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8年冬,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后的故乡,一片萧条。自从安庆绪退出洛阳窜入相州后(今河南安阳),还已经占据着附近的六十余郡县,兵甲富足,粮草充沛。这年冬天郭子仪、李光弼等围攻相州,迟迟没有进展。次年二月,叛军另外一个首领史思明派援兵救援安庆绪,三月三日,唐军大败,战马万匹只剩下不到两千匹,郭子仪带领剩余人马退到洛阳附近,保护东京。百姓听到战败的消息后,洛阳一带有骚乱起来,一些人们逃往山谷,一些官员也纷纷逃往附近州郡,杜甫也在这个时候离开洛阳,前往华州。

唐杜甫什么时候登岳阳楼(第十三集杜甫的代表作)(1)

在回华州的路上,景象和他来的时候迥然不同,本来战后已经逐渐开始恢复的景况,现在又开始骚乱起来。当他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的时候,所看到的那些黎民百姓个个都是愁眉苦脸,一脸茫然,于是,他把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写成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唐杜甫什么时候登岳阳楼(第十三集杜甫的代表作)(2)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府帖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健壮的中年男子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的。我们官军(指九节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可是贼心难料(指史思明已归唐,又支援安庆绪),致使官军溃败。就去原先营垒就食(因离洛阳不远),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指劳役不重),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指郭子仪)本像你们的父兄。

唐杜甫什么时候登岳阳楼(第十三集杜甫的代表作)(3)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但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还赶得上做早饭。”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唐杜甫什么时候登岳阳楼(第十三集杜甫的代表作)(4)

士卒劳役是多么的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也有万丈多。我请问潼关吏:修道是为了防史思明军吗?(这是杜甫明知故问)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说:潼关高与云相连,城上堡垒把城墙区分成一格格战栅,飞鸟也不能逾越。

胡贼来犯只要守住,哪要担心长安。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艰难时刻就拿起长戟防守,因形势险要,利于防守,万古守关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即潼关之古称)那一仗,哥舒翰潼关之败死伤极多,惨死黄河。请嘱咐防守潼关诸将领,谨慎啊!千万别重蹈哥舒翰仓卒促应战的覆辙。”

“三吏”之外,还有“三别”,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作中杰出的代表作品。明天继续下一集,杜甫杰出代表作《三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