、开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奠定。不论官方或民间,史家撰著历史都将伏羲奉为历史人物,是和夏禹商汤一样的圣王。

一、伏羲文化的基本内涵

伏羲不仅代表个体,也代表群体,更代表一个时代。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犹如擎天明灯,照亮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三国时期大文豪曹植《太昊宓牺氏赞》云:“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名官,经地象天。庖厨祭祀,罟网鱼畋;瑟以象时,神德道元。”伏羲创制的诸多说法,其实就是原始文明的集中反映。这些说法使许多长久造福于人民的事功有了物主,以便让人民崇拜,引领人民更好地生活。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化身,古往今来被尊称为“人文始祖”,民间称“人宗爷”或“人祖爷”。

伏羲文化的核心是附着于伏羲身上的创制即发明创造。现代意义上的伏羲文化内涵更加广泛,凡和伏羲事迹相关的事或物,诸如祠庙遗迹、民情风俗、轶闻传说、史籍记录等都属于伏羲文化范畴。

二、伏羲的历史地位

伏羲氏是中华人文始祖。历史上的“三皇”有五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其中都有伏羲,且位居第一。究其原因,是伏羲非凡的功绩使然,特殊的贡献使然。

伏羲代表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伏羲是人祖,也是龙祖。伏羲形象始终和龙紧密相关,如战国楚帛书就有“故有龙雹戏(即伏羲),出自雷泽……”说法,此类记述包含着一条远古文化信息——即伏羲部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三皇五帝之中,也只有伏羲是人首蛇(龙)身形象,其实质便是伏羲就是中华祖龙。20世纪以来,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一些著名古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都出土有龙文化文物。从而可映证,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神,华夏先民在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龙图腾始终是最鲜亮的旗帜。伏羲而下,炎帝神农、句芒、共工、祝融、轩辕黄帝等远古圣帝明王都继承了龙图腾。三皇五帝一脉相承,他们创造的文化与龙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从而龙也就成为中华文化内涵博大、团结奋斗的伟大标识。

以伏羲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伏羲最重要的文化贡献是“始作八卦”,对此《周易·系辞下传》有完整表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而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伏羲“始作八卦”深信不疑。有八卦而后有《周易》。《周易》历来被奉为六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作为中国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三、伏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伏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总而言之,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选择和确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伏羲独占儒家道统渊源谱系人物之鳌头。班固《汉书·古今人表》究极经传、品第人物,人分九等,其“上上”一等者即圣人,序次分别为: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从国史层面确立了伏羲开天圣人、人文源头的地位。这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正如明代大学者胡缵宗《太昊伏羲庙乐记》言:“惟太昊继天以开物、以画卦、以造书契而立极也。故有伏羲,而后有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而后有周公、孔子。有卦而后有《易》,而后有《诗》、《书》、《礼》、《乐》、《春秋》。有书契、有文字而后有典章、图籍。古昔圣帝明王,孰有若太昊者!”

伏羲文化是中华大一统政体的重要精神支柱。伏羲在古史系统中圣王地位的奠定和中华大一统政体的形成是相一致的,或者可以说伏羲三皇之首地位的奠定是中华大一统政体的必然产物。伏羲传说同源一体对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秦汉而下,在京师都设有祭祀伏羲的祠宇。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无一例外都尊崇伏羲。以少数民族政权为例,北魏一朝许多祭祀伏羲的专庙见于史籍;金代诏命在河南陈州、秦州卦台山等地定期祭祀伏羲;元代诏命全国范围通祀三皇,大建三皇庙;清代除在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伏羲之外,国家层面对太昊陵的祭祀一直持续到清朝更替前的宣统二年。民间而言,全国各地有为数众多的伏羲庙,南北均有,分布较集中的黄河流域达50余处。伏羲传说故事成百上千,在多个民族中都有传播。迄今发现西汉以来伏羲女娲交尾形象画像砖、画像石、绢画300通(幅)之上,分布范围广大,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唐代墓葬、吉林集安高句丽墓葬亦多见。以上列举可证伏羲是历史选择确立的中华民族的共祖,对民族团结有积极意义。

伏羲时代即史籍所言的“羲皇代”、“羲皇上人”是安乐和谐、理想生活的代名词。在中国历史上始终认为存在过一个无君无王、无税无法、无饥无寒,至淳至真,集百美于一身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羲皇时代。不论是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小国寡民理想(庄子认定老子所言就是伏羲所在的时代),还是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清信修睦”的大同世界,至而陶渊明的桃花源,都是羲皇时代的不同注脚。正如古人解说《桃花源记》主旨——“此即羲皇之想也”。本此,人们对伏羲的尊崇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向往美好生活的观念。历代诗歌对“羲皇代”大加赞颂,如“幸逢尧舜无为日,得作羲皇向上人”等,或以“羲皇上人”为名号。以伏羲时代为最高政治理想,对历代的执政者不无警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