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48课,讲《说文解字》“辵”部的一个汉字“<止 辶>”字,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大部分设备无法正常显示,它其实就是后来的“徙”(《说文解字》无“徙”字)字,因此,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汉字实际上是“徙”字。

<止 辶>。读音有两个:

(一)xǐ。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止 辶>,迻也。从辵,止声。”这个字的“六书”归类有争议,显然,许慎认为它归为形声字。但《字源》师玉梅认为它是会意字。从辵,从步。既然有争议,我们就看一下字形演变: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讲解(论语述而闻义不能徙)(1)

(徙字的字形演变)

《字源》认为: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彳为行之省,行初文像四通道路之形,彳为行的左半边,亦表道路。步,初文像左右脚一前一后,会行走意。甲骨文<止 辶>即双足行于道上,会迁移之义。”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较为合理。许慎的说法似不对。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今隶体作徙,<止 辶>,同徙。”因此,<止 辶>的本义是迁移,在隶变之后,写作徙。

《周礼·地官·比长》:“徙于国中及郊。”郑玄注称:“或国中之民出徙郊,或郊民入徙国中。”即(居民)迁移到都城中或郊里。《史记·殷本纪》:“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第五次迁移),殷朝的民众一个个怨声载道,不愿再受迁移之苦。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讲解(论语述而闻义不能徙)(2)

(商王迁都)

又比如柳宗元《永某氏之鼠》:“数岁某氏徙居他州。”用的也是这个意义。

徙字也指转移、变化。比如《论语·述而》:“闻义不能徙。”邢昺疏称:“闻义事当徙意从之。”闻义不能徙,就是知晓了义理不能转变观念。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讲解(论语述而闻义不能徙)(3)

(孔子像)

本义之外,徙字还有其他用法,比如:(1)调职。《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刘邦)改封(调职)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讲解(论语述而闻义不能徙)(4)

(韩信像)

(2)避。《广雅·释诂三》:“徙,避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说文》:‘遁,迁也。’与迁与避同义。《尔雅》:‘迁,徙也。’迁与移、徙同义。故遁、迁、移、徙四字俱训为避也。”下一课会谈到“移”字。比如《孔子家语·相鲁》:“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越境而徙。”等到孔子执政扔时候,沈犹氏不敢在早上用水饮羊(用水灌羊以增加羊的重量)了,公慎氏休了他的妻子(因为他的妻子与人淫乱),慎溃氏越境避开了孔子的地区(因为其生活奢侈,超过了标准)。

(3)踰;越。《礼记·檀公上》:“祥而缟,是月禫,徙月乐。”孔颖达疏称:“踰月可以歌。”即超过一个月才可以歌。

(4)谪戍;流放犯人到边远地方。《史记·秦始皇本纪》:“益发谪徙边。”征发更多的流放人员去戌守边疆。秦始皇时戍边流放人员极多,陈胜吴广起义就是戍边超期引起的起义。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讲解(论语述而闻义不能徙)(5)

(陈胜吴广起义)

(5)夺取。《国语·吴语》:“焚其姑苏,徙其大舟。”韦昭注称:“徙,取也。”焚掉了姑苏之宫,夺取了大舟作为战利品。

(6)癣。《释名·释疾病》:“癣,徙也。浸淫移徙处日广也。故青、徐谓癣为徙也。”因为癣类皮肤病大吃一惊染面积越来越大,似乎会迁移一样,所以青、徐两州的人称癣叫徙。

(二)sī。读这个音时,有两个用法:(1)古国名。《汉书·西南夷传》:“自隽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徙、莋都最大。”颜师古注称:“徙及莋都,二国也。徙后为徙县,属蜀郡。”(2)古地名。《集韵·支韵》:“徙,地名,在蜀。”不管是国还是地名,都在蜀地。只需注意一点,就是徙字作地名时,别读错了音。

徙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讲解(论语述而闻义不能徙)(6)

(徙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48,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