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宽容皇帝的书法(古代皇帝与近代名人的书法)(1)

毛泽东(左)和蒋介石(右)的书法作品

很多西方人通过中国的书法艺术认识了中国。这种起源于中国的毛笔书写艺术,是中国古代辉煌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被很多中外人士作为爱好来练习。

宋徽宗的形式美与乾隆的大气说到皇帝的书法,最容易联想到的是宋徽宗赵佶。他自创了一种书体——瘦金书。这种书体的特点是瘦直挺拔,笔画的线条如兰草或竹子一般俏丽,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像一个玉树临风的翩翩少年。

从他刻意用笔可以看出,赵佶是一个追求完美、严守法度的人。然而,过分追求形式美就容易忽视整体气势,缺乏果断、坚韧、创造的魄力。这不仅是他书法的特点,也是他做人、做皇帝的特点。

同为书法高手的清代皇帝乾隆则与赵佶有着明显差别。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历经数年,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御览、御批、钦定很多部传世的书法名帖。乾隆的书法舒展、大气而又不失规矩。他在承学各家中选定赵孟丰圆肥润的笔法。从存世的乾隆书迹看,他的字字体稍长,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

乾隆书法风格的大气与舒展,一方面来自他的个人性格,另一方面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他继承皇位后,先后讨平了来自边境的入侵,鼓励垦荒,颁布禁书令,迭兴文字狱,有效地巩固了政权。他还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续三通》《皇朝三通》等,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游刃有余。国富民强,君主当然是洋洋自得。如此良好的心情表现在书法作品上,自然不会是谨小慎微、畏首畏尾的小家子气。

近代名人的不同风范近代的风云人物多半也擅长书法。比如孙中山的书法结体紧密,气象雍容,有大家风范。对一代伟人孙中山而言,这或许是一种自觉,抑或是自然流露。但不管怎样,其个人的气质品格都使作品具有了超越书法艺术本身的深厚精神内涵,这也正是中国书法追求的至高境界。

21世纪初,当代的一些书法家曾投票评选出了“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毛泽东榜上有名。当代书法家们评价他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融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据了解,毛泽东8岁开始用毛笔写字,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最终成为当代书法巨匠。据其警卫人员回忆,无论是在指挥千军万马还是思考治国谋略之余,毛泽东一直没有中断对书法的执著追求,每到一处必瞻仰名胜、披览碑帖,从中感悟书法的气韵。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中年以后更是形成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富有理性。欣赏他的草书,视线会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其书法艺术所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的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毛泽东本人的一些谈话中也提到他的书法美学观点。他认为,中国的书法中既有矛盾又有统一,充满了辩证的关系。“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画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他还主张字要骨神兼备:“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有相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

对于古代书法家,毛泽东虽然十分景仰,但并不死学前辈书法家,而是力主创新。他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在书法创作中的切身感悟,也是他能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蒋介石也是一个书法大家。他的书法与宋徽宗赵佶颇有相近之处,都属于工整俊秀一类,并且严守法度。所不同的是,赵佶的瘦金书属于书法史上的独创,气度富贵洒脱。而蒋介石的书体创造性不强,且气韵苍润沉雄,没有明显的富贵之气。蒋介石的字与其性格是吻合的,工整、严谨,不太会因情绪的变化而使书法偏离法度。这样的人往往对于成法掌握得比较有深度,但也容易固步自封。毛泽东不仅在军事上战胜了蒋介石,在书法上也有明显的优势。他的书法具有激情、豪情与柔情,在不违反法度的范围内进行最大的变化。法度没有成为他创作的羁绊而是为他所用,在书写过程中多为情绪所引导,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真正达到了书写性灵的境界。

在近现代的风云人物中,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开国元勋的书法成就也各有千秋。相对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国家大事来说,书法实在是一个工作之余调节生活的小事。但是,由于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质和承载功能,又足以让人从这样的小事里洞察到一个帝王的王者风范或领袖的精神气度,甚至从中感受到他们与众不同的领导才能。

(孟云飞转自《新传奇》 2021年第1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