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同声同气这四个字,人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每个人都倾向于遵从他的同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很容易聚集在一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人的一生可能经历很多事,遇见很多人,但最后的结果如何,就要看他所从的了。
- 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候家住在闹市中,周围有很多手艺人,孟子止不住好奇心,每天跑去看一人做手艺,荒废了学习。孟子的母亲见状,就决定搬家离开闹市,当新家搬到了郊区,附近住着杀猪的屠户,孟子又感觉好奇,每天跑去看杀猪,孟母又开始搬家,直到搬了三次家,最后住在了学馆的旁边,这时孟子才开始专心读书,每天去学馆中听老儒讲学,不断跟学生们切磋学习,后来成为一位大思想家,大儒者。
- 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曾说,居必择邻,游必就士。意思是指周围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美国也有一句谚语,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经常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经常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中,就能决定有什么样的结果。
- 三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割席断交的故事。管宁和华歆年轻的时候关系是不错的朋友,他们两人经常一起读书吃饭,相处的十分和谐。有一天,两人一块去菜地里锄草,管宁一锄头下去,只听,当一声,碰到了一块硬东西。管宁感觉奇怪,用锄头把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只见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着亮光。管宁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黄金,他自言自语地说,我以为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然而,他不再理会金子,继续锄草。
- 不远处的华歆听到有金子,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管宁见华歆贪恋金子,他一边挥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对华歆说,钱财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个有德行的人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
- 华歆听了,嘴里说,这个道理我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被管宁盯得不好意思,才不情愿地放下金子去干活。可是他心里还在惦记着,干活也没有劲头,还不住地转头看金子。
- 两人干完活,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忽然墙外传来一片沸腾的鼓乐之声,还有鸣锣开道的吆喝声。于是华歆起身,走到门外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而管宁却不为所动,继续读他的书。
- 原来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马车装饰得异常华丽,一大队随从佩戴着武器,前呼后拥地跟着车子。华歆完全被这种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匆匆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 管宁对华歆十分失望,等他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刀子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说道,我们两人的志向和兴趣不太一样,从今以后,我们再也不是朋友了。
- 这个故事说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便难以成为真正的朋友。两人如果不是,同声同气之人,又怎么能够相应呢?管宁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果断割席,跟华歆断绝了友人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