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新知 第176期

/栏目主理人/ 邵圣懿

本栏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

本期导读:

先秦百家争鸣 《诗经》独特美学

楚汉相承 艺术特点 气势和古拙

废黜百家 活力丧失 僵化教条

世界各国家的教堂大全(西方教堂高大上)(1)

— 配合本期节目阅读文章 —

01 百家争鸣 儒道互补

今天继续分享中国文化的发展史,我们在讲李泽厚先生的经典之作《美的历程》。

到先秦时代,也是春秋战国,青铜器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代那种代表统治者权威的狞厉之气没有了。因为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奴隶制度瓦解,诸侯并起,意识形态领域则是百家争鸣。李泽厚先生总结说,贯穿始终的一个总体倾向,是理性主义。

世界各国家的教堂大全(西方教堂高大上)(2)

在思想领域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和道家了。因为这两家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思想两千多年来“儒道互补”的基本框架。先说儒家,孔子的一大贡献就在于他把理性主义融入了日常的生活实践当中。上期讲过,“礼乐”最初是服务于巫术祭祀、服务于神的,正是孔子把“礼乐”变成了规范人间社会的伦理,礼乐的服务对象就此变成了人。所以说儒家是理性主义的重要代表,包括儒家晚一些的代表人物荀子,他说:“天行有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讲的就是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在那个年代这是很有远见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充满着理性的。

世界各国家的教堂大全(西方教堂高大上)(3)

荀子(公元前 313年-公元前 238年)

另一方面,道家成为了儒家很好的补充。两者的思想看起来似乎是对立的,一个积极、一个消极,但是恰恰形成了互补关系。对先秦之后所有的中国读书人而言,有一个普遍生存范式叫做“进则儒,退则道。”就是说机会来了就入世,建功立业;遇到挫折还可以退避,回到道家顺其自然的生活状态。所以这套中国知识分子奉为圭臬的价值观,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当然对于统治者来说,伴随秦灭六国,法家思想占了上风,包括此后两千年始终是围绕“外儒内法”形成的帝王之术,这儿咱就不展开讲了。

这是先秦时期的意识形态,理性主义,儒道互补。

02 独特美学 赋 比 兴

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之下,文化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的土壤,最佳的例子就是文学。在春秋战国之前,几乎没有文学,只有文字。那时候文字主要是统治者掌握的一种统治工具,甲骨文是巫术占卜的产物,也是用来记录历史的。那么文字里什么时候生长出文学呢?就是在先秦时期,《诗经》就是典型代表。

大家可能都学过,《诗经》也叫《诗三百》,一共305首,分成风、雅、颂三种不同的题材。实际上从时间顺序来讲,可能反过来讲更顺,颂雅风——“颂”是祭祀当中的歌谣,“雅”主要是统治阶层和士大夫阶层写的,“风”才是真正的来自民间,主要就是当时各国的民歌。

世界各国家的教堂大全(西方教堂高大上)(4)

我觉得这三种题材的区别,本身就体现了文学产生于文字的过程,从巫术祭祀,到用于官方记载,再到用于百姓的抒情。所以中国文学真正的发端就在先秦,《诗经》就是杰出代表。直到今天,我们吟诵《诗经》里那些名篇,仍然能感觉到非常强烈的美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有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多美?

从这几句里面,其实大家就能感受到从《诗经》开始,中国文学就拥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质,就是赋、比、兴原则。“赋”是描写,“比”是比喻、类比,“兴”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美学特质,等于从一开始就给中国文学定了基调,直到今天仍然是颠之不破的原则。

世界各国家的教堂大全(西方教堂高大上)(5)

03 建筑美学 理性主义

在文学之外,先秦时期的建筑也值得拿出来讲一讲。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尤其是对比西方的建筑,区别在哪里?大家想想。肯定有不少朋友参观过西方的建筑,尤其是那种欧洲的教堂。对比而言,李泽厚先生提了两方面区别。首先从形态上看,中国建筑主要是平面展开、平铺,讲究纵深和整体的布局,而西方建筑常营造一种非常巨大空旷的内部空间,最典型就是教堂嘛,在里面一抬头吓一跳,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对吧?

世界各国家的教堂大全(西方教堂高大上)(6)

另一个区别,在于功能上的。“其他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中国主要却都是宫殿建筑。”实际上这两方面的区别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建筑从先秦时期开始,美学风格就是入世的,是实用主义的,是用于居住的。虽然主要是宫殿,但那也是给活人住的,而不是专门用来祭祀神灵的。那先秦的中国人在哪儿祭祀呢?在居住的房子里嘛。

因为中国真正的原初宗教应该是“祖先崇拜”,从先秦开始,人们就在居室里祭拜祖先,也就是我们的“神灵”,而没有专门营建那种脱离世俗生活的祭祀场所。《礼记》里是这么写的:“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说得很清楚,就是祭祀祖先的宗庙、存放物资的仓库和居住的房间,都造在一起,但是有先后次序。

世界各国家的教堂大全(西方教堂高大上)(7)

那么正因为中国建筑,主要是服务于活着的人,所以它要讲究舒适度和功能性,而不是向西方的宗教建筑那样。比如哥特式的尖顶,那完全不是为居住考虑的,就是要无限向上,要通天,接近上帝,因为那从一开始就是专门的宗教场所。所以,中国建筑最初的美学风格,就是平面铺展,纵深发展,结构合理。这背后其实也是一种理性主义。

04 楚汉相承 浪漫主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化中心在北方,不管是齐鲁、燕赵还是后来从西向东一统天下的秦。当先秦时期北方大地被理性主义启蒙的时候,南方大地,主要是楚国,却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就是和远古时代一脉相承的神话色彩。这就形成了独特的楚文化,代表人物毫无疑问就是屈原。

其实屈原的主要作品,都充满了神话的浪漫主义色彩,像《九歌》基本就是巫术祭祀的主题。大家更熟悉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讲的就是一段去往天国追寻真理的神话故事。

世界各国家的教堂大全(西方教堂高大上)(8)

为什么要专门把楚国的楚文化拿出来讲呢?因为“汉起于楚”,最后楚汉争霸虽然刘邦胜利了,建立汉朝,但是他的核心团队和重要伙伴都来自楚地,因此汉文化里明显可以看到楚文化的影子。

听到这儿,大家可能会问,怎么把秦朝给略去了?这是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啊。我想大概因为秦实在是太短命了,二世而亡,一共14年,虽然留下了很多制度遗产,“百代皆沿秦制”嘛。但是论文化艺术,十几年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里确实太短暂了,因此这本书也没有专门提到秦的文化和美学。

世界各国家的教堂大全(西方教堂高大上)(9)

回到汉文化,它的特点是什么?是和楚文化一脉相承的浪漫主义色彩,有大量的神话元素。李泽厚先生举的例子是山东嘉祥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面元素非常丰富,人神杂处,既有神仙的天国,也有现实世界里的各色人群、世俗生活。这说明什么?说明汉代的思想认知是非常自信的。神仙又怎样?我把你和现实的世俗世界放在同一幅画里面,虽然贵为神仙,你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并没有那么遥远。

世界各国家的教堂大全(西方教堂高大上)(10)

汉代石画像

李泽厚先生认为,这反映了汉代作为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得到高度集中统一的帝国,在它的繁荣背后,大家对现实生活抱有巨大的热情和褒扬。那么从艺术的表现特点上来讲,大家记住两点就可以——气势和古拙。所谓气势,就是一种运动的、速度的美感。比如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汉代的“马踏飞燕”,这个我们历史课都学过。看起来是不是有一种奔跑着的速度感?相当有冲击力。

世界各国家的教堂大全(西方教堂高大上)(11)

另外像嘉祥汉代画像石里的“荆轲刺秦王”主题,我们能清晰的看出静态画面当中的动势和速度感。大家看啊 ,秦王在躲闪,荆轲呢刚把这个匕首投出去,但是没刺中秦王,而是扎在了柱子上,荆轲身后有个人还拦腰抱住他,要阻止他刺杀——根据历史记载,这应该是嬴政的医官夏无且。这幅画像,完全能体现出当时紧张刺激的这个场面。另一个汉代艺术的特点就是古拙,从这幅画像石也能体现出来,没有什么细部的刻画,这就是作者说的“古拙”风格。

世界各国家的教堂大全(西方教堂高大上)(12)

05 废黜百家 失去活力

汉代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很不太平的动荡时期。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最后魏代汉,晋又代魏,历史进入两晋南北朝。这还是比较客气的说法,如果激进一点,应该叫魏“篡”汉,晋又“篡”魏。这个时期社会的特点是大量百姓变成依附于地主的“农奴”,而掌握了土地、资源和权力的精英阶层,也就是“门阀士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但是说来很有意思,历史上,往往是社会剧烈动荡的乱世,思想和艺术就比较突出,而在大一统的承平盛世,就会恰恰相反。魏晋时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在此前大一统的汉代,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儒学成为汉代的官学。最终结果反而是儒学失去了活力,走向了经学化、谶纬化。也就是说汉代解释儒学的权力完全被统治阶层垄断,不容任何质疑和挑战,最终和谶纬这种神学迷信相结合,变成了为统治者服务的思想工具,也就变得僵化教条了。

世界各国家的教堂大全(西方教堂高大上)(13)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一旦某种思想理论定于一尊,往往最后它的活力也会丧失。所以汉代之后,到魏晋时期,儒学进入了一个衰败期。正因为这个汉代独尊的“官学”衰败了,魏晋又出现了思想自由开放的局面。这自然也带来了魏晋时期全新的文化发展局面和美学特点。著名的“竹林七贤”就生活在这个时期。

下期接着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