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大家都热衷做什么呢?

显然在这个注定整蛊或被整蛊的日子里,陷阱是常有的玩笑是必开的,就连做白日梦也是天经地义的。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1)

愚人节的那些“骚操作”

一大早朋友圈往往是最早“沦陷”的地方。

既有工作日通知放假的,也有休息日通知加班的。

反正一周七天,不论愚人节在哪天,都能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2)

但这还只是入阶门槛。

接下来还有一些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这就是—朋友圈的“愚人节防骗指南”。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3)

结果就是到了提示“全文”二字,就算你把屏幕戳破它也纹丝不动。

当然“骚操作”远不止这些,如下图所示: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4)

这一波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没能识别出真相?

甚至还有些古老且常见的套路,大家依旧玩的乐此不疲。

像是把夹心饼干中馅料换成牙膏或芥末的,尝一口可谓是酸爽无比。

以及有人拿了涂风油精的笔,还有人喝了酱油味的可乐等等。

整蛊套路比比皆是……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5)

不过这些无伤大雅的套路既整蛊了对方又娱乐了施蛊方,反倒是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丝乐趣!

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6)

同时愚人节这一天又像是“表白日”,毕竟有多少真心话也只能靠愚人节当天以玩笑的方式说出。

成与不成也难以掩藏几人欢喜,几人忧伤的事实。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7)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8)

愚人节的来历?

历史上愚人节也被称为“万愚节”,节期在四月的第一天,属于西方的传统节日。

尽管人们已经庆祝了几个世纪,但它的真正起源仍是未知的。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9)

较普遍的说法是起源于法国。

1564年法国皇帝查理九世宣布全国改用格雷果里历法,于是原先在4月1日举行的新年活动被提前到了1月1日。

但查理九世的改革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反对,他们依然像遵循旧历纪年法过新年,互相赠送礼品。

于是革新派在4月1日这天以举行新年庆祝活动为由,骗取保守派来参加活动并送假礼品给他们。

而这些上当受骗的前来参加活动的保守者,也被革新派戏称为“四月傻瓜”。

结果任谁也没想到这种党派之间相互嘲弄的行为在法国悄然流行开,并最终形成了愚人节,后逐渐在欧美风靡一时。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10)

即便各国庆祝愚人节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最典型的活动还是以开玩笑的方式进行,用假话捉弄对方,而往往玩笑往往在最后才揭穿。

另外愚人节还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那就是这天的玩笑只能开到中午12点之前。

如果过了中午还有人为此找乐子,反倒自己会被他人取笑。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11)

当然所有的玩笑都不能够开得过大,否则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这样就背离了节日的初衷。

毕竟大家欢度愚人节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寻求快乐,并小小释放下内在被压抑的攻击性。

况且玩笑并非全无意义,尤其是放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反而给予人认真审视的机会!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12)

整蛊背后的心理成因

心理学家Pichon Riviere在联结理论中提出,我们每个人都诞生在联结之中,而这种联结建立在个人的需求之上。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着爱、养育、安全、了解的需要,它存在个人的无意识和社会影响的作用下。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往往通过互动才能达成个人需要的满足。

而整蛊背后的心理原因,一方面正是为了产生联结。

为何会这样说?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13)

整蛊的人除了能够捉弄到对方,从中获取到乐趣和优越感,同时也在说明这个人在刷存在感。

那么什么样的才会有这样的心理需求呢?

要么他认为自己很有价值,要么他极度渴望被关注,而这两者恰恰与个人无意识和社会影响息息相关。

其中价值的部分是指自己能够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而关注度则是个人无意识的需求。

所以,整蛊的人是通过互动的方式与他人产生联结,完成自己内在或外在的需要。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14)

说到这并非是支持用整蛊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更建议从行为动机的角度来看整蛊人。

假设在愚人节这一天,他的动机只是善意的玩笑,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理解为对方想要和自己建立一种互动的关系,想要了解你和他之间真正的距离。

所以开一开玩笑,不必介怀。

但若这个玩笑是一种带有侥幸心理且不负责任的行为,请及时告知对方不好的感受并远离,不要给对方关注过度的错觉,避免滋长对方伤人为乐的习气。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15)

从另一方面来讲,整蛊属于人内在攻击性的外化。

关于攻击性,从好的方向来讲是指敢于拒绝、敢于提要求、敢于表达;从坏的角度来说,是对他人有意的挑衅和侵犯,具有破坏的心理倾向。

在经典精神分析看来攻击性是生的本能,也是人的驱力,更是生命力的象征。

同时,这句话也向我们揭示出人人都有攻击性。

就算是我们时常遇到的“老好人”,看似不去对外释放攻击性,也只不过是他选择了对内压抑,甚至还会为自己的攻击幻想而内疚自责。

这些看似避免了冲突保护了自己,但反而会造成身心的疾病,并将自己置于人际关系中不利的位置。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16)

恰恰是那些攻击性适中的人,才更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使自己身心舒畅。

当然攻击性过强,虽然释放了情绪但也破坏了关系。

所以适度的攻击性对每个人来说都必不可少!

而攻击性放到愚人节整蛊这件事来说,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即解压,也可以理解为这是给压抑自身的人尝试的机会。

正可谓柿子也不能总挑软的捏,而塑造有弹性的心理状态才能活出生命的主体感。

愚人节终极搞怪(年年愚人节年年都整蛊)(17)

总的来说愚人节的设立本身没有恶意,而小小的玩笑既能够满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联结,又合理恰当的释放了人们心中压抑的攻击性。

同时它也给不敢表白的人,说出了自己心声的机会,不至于留下遗憾。

所以到了愚人节当天,不妨在合理的范围内大胆一些,反正愚弄别人的人也会成为愚弄的一部分。

而适度的表达与友善的接受,也会为这一天带来别样的色彩。

-END-

策划:素琪

作者:鸢尾

编辑:雪梨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