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1原理含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马哲入门书籍推荐?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哲入门书籍推荐(学习马哲的笔记)

马哲入门书籍推荐

活学活用

1原理含义

2积累古语

3 易错点

马哲:总论 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重点)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总论:

1马克思主义 2哲学 3哲学基本问题 4 哲学的基本派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1848年2月 在英国伦敦《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陈望道中文翻译 李大钊第一人。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科学性(正确)

革命性(帮无产战资产)

实践性(做)首要观点

人民性 人民至上 政治立场

发展性 与时俱进 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二 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世界观 人人都有世界观 不过是零散的 如何才是理论化 系统化?

2 科学世界观? 哲学不全部都是科学的

3 方法论 本质做 方法论与世界观关系 怎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三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 意识和物质何为本源 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根本标准。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

唯心主义 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批判的立场

第二个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 世界可以被认知的 我们应该坚持的

不可知论 世界是不可以认知的

四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代表: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火

五行说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气者,理之依也。

找关键词,判断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缺陷: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孤立 片面 静止) 对立 联系 全面 发展

不彻底性 (自然观唯物 历史观 唯心)

3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哲分为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二)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 主观唯心主义

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 观念 意志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2 客观唯心主义

宇宙间存在的客观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自己)

万物皆备于我

吾心即宇宙

我思故我在

人是万物的尺度

客观唯心主义 (外在其他)

理生万物

道生一 一生二

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论语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

1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3 即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4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

第二节 唯物论

唯物论 物质 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一 物质

(一)(列宁提出)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 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形式。

唯一特性 与根本属性易混淆。

2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五种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是最高级的

(三)运动与静止

1 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静止不等于不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a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即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b 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 暂时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重点)

卧看满天云不东,不知云与我俱东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理论历史性巨变,而不变的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从严治党的决心。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观点:

否认运动 静止 形而上学 刻舟求剑

运动 否认静止 相对主义诡辩论 物方生方死

不可分割

物质和运动 承认运动,否认物质 唯心主义

承认物质 否认运动 形而上学

运动与静止

承认静止 否认运动 形而上学

承认运动 否认静止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二 意识

1 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由无机物的反应特征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动物有没有意识呢?

2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吗?

3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每个人都相同?

意识无论错误还是正确的都是源于客观世界上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形式上是主观的

4 意识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

a 目的性和计划性

b主动创造性

三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一)原理

1 物质决定意识

2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正具有阻碍作用

意识可以转为物质 中间环节实践。

(二)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发展 (重点)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重点)

五对范畴 内容与形式 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 可能性和现实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

一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

1 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 联系的特征

联系具有普遍性 客观性 条件性 多样性

普遍性 不孤立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条件性 中介 桥梁

多样性 多种联系,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忽视了联系的条件性

3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顾全大局 大局)

(2)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短板效应 牵一发动全身

(3)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有机构成,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这个不一定,看整体与部分的组合是否有序。

(二)发展

1 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前进的 上升的运动。

运动是发展吗? 运动可以是两种方向。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前进方向 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 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新事物等于新出现的事物?

3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体现发展:

1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即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对立统一就是矛盾 生活中的矛盾与哲学的矛盾有什么不同?

2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

(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 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 (重点)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a 相互依存

b 相互转化 (变成)难 易

矛盾同一性:

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有了宇宙的浩瀚,才知道人类的渺小

善游者溺

依存和转化都是矛盾的同一性。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

a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时时都有 处处都有)

b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 (个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 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 一分为二

(重点)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分析事物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

对症下药

精准扶贫

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坚车能载重 渡河不如舟

矛盾的基本属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依存和转化)

4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范围 分类 地位 作用

研究复杂事物 主要矛盾 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多个矛盾 次要矛盾 从属地位 不起决定性作用

同一个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支配地位 起主导作用

(单个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 被支配地位 次要作用

找关键词: 重点 中心 关键 重中之重 首位 抓主要矛盾

主流 主体 性质 总的来说 抓矛盾主要方面

办事情 抓主要矛盾

看问题 抓矛盾主要方面

(3)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5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

b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体现内因 还是外因

出淤泥而不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

酒香也怕巷子深

(二) 质量互变规律

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a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b 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一定的限度。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

注意分寸

过犹不及

治大国如烹小鲜

怎么才算刚刚好呢?

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重视量的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蠹众则木折,隙大则墙坏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相互渗透)

3.方法论意义

坚持适度原则, 重视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 肯定和否定

肯定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既克服又保留。

2.内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 否定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中包括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3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历经天华成此境

三 五对范畴

(一)内容与形式

1 含义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事物的各种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2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

形式要符合内容。

(2)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就会阻碍内容的发展。

(二)现象和本质

1、含义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组成事物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2、现象的分类

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

真相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第四节 认识论

一、实践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点

1.客观物质性 构成客观实践要素为客观的

2.主观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条件制约

4.直接现实性 把观念变成现实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2、社会实践

3.科学实验

二、 认识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人们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环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 判断 推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条件: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次: 理性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进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的、没有终点的。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重点)

(一)实践决定认识(重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正确的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认识途径包括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应用到实践中去 学以致用)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唯一标准)

(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三)方法论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四、真理

1、真理的概念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真理的客观性

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

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 真理和谬误

真理与谬误是对开统一的。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围,他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以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内容。

第五节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一、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三、社会的基本矛盾 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五、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时势造英雄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英雄造时势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含义: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存在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要素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要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包括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

两个方面:正确的社会意识 促进社会进步

错误的社会意识 阻碍社会进步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

社会意识可能先进与社会存在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

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不变)

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变)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要素 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最活跃,起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

生产工具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志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构成 静态 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作用)

人与人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动态构成 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相适应?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法律上层建筑。

手段 硬手段 军队 监狱 制度 政治制度

软手段 道德 文化 哲学思想 思想上层建筑

我国的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治制度 立法司法制度

政府机构 党团 军队 监狱

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哲学思想 文艺思想

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政权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是否相适合)

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体现以下上方面: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

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质

社会属性是可以区分的。

2、人的价值

(1)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2)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