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前1044年—前221年)

周代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公元前1000年前,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称王(齐湣王曾一度称东帝)。齐湣王时期,齐国屡屡对外扩张,侵吞宋国,招至五国伐齐,国势大减。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覆灭。

齐国国都是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

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

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前376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晋国正式消亡。

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甚至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秦国(前770年—前207年)

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 治都於秦邑(今甘肃省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地区),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秦国伊始。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天水),即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大国的基础。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并巴国和蜀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

陈国(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478年)

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周朝诸侯国,国君妫姓,是虞舜后裔。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大姬)嫁给了从商投降后担任周文王陶正一职的遏父之子妫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

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妫满史称胡公满、妫陈公或陈胡公,成为胡氏与陈氏的得姓始祖。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是今天的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

从公元前1046年妫满受封起 ,至公元前478年陈湣公被楚惠王所杀为止,陈国共历25世,起延续568年,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

陈国亡后,陈国公子陈完(陈厉公妫跃之子)为齐国大夫,其后裔于公元前386年代齐国吕姓为齐公,史称田氏代齐,亦称陈氏代齐。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春秋时代的那些诸侯国们)(1)


吴国

周王族诸侯国,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 姬姓,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国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吴破楚入郢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 ,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吴钩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楚国

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据最新出土的《清华简·楚居》记载,楚人立国之初,在鄀国盗牛祭祀一事,说明建国之初的贫弱状况;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 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攻越国,尽得越国故吴地,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 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越国(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

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越国处在东南扬州之地,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华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 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

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国君为姒姓。蹄(宰勋)开基为欧阳氏。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时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前306年,越王无彊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由于越王无彊没有指定继承人,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各宗族子弟们竞争王位和权位,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 东越国,闽越国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 汉武帝时,东瓯和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迁到了江淮。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

周王族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于前230年覆亡。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春秋时代的那些诸侯国们)(2)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传赵盾,赵盾传赵朔,赵朔传赵武,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赵鞅传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

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前222年,灭于秦国。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

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

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179年。领土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 。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称为梁国。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宋国(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

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 宋氏。共传三十四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

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于公元前1114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

春秋时期,齐国内乱时,宋襄公帮助齐公子复国,代齐作为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泓水之战后,宋国国力受创。宋景公时期灭曹国,国力渐盛。战国时期,宋康王“行王政”,实行改革,宋国强盛起来。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瓜分宋国领土。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商丘由此被誉为“中国圣人文化圈”。

鲁国(前1032年—前249年)

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参见百科"周公”词条),国都定在曲阜。鲁国始封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790年。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春秋时代的那些诸侯国们)(3)


卫国

周朝的姬姓诸侯国,首都朝歌,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卫国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卫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冀豫鲁三省交界处,先后建都于楚丘、帝丘、野王。卫武公时一度强盛,平王东迁时,曾出兵勤王平戎。公元前254年,被魏国攻灭,卫国领地成为魏国的封君之地。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国此时已名存实亡。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

是周朝的姬姓周王族诸侯国,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郑国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

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棫林(古地名),并开始东迁启疆。(今荥阳市东京城遗址公园),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郑韩故城遗址,直到灭亡。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有争议),公元前395年,建都郑(今河南新郑),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郑国名君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战国初年被韩国攻破,郑国亡。

曹国

周代诸侯国之一,国君姬姓、伯爵。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铎分封于曹国,建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疆域大致辖今山东省菏泽、聊城市,河南濮阳市南部地区。

西周时期,曹国实为一方大国,与鲁国共守王朝东土,起过重要作用,与晋、鲁同为“十二诸侯”之一。春秋时期,周室衰微,曹国沦为中原地区的二流诸侯国。晋楚争霸,曹国成为受害者之一。晋公子重耳落难之时经过曹国,曹共公无礼对待。晋文公即位,出兵讨伐曹国,曹共公被俘。城濮之战(今山东鄄城西南),楚国失利,曹共公归国。此后曹国亲近并听命于晋国。曹国和宋国一直是联盟和姻亲国,春秋末期,曹国与宋国交恶。曹悼公被囚,且死于宋国,曹国内乱,曹声公、曹隐公相继被杀。曹伯阳继位之后,好田戈之事,离晋侵宋。曹伯阳十五年(公元前487年)正月,宋景公出兵进攻曹国,晋国坐视不救,曹伯阳被杀,曹国灭亡。

莒国

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己姓 。是山东东夷中最强的国家,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叙述:“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楚)、吴”。公元前431年莒国为楚国所灭,但由于该地离楚国本土太远,反又被齐国占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说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联合五国攻田齐,占领齐国大部,田单辅佐齐襄王凭借莒、即墨二城复国。

邾国,

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周代东方著名方国之一,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国。邾国的国君为曹姓,子爵。地理位置约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境内。

相传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陆终娶于鬼方氏妹,名曰女嬇,生有6子,第5子名晏安,为曹姓之祖。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晏安后人挟于邾,史称“邾挟”或“曹挟”,为邾国之开国始祖。

杞国(约前2000年—前445年)

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由华夏族所建立,国君为姒姓,大禹的直系后裔。

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周天子始封杞国为公爵,后至春秋时又降为伯爵。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杞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国王族出自华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

杞在周初分封于河南杞县,西周懿王前迁入山东,因卷入叛乱被周王朝迁置新泰、宁阳一带,直至春秋早期。因受四邻觊觎,杞国灭淳于迁都取地。春秋中期,淮夷病杞,杞国迁都缘陵。春秋中期偏晚阶段,晋国为杞修城。到春秋晚期,杞人被迫再次迁徙到鲁国北部一带。

自杞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其地尽归楚国。

杨国

周代的诸侯国,姬姓,爵位为侯爵。为防止猃狁的进攻,周宣王封其子尚父为杨侯,建立杨国(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一带)。

蔡国(公元前1046~公元前447年)

周朝诸侯国,建都蔡(今河南上蔡县),始封之君为周武王之弟叔度,因叔度跟随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于郭邻。蔡叔度死后,周公旦封其子蔡仲(名胡)于蔡(今河南上蔡县),重建蔡国。

春秋时,蔡国经常受到楚国的逼迫。公元前531年,楚国灭蔡国。三年后,蔡平侯复国,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公元前506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公元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和吴国的帮助下,蔡昭侯迁都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称为下蔡。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

郯国

公元前十一世纪,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Tan)国,属人方。

任国

一作仍,又称有仍氏。传为太皞之后。风姓。在今山东微山西北。今济宁市境内,夏商周三代都有任国,春秋时属鲁、战国时属齐。秦废任国,置任城县。

滕国(前1122年—前296年)

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今山东滕州),是为滕叔绣。

公元前414年滕国被越王朱勾所灭,不久复国。战国时期,宋康王称王,滕国被宋国灭掉。共传23世。古滕城是滕国的国都,距离山东滕州7公里。有一种观点是,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

费国

春秋末期兴起的一个小国,战国时代灭亡。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附近。都邑为鄪邑。

郳国

在殷商之前,黄帝后裔就建立了邾娄部落。周武王灭商后,邾娄被封为诸侯国,称为邾,其古都在峄山(今邹城市内)之阳。周公旦摄政时期,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借邾国夷父颜有功于周室,封其次子友郳地,故叫郳国。因从邾国分出,故名小邾国。叔术到滥(今山东滕州),建立了滥国(以倪立国) 同为邹鲁文化,郳”、“倪”为同源字,一城邑,一姓氏,“郳”去“邑”为姓氏“倪”。这是倪姓源于滕州故地的依据。

曾国

周王族诸侯国之一,是周王(成王或康王)分封给周文王幼子毛叔郑(又名冉季,周武王同母之幼弟)第三子南宫氏,又名南公之封地,受封建国于汉水随地。曾国在史书又称为随国,大约存在于西周成康时期至战国末期,共七百多年。

鄫国(缯国)

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1400年,于鲁襄公6年(前567年)灭于莒。

邳国

夏商古国,邳和薛同祖。邳原来居住的地方在薛,邳国的先祖奚仲曾经担任过夏朝的车正之官,后来向南迁徙于邳,国的名称就称邳。古邳一带沂泗交流,宜稼宜穑,使邳国得到迅速发展。商朝时,邳是商王朝的敌对国家,曾经反叛和抗拒商王朝的统治,后来被彭国打败。邳国的历史很长,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楚人的压迫,邳人又重新北迁至薛。邳国迁回故地后,仍称邳。但原地区在南,居泗水下游,新地区在北,居泗水上游。后为了区别,称为下邳和上邳。邳国先后存在l500多年.对徐州东部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巢国

古国,经历夏商周三代。巢国来源于有巢氏,为上古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之一,是巢居文明的开创者。有巢氏部落一直在巢湖流域繁衍生息,得益于巢湖地宜物丰的天然优势,获得了渔牧农商的发展,使得部落迅速壮大,后建国为有巢,简称巢国。

随国

西周初在湖北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故地在今湖北省随州等地区,又名曾国,国君始祖为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随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钟吾国

是东周时期建立的诸侯国,爵位为春秋时期王侯五等级中的子爵。所以又称钟吾子国。范围大致包括今江苏省新沂市全域、宿迁市宿城区宿豫区两地。国都是司吾城,位置在今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镇新宅村。后被吴国所灭。

刘国

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故城位于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西南,约于前599年前建立。

六国

故地在今安徽省六安市一带,音lù。古六国传为皋陶之后所封之地。 楚穆王四年,六国被楚国吞并。六国为存续时间最长的方国之一。

召国

西周的畿内封国,是西周、春秋时代诸侯国之一。

西周国

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因公子根的叛乱,赵成侯遂“与韩分周为两”,周于是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至周赧王时(前315年),东、西周分治,赧王徙都西周。前256年,秦攻西周国,西周君降,国灭。

道国

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故地在今河南确山县北10 公里处的道城。后亡于楚国,是周天子在汉水流域所分封的十余个诸侯国之一

房国

为华夏族在今河南遂平县建立的一个祁姓诸侯国,国君为尧子丹朱之后,始封之君为丹朱。侯爵,故称房侯国。丹朱子陵以父封邑为氏,称房陵,公元前529年为楚所灭。

沈国,

姬姓,周朝诸侯国。平王东迁后,季载后裔另封沈国之地于上蔡平舆沈丘一带。

申国

西周初年受封的姜姓诸侯国,为申伯国。周宣王时增封,仍留于宗周以西的申国势力成为申侯之国,一说其地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因位于宗周以西,故别称为“西申”。 后申侯之女成为周平王之母。 申国除西申国外,还有南申国、东申国之分,

苏国

商、周时期诸侯国。前身为夏朝时建立的温国,商汤灭之,而后同宗有苏氏居其地,商末,有苏氏助周伐商,因受赐十二邑建苏国,都城温邑,在今河南省温县。

前396年后的春秋末期,苏国被狄族所灭,末代君苏明自尽,族人逃往卫国。

温国,

周朝时期在温邑(今河南省温县)建立的诸侯国。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将温邑、州邑、原邑等十二邑赐给大司寇苏忿生分封为温国,温邑(今温县上苑村北)再次成为温国都邑。温国国君称温子 ,或以国君苏氏而称苏子。公元前650年,温国被狄国灭亡。温国国君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温氏。

蓼(liǎo)国

是夏朝远支宗室在中原地区建立的一个国家,系中华正统王朝之一。蓼国国姓为廖,黄帝后裔。廖叔安为西蓼国开国国君,其后人以国为姓,称廖氏。公元前639年亡于强楚,蓼国宗室举族外迁,在安丰、固始等地建立多个蓼国,史称东蓼。汉置湖阳县,属南阳郡。郡该地后世有湖阳城。

舒鸠国

公元前549年,吴国召舒鸠人背叛楚国,楚康王攻入舒鸠国境,舒鸠告楚王称并未背叛楚国,楚师撤退。 公元前548年,舒鸠人背叛楚国,与吴国军队联合。楚国令尹屈建率师讨伐舒鸠,吴国援救舒鸠,楚师在会战中大败吴师。并进而灭亡舒鸠。

舒庸国

为群舒的一支,也为楚国的附庸。公元前576年,舒庸国趁着楚国军队上一年鄢陵之战失败,引导吴国军队进攻楚国,楚共王派公子櫜趁舒庸轻敌不备,挥师灭了舒庸。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

周朝时期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王族宗室召公 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

前228年,秦灭赵,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卫军逃辽东。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南燕国

姞姓,始封国君伯倏为轩辕黄帝之后吉光的后裔,姞伯鯈所立之南燕国,地在今河南延津东北45里处,小地名“城上”。此南燕国与姬召公后代的北燕国不同,北燕国姬姓,其地在河北、辽东,原称郾国。姞姓南燕国是个小国,发祥地在浚水河畔。唐代著名古籍专家、学者孔颖达(574-648)解释说:“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始祖为伯鯈。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也。”《左传》记载春秋时史事,南燕国的出现还要早于北燕。南燕国的灭亡年代无考,但可以确定的是,最早也要在鲁定公十年(西元前500年)之后被灭。

许国

是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许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建立许国,国君为姜姓,爵位为男爵,是至今唯一可确定为男爵的周代诸侯国。公元前504年,郑国大将游速率军伐许,许国已经无力抵抗,十七世国君许男斯被俘,许国第一次亡国。次年,许元公在楚国扶持下被拥立为君。公元前375年,许国彻底灭亡。

徐国

夏朝至西周时期诸侯国。伯益之子若木为徐国开国君主,都城为徐城(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周敬王时期,徐国灭亡,历四十余君。

虞国

也称北虞,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周康王时期,分封周太王次子仲雍的曾孙虞仲于虞(今山西平陆县北),从而建立虞国,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用荀息“假道伐虢”的计策,灭亡了虞国。

虢国,

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前后有五个虢国,因位置不同,为加以分别,故加上东西南北相区别。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

虢仲封于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建立东虢国。

虢叔封于雍邑(今陕西宝鸡市东),建立西虢国。

西虢国,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厉、宣之际,西虢东迁河南三门峡一带立国,史称南虢国,定都上阳(今河南三门峡李家窑遗址,地处黄河南岸)。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用假道伐虢之计,灭亡了南虢国,末代国君虢公丑携贵族逃往东周京师洛邑,晋军回师途中顺便灭亡了借道给晋国的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北)。

西虢在东迁后,原地留有一个小虢国,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

东虢国

公元前767年被郑武公所灭。其后裔虢序被周平王复封于夏阳(今山西平陆县,地处黄河北岸,与南虢隔河相望),建立北虢国, 因实力弱小从而依附南虢(今人所谓“南北虢实为一虢”的说法由来)。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借道虞国灭亡了北虢国

黎国

周宣王十五年(公元前812年),晋国灭了黎侯国,随即又复其国。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3年),潞子国攻灭了黎侯国。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国大将军荀林父灭了潞子国,又把逃在异乡的黎侯后裔请回来,重建了黎侯国,不久又为晋国所吞并。

无终国

该国建立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兴兵谋反灭商、分封诸侯之时,灭亡于战国前期赵襄子五年(公元前470年)。

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6年)

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后来,魏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在公元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安陵国

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今在河南省鄢陵县西北),魏国的附庸

邓国

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子曼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今河南邓州市。春秋时,邓国为楚国所灭。

贾国

西周时,周康王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姬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为贾共公,作为周朝的附庸国。爵位为伯爵。因唐叔虞为周武王之子,所以贾国为姬姓国。公元前678年,晋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地,贾国的领土被吞并。

邢国

是商周时的国家,西周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渊)于邢国,是周朝的53个姬姓封国之一,先后传二十世,历五百余年。西周邢国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权的元侯之国,历史上多次率领诸侯与北方的戎狄作战,邢侯搏戎在当时中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春秋末年,邢国衰弱,北方戎狄侵犯,邢君南迁,亡于卫国,后转为晋国赵襄子的采邑。

甘国

是春秋时代诸侯国之一,位置在今天的河南原阳一带。领地为古代的甘邑,夏代时为有扈氏的领地.

荣国

是与武王同辈的姬姓贵族,其封邑约在今陕西户县西,东周时,荣国不存。

巴国,

周朝时期位处今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姬姓的周王族诸侯国,子爵,国都为江州,即今重庆市江北区。始于西周时期,巴国与蜀国、楚国为世仇,也是诸夏之一 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

单国

周康王所封的诸侯国,单国在周文王、周武王时期便已存在,推翻了以往的所有观点。单国为伯爵国,姬姓。系王畿内封国,原在今陕西眉县,后随周王室东迁至河南孟津县东南。

州国

古代诸侯国名。公元前701年春,楚武王灭州国,遂为楚国地域。

姬姓胡国

周成王姬诵所封姬姓诸侯国,子爵,因称胡子国。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春秋时代的那些诸侯国们)(4)


赖国

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子爵。被封在赖地(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故又称赖叔颖。公元前538年赖国亡于楚国楚灵王。

权国

由商朝国王武丁的后裔建立,国君为子姓。在今湖北省当阳市内,邻近楚国。

莱国

又称莱子国、莱夷,是商周时期东夷古国。商代始封,西周时期成为诸侯大国。爵位为侯爵,后改为公爵。春秋初,疆域西起今临朐,后被齐灭。

傅阳国

晋孝公朝名将傅阳的封地,公元前518年,授晋上军主帅,出奇计大破楚宋联军,宋国割清远以东50里归晋,晋封傅阳为清远君,有作误将其封地记为傅阳国。

纪国,

是位于商朝东方的诸侯国,国祚延续到西周到春秋时代。到公元前690年纪国灭亡。

遂国

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遂(今山东省宁阳、肥城一带)所建之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春秋时为齐所灭。

谭国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少昊氏后裔。前684年被齐国所灭。

代国

商代、周代诸侯国之一,范围在今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代。汤封同姓,代子立国。春秋时代末期, 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代郡始。

黄国

春秋时期嬴姓诸侯国,侯爵国 ,公元前648年夏,黄国被楚成王带兵灭国了。

项国

是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存在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姬姓,子爵,又称项子国。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灭于鲁国,仅存项地名。

耿国

是商朝的附庸国。这个诸侯国经历了32位国君,周朝建立后灭掉了耿国,后来周王室封王族中人于耿,建立耿国,春秋时它又被晋国灭掉。

霍国

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伯爵。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分封自己的八弟姬处于霍(今山西霍州一带),是为霍叔处,此即霍国之始,公元前661年被晋国所灭。

息国

春秋初期为楚文王所灭,其地被楚国设置为县。今蔡州新息县。

梁国

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国。周宣王七年(即公元前821年),封秦仲少子嬴康为梁伯,是为梁国(东梁),又名少梁。即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军进攻梁国,梁国土崩瓦解。

芮国(芮,汉语拼音ruì,同瑞)

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穆公二年(即公元前658年)灭芮国,亡国后,芮国君主宗室以国为氏。

滑国

周朝姬姓封国,爵位为伯爵。建都于滑(今河南睢县西北)。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滑国被秦国所灭。

薛国

夏商周三代东方的一个诸侯国。薛国前段时间由任姓家族统治,后段时间由田齐的妫姓(田氏)家族统治。

邿国

又名寺国,是周代东方一个附庸小国,国君为妊姓,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一带。

陆浑国

陆浑戎,属姜戎一支,乃炎帝苗裔,公元前638年由敦煌(陆浑)迁到今中原豫西河南省洛阳伊川。公元前525年为晋国所灭。

陆浑之戎是允姓戎的别部,西周初年迁到陕西秦岭以北。西周末年与申侯一道杀了那个昏庸“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公元前638年,被秦晋两国迁到今河南伊川鹿蹄山南,(今属河南境洛阳居于伊川)。公元前525年,晋国以到三涂山祭祀为名,暗中跟随大军,将陆浑戎剿灭。亡国后的陆浑之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姓,称陆、鲁、路、卢、芦等。

肥国

春秋时期今石家庄地区的主要方国之一,初居于山西昔阳东。晋国灭肥后,余部徙居至鼓国,后住今河北藁城西。晋灭鼓,肥子余部又先后徙居今河北卢龙、山东肥城等地,皆依昔阳为都名。

鼓国

历史上有两个鼓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春秋时鼓子国,祁姓,子爵,白狄之别种。”另一个鼓国为周代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位于晋州市境内,公元前527年为晋国所灭。

潞国

又名潞子国,子爵,早先为姜姓,后为赤狄族人方国。据古代史籍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炎帝的后裔“参卢”受封于今山西潞城市一带,建立了潞国,他的子孙遂以“路”为氏。潞国附近还有黎国,微子国曾经迁徙到过这里。

江国

殷商至春秋时期中原民系在河南一带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春秋中期的35年间,江国采取或联姻、会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国,以图复兴。后又与齐、宋伐楚。在东周时,江国位于楚、齐、宋等大国之间,又常受淮河水患侵扰,一直没能发展起来。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出兵伐江,晋国出兵为江国解围;次年,楚再次出兵,江国势孤力弱,援军不继,终被楚灭,江国共存十七君近500年。

根牟国

周朝时东夷人建立的诸侯国,曹姓国,是颛顼的后裔,子爵,在今山东沂水县南之牟乡。春秋时(公元前600年)被鲁国所灭。

罗国

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蛮夷,和荆楚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

以后又被周王朝讨伐,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灭。

樊国

姬姓,公元前11世纪虞仲所建。时都于陕西长安县东南。后东迁至太行之南,黄河之北的阳邑(河南省济源市西南),故曰"阳樊"。

毛国

是中国历史上周朝的一个诸侯国,伯爵爵位,国君为姬姓,建国者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弟弟毛叔郑,亡于秦国,属于畿内国。

程国

(1040年不详)黄帝后裔,风姓程氏以国为姓,被周王朝册封诸侯国,其始封之君为程伯符,其国都一说在广平(邯郸鸡泽),一说上程聚(河南偃师),一说在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程国在春秋早期被灭亡。

宿国

风姓。周初分封七十一国之一,为姬姓之外的异姓国,故址在今山东东平县稍南2里,男爵,最后被宋国所灭。

詹国

詹国指的是詹姓世家,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焦国

姜姓焦国:关于姜姓焦国的封地所在,西周时在今河南中牟,东周初时迫于郑国而迁豫东商水县,再迁今安徽亳州。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此建立姜姓焦国,修筑焦城(今亳州)。

姬姓焦国(约前775年-前575年)西周时期召公之子谯侯的封国,国都在今陕州东北部。被晋武公所灭。

祝国

祁姓,是尧的后代禺阳的一个封国,封于祝。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先王后代遗民,把神农氏的后人封于焦地,把尧的后人封于祝(其地望在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建立祝国。春秋时(前768年),祝国亡于齐国,原祝国公族遂以国名命姓,成为祝姓。所以,祝姓来源之一就是出自祁姓,为尧之裔。

吕国

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华夏族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左传记载为楚灭华夏吕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

聂国

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为姜姓。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称聂国。

义渠,

位于西部。古义渠国之都即在今甘肃庆阳西南,即宁县。义渠以西为古西戎之国,或称义渠之戎。商时有存,周初义渠君曾入朝周王。

早在商、周两代的千余年间,庆阳就居住着义渠民族。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郡国,与秦国、魏国抗衡,并曾参与中原纵横争夺之战,成为当时雄据一方的同源异族强国。后被秦灭掉,融入中原华夏族。

大荔国

是春秋时期一西戎分支建立的国家,在今陕西大荔县一带。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大荔戎族部侵入,灭掉同国(今陕西大荔县西部),于今朝邑老城遗址东筑王城,建立大荔戎国,南与芮国(今陕西大荔县东南)为邻,东依晋国。大荔国长期居于秦、晋两国之间,实力逐渐增强。

周贞定王二年(前467),秦厉共公即位。秦利用晋与郑、齐两国交战之机,欲东图中原。大荔国位于秦东向出关的要冲,实力又较强,对秦国向东拓展构成一定威胁。周贞定王八年(前461),秦厉共公秘调两万军队,突然进攻大荔。强大的秦军一举攻克王城并消灭了大荔国,收编了大荔戎军,解除了东进的隐患。随后,秦筑高垒,加固王城,设临晋县,派重兵把守,占据了东部军事要地。

孤竹国

诞生于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北方大国,是滦河下游渤海之阳(海阳)最早的王族封赏制诸侯国。它的出现,表明冀东、辽西地区文化已高度发达。大致说来,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约94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先民是礼仪之邦、文明之邦。

山戎

中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较强大的少数民族。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山戎自为一族,在春秋战国前一度相当强大,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曾建立了孤竹、令支、屠何、无终诸国。山戎势力强大,不断南下侵扰中原,与鄂、齐、燕、晋等中原诸国,屡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山戎痛燕”等事的背景。自然,中原诸国也不断攻伐山戎。

从史料上可以看出,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一带,以林中狩猎和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山戎人伴随游牧,逐渐开始了农耕。山戎曾栽种冬葱和戎菽,享誉塞北。春秋末期,山戎逐渐衰落,后被消灭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