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了国家高新区2021年综合评价排名,济南高新区在绿色发展等领域成绩突出。

据了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21年重新修订实施,其中,济南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0位,在“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一级指标排名第7,在“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一级指标排名第10,凸显了济南高新区多年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

济南高新区未来十年发展(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出炉)(1)

绿色产业营收占比超七成

黄河宁,天下平。2021年12月召开的黄河流域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由济南高新区牵头,沿黄国家高新区共同发布《沿黄国家高新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同宣言》,推动沿黄国家高新区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新力量”。

多年来,济南高新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打造融创新、产业、人文、生态于一体的智慧城区。截至“十三五”末,济南高新区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率28.4%,超额完成目标。其绿色企业数占比、绿色产业营业收入占比分别增长至58.4%、71.1%。通过聚焦产业绿色化,加速布局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产业。吉利新能源智慧整车工厂落地建设,总投资9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签约落地,临工重机纯电动渣土车项目也在加速推进。

高新区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共建碳中和研究中心,并通过创新“六个一”模式(一个研究中心、一家碳中和公司、一个工程实验室、一支绿基金、一个城市示范、一家绿色金融研究院),目前已有大量科技成果正在产业化,吸引了全国各地“双碳”项目来济南创新创业或寻求合作。2021年6月,济南市高新区—临夏州临夏县东西协作文冠果试验示范基地成立,这为增加黄河流域上游碳汇、推动东西部地区开展碳排放交易提供了有益探索。

据了解,高新区还将深化与中科系合作,积极推进“济南一号”碳中和卫星列入国家首批布局,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大气监控体系,不断拓展黄河流域地区碳中和应用市场空间。

围绕实现“双碳”目标,济南高新区率先编制完成《济南高新区绿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精准绘制绿色低碳行动路线图。其中明确提出,要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绿色生态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以全市3.1%的土地资源创造13.2%的经济体量

2017-2021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0%,2021年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9.3%,以全市3.1%的土地资源创造了13.2%的经济体量。

济南高新区“加速跑”的背后,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持续创新驱动。科技部火炬中心刚刚公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排名,济南高新区“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一级指标排名第10。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山东产研院、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苏州医工所等大批科研院所在区内落户,聚集了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超过270家;集聚市场主体约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629家。

如今的济南高新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项目加快建设,落户济南的15家中科系院所,有10家是落户在济南高新区;新松工业软件研究院和山东航天人工智能芯片研究院等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已有大量成果;依托齐鲁科创大走廊,实施“廊”“谷”联动,布局建设世界透明质酸谷、药谷、中国算谷、国际激光谷、量子谷等载体,承接科技创新项目落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济南高新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产业不断提升规模,到2021年底,分别达到3200亿元、1850亿元、1500亿元。

一批“未来产业”也在强势崛起。全球首款“国密算法高抗冲突物联网安全芯片”投片量产;作为国内首次采用“天基互联网 遥感小卫星”模式的创新型遥感应用项目,齐鲁卫星陆续升空;山东省互联网医保大健康服务平台落户,全国首张互联网医保结算单诞生……高能级创新载体大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引擎。

在分析人士看来,济南高新区跻身国家高新区前十早有铺垫。其近年来不断深化的体制机制改革吸引了全国各地高新区来济南调研、学习;改革带来的审批服务流程大幅压缩不断优化,济南高新区与自贸片区、综保区三区优势叠加,政策集成、制度创新,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