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的一个时期。五代十国末期,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建立了北宋政权,这个王朝,仅传了9位皇帝,就走向了末路。

宋朝仅仅坚持了167年就亡国了,这与历时700余年的周朝,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那北宋究竟为何这么快,就走向了灭国呢?这其实和北宋的一位皇帝脱不了干系,他就是赵光义。

北宋真实存在的问题(北宋为什么只坚持了167年就亡国了)(1)

一、人丁兴旺,国力强盛

北宋是继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之后的再次统一,宋太祖赵匡胤实现了国家统一后,为了避免分裂的悲剧重新上演,赵匡胤对于国家的基本国策进行了改革。

1.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北宋时期,是一个尤为重文轻武的时代,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之后,由于自己是军人的身份,也知晓自己是如何夺得政权的,所以他一上台便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军事大权,收归中央,避免武官手中权力过大,再度发生起兵谋反的事情。与此同时,他提高了文官的地位,以此来实现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想。

宋朝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央集权,设立了枢密院、中书省和三司使分管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三权分立,防止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而且这些机构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系列的国策和政策,为后来北宋的强盛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北宋真实存在的问题(北宋为什么只坚持了167年就亡国了)(2)

由于重文轻武国策的实行,致使北宋时期文官的地位大大提高,也促使科举考试中文官的扩招,这为北宋朝廷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而这也促使宋代文化一直处于一个繁荣的状态,不仅承唐代遗风,诗歌有所发展,还造就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兴盛,出现了诸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一批著名词人。

2.宋代科举大量扩招

科举制度自隋朝建立以来,发展至宋朝之时已经尤为成熟了。但北宋统治者在唐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还是进行了一定的革新。

宋代科举考试采取的是州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放宽了录取条件和人数,将进士分为了三等,一等为进士及第,二等为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对于屡试不第的考生还准许他们参加特奏名考试,这也算是对于屡试不第的举子的一种优待。

北宋真实存在的问题(北宋为什么只坚持了167年就亡国了)(3)

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较唐朝相比,大大增加,特别是在宋太宗赵光义上位后,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大大攀升,仅赵光义在位20年期间,就录取了上万名进士,这个数量可以说令人咋舌。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的科举制度确实为国家选拔了很多优质的人才,特别是在宋仁宗时期,可谓是群星闪耀,晏殊、曾巩、王安石、苏轼、范仲淹、包拯等人,皆是出自这一时期,这些名臣之于北宋的发展有着莫大的贡献。

3.经济一片繁荣景象

此外,宋代的经济发展也是前所未有的一片繁荣景象。如果要给古代历朝历代做一个经济排名的话,那北宋的经济绝对是名列前茅的存在。

在北宋这个公认最富裕的朝代,无论是农业、商业、手工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北宋时期的农作物产量都非常高,不知是唐朝的多少倍,农作物产量主要集中在棉、茶和桑上面。

北宋真实存在的问题(北宋为什么只坚持了167年就亡国了)(4)

北宋时期,国家的商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商品交换带来了货币的流通,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出现了白银这种货币,后来随着商业日益发达,人们觉得白银不方便携带,于是便创造出了世中国最早的货币交子。

北宋的制造业也不容小觑,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其中有三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是在北宋仁宗时期被发明出来的,甚至还输送到了欧洲,乃至于对于世界也产生了影响。

手工业在北宋时期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甚至可以称为是我国古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巅峰。北宋的手工业遍布印刷、造纸、造船、陶瓷等领域,手工业的发展极为繁荣。

当时北宋最为繁荣的当属制瓷业,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举世闻名,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哥窑在当时并称为“五大名窑”。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经济繁荣的最好证明。

北宋真实存在的问题(北宋为什么只坚持了167年就亡国了)(5)

二、繁荣之下隐含危机

但是北宋看起来真的是表面这般祥和的光景吗?其实不然,在繁荣之下也隐藏着不少危机。在北宋历史上,曾历经三次大的改革,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由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以及由宋神宗主持的“元丰改制”。

一个存世167年的王朝,居然进行了多次改革,说明朝廷中的弊病真的不少。在北宋这个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王朝背后,究竟隐含着怎样的危机呢?

北宋王朝最大的难题就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这一说法是苏辙在给宋神宗上书之时提出来的,他说:“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曰冗兵,三曰冗费。”

北宋的三冗问题可以说极为严重,北宋后来之所以会灭亡一定是有这方面的原因的。那北宋的三冗问题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这和我们前文提到的一些强国政策也有关系,毕竟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北宋真实存在的问题(北宋为什么只坚持了167年就亡国了)(6)

首先是因为北宋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官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官多做,十羊九牧”的臃肿官僚体系。

其次,就是科举人才的大量扩招,上文也提到过北宋录取的进士数量是隋唐两朝的很多倍,这致使官员数量极为冗杂。而且北宋还实行“恩荫制度”,所谓恩荫制度,就是一种另类的世袭制,祖辈如果为国立功的话,可以给予其后辈入朝为官的待遇。

科举取士人数的攀升以及恩荫制度的并行,都导致了北宋冗官现象越来越严重。

北宋冗兵现象则与统治者募兵要求过于宽松以及服役期过长有关。北宋的兵源大多来自接替父兄、饥民、罪犯等人。宋太祖赵匡胤建国时,为了防止底层百姓聚众造反,于是便制定了允许饥民充军的制度。

北宋真实存在的问题(北宋为什么只坚持了167年就亡国了)(7)

历朝历代饥民都少不了,北宋堂而皇之的规定饥民可以参军,相比这军中的人数必然不少,而且北宋兵员基本上是终身制,所以会出现冗兵现象也就不稀奇了。而冗官和冗兵现象,就是政府花着钱白养着一群人,也就间接导致了冗费现象。

三、北宋灭亡与他有关

除了“三冗”问题之外,北宋之所以会存世167年就走向灭亡,和北宋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赵光义为赵匡胤的弟弟,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惑,一般皇帝传位不都是传给儿子吗,为什么宋太祖却传给了弟弟?

这是因为赵匡胤在母亲去世之时同他有过约定,要他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这样就不会有外戚专权的事情发生,大宋江山可以永远在赵家人手中。

北宋真实存在的问题(北宋为什么只坚持了167年就亡国了)(8)

也正是他的弟弟赵光义才让北宋落了一个提早灭亡的下场,赵光义上位之后,有很多大臣对于他继承帝位不是很认可,于是他为建功立业,证明自己,当下就做了一个决定,派四十万大军赴辽国开战。

可是赵光义没有想到,和辽国的多次交战中,宋兵是屡战屡败,几乎次次失利。这不禁让赵匡胤感到疑惑,明明之前哥哥赵匡胤曾用二十万大军灭掉了后蜀十四万大军,怎么到了他就不行了呢?

这是由于曾经那些骁勇善战的将领都被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给遣散回乡了,现在还留守在军中的,大多数都是不怎么会打仗的。所以北宋以四十万大军与辽国的十几万大军对战,最终都落得了一个失败的下场。

这个事情一出,本来就不受大臣信任的赵光义更加不得臣心,大臣们纷纷怀疑他是不是有成为帝王的能力。

北宋真实存在的问题(北宋为什么只坚持了167年就亡国了)(9)

而赵光义为了将自己的面子找补回来,就赶紧想办法进行甩锅,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开始将出师不利的罪名安到了赵匡胤身边的亲信和兄弟身上。

要知道之前赵匡胤身边的亲信也都是一些能臣,赵光义这么一清洗,算是彻底的架空了北宋王朝,能够打仗的人更是没有几个了,而且皇室中也开始了互相猜忌,不再互相信任。

由此可见,北宋的内乱早在北宋第二位皇帝赵光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这样看来,仅传九位皇帝就灭亡,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