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游记》,不少人首先想到的经典形象便是孙悟空,然后是猪八戒和唐僧,对沙僧的印象微乎其微。
实际上,挣脱惯性思维的桎梏、立足于整部作品挖掘沙僧的形象内涵,会发现沙僧独特的两面性,既有美德的一面,也有受批判一面,沙僧的形象既代表了农耕文明下普通民众的基本性格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01 《西游记》沙僧形象的来源
沙僧形象其实是不断演变的过程。
历史上,唐僧玄奘在西行取经途中,历经八百里黄沙的艰难困苦,在与风沙搏斗中,毅然前行。
- 宋代的《取经诗话》中记载的沙漠中凶神恶煞的深沙神,便是沙僧的雏型,当然那会他还不是唐僧的徒弟。
- 到了元杂剧中,《取经诗话》中取经途中的沙漠已演变为弱水沙河。
- 小说《西游记》中,元杂剧里的弱水沙河变成了弱水流沙河,沙漠恶煞的深沙神也就随之演化为弱水水怪沙和尚。
以上,便是沙僧形象来源及形成的大致过程。
《取经诗话》中的深沙神凶社恶煞,曾两次吃了取经人,他颈部的两个取经人的骼楼在《西游记》中,便成为九个取经人的骼楼。
小说《西游记》中,沙僧在被贬流沙河之前,是玉皇大帝身边的"卷帘大将",因打碎了玻璃盏,便被玉帝罚下凡间,成为流沙河"水怪",并常有"吃人"之举。
后听从观世音菩萨的劝导,皈依佛门,做了唐僧的三弟子,保唐僧去西天取经。
当然,《西游记》中深沙神的凶猛品性也逐步褪去,性格层面的刻画更加富有人性化与解读性。
02 《西游记》中,沙僧形象的多维度探讨(1)踏实稳重,唯和是贵
漫长的取经途中,沙僧任劳任怨,牵马挑担,护送师傅顺利取经。
同时,沙僧的"踏实稳重"与"唯和是贵"的大局观,也化解了途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取经团队中最能体贴师傅唐僧的莫过于沙僧。
第72回,正值春光明媚,忽见一座庵林。唐僧道:"平日间一望无边无际,你们没远没近的去化斋,今日人家逼近,可以叫应,也让我去化一个来。"
师父想要即兴化缘,孙悟空不同意,猪八戒也不赞成,唯有沙僧笑嘻嘻地说:"师兄,不必多讲。师父的心情如此,不必违拗。若恼了他,就化将斋来,他也不吃。"
实际上,唐僧欲化斋的行为,是出于对徒弟的慈爱和慰抚,徒弟三人,最能知师父心意的便是沙僧。
沙僧最尊重、爱护孙悟空,想方设法协调好孙悟空和唐僧的关系。每次唐僧要念"紧箍儿咒"的时候,沙僧就会出来相劝。沙僧对孙悟空的机智神勇钦佩有加,同时也对孙悟空的暴脾气宽容淡然。
同时,沙僧也最能体谅猪八戒,对猪八戒动辄闹"散伙"的行为,沙僧总是耐心劝说:"二哥,你和我一般,拙口钝腮,不要惹大哥热擦。且自换肩磨担,终须有日成功也。"
取经途中,师徒四人相处十四载,共计行程十万八千里,好我行我素的孙悟空常被咒念紧箍,喜卖乖弄巧的猪八戒也常遭师傅责备,唯有沙僧从始至终未落一辞,这与沙僧的踏实稳重,唯和是贵的形象密不可分。
(2)洞察世故,秉性善良
沙僧在很多时候,都能洞察世故,通晓人情,知道哪些可为,更知道哪些不可为。
取经路上,沙僧把师傅的起居生活照顾得有条不紊,不计个人得失,也没有非分之想。既不像悟空那样好名,也不象八戒那样贪心,不惹事,也不怕事。
如,"四圣试禅心"那一回,唐僧要沙僧留下来招赘,沙僧"宁死也要往西天去,决不干此欺心之事。"由此足见沙僧一心协助师傅取经的决心。
再如,取经路上遇上"红孩儿"那一段,孙悟空说,凭自己和牛魔王的交情,只要跟红孩儿认亲,就可以套上交情,化险为夷。
但沙僧却不认为这么简单,他说:"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载,又不曾往返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什么亲耶?"
结果,真被沙僧说中,红孩儿压根就没买孙悟空的账。
由于沙僧的秉性善良多从佛教的教条出发,偶有是非不分的情况,但他总是以一颗善心待人待事。师兄们出去降妖,他就默默保护师傅;妖怪来袭,他会挺身而出,竭力护师傅周全。
(3) 驯顺服从,奴性人格
《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除了上述两点外,很难能可贵的一点就在于,他毫不避讳地承载了劳动人民的性格特点——"驯顺服从的奴性人格"。
这是因为沙僧本来就是玉帝手下的奴仆侍臣——"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碎了玻璃盏,在观音娘娘的劝说下决心"皈正果",从此便一心侍奉唐僧取经,借此赎罪。
《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最常用的字眼是"毛脸雷公嘴";描写猪八戒,最常用的字眼是"长嘴大耳朵";而到了沙僧,却成了"晦气色脸的和尚"。
想必沙僧一定是在天庭看多了玉帝脸色,也受了不少窝囊气,再加上陪同唐僧取经是为犯错赎罪,也就很容易理解沙僧的依顺随和与忍辱负重了。
而沙僧的这一特点,不正也是底层劳动人民的性格本色吗?
03 《西游记》中沙僧形象对现代人的三点启示(1)为人贵担当,重信义
三个徒弟当中,论才能沙僧不值得一提,但若论品德应该首推。
沙僧可以说是"眼明心亮,是非分明"的传统型保守徒弟,但是这类人往往立场坚定,有责任有担当,对领导忠心耿耿、守信义。
沙僧表面上不过是一介脚夫,实际上,即便是本领超强的孙悟空也敬他三分。
在一次唐僧欲逐走悟空的场景中,孙悟空含泪嘱沙僧:"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谗言谗语,途中更有仔细。尚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的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
由此可知,在关键时刻,孙悟空觉得沙僧是可信赖之人。
反观现实中的我们,大部分人不具备孙悟空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的敏锐度,还欠缺沙僧有责任有担当,诚实守信的朴素。
置身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当下,我们亟待借鉴沙僧的优良品质,肩负起自身该肩负的责任,信守许下的承诺,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2)共事要内敛,顾大局
沙僧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醒我们做人要内敛,处事要稳重,要顾全大局。
取经途中,有一次是大家误认为悟空被妖怪吃了,八戒吵着要散伙,还有一次大家误认为唐僧被妖怪杀了,八戒也叫着要散伙,唯沙僧处险不惊,顾全大局,坚决不同意。
沙僧平常与悟空、八戒的相处过程中,也非常务实低调,内敛稳重,深得他们的信任。
在现实生活与团队中,沙僧这种类型的人物也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以缓解领导和下属之间,同事和同事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可以从容调和不必要的纷争与冲突,维持人与人间关系的亲密和谐。
既避免了人与人间的疏离,也规避了人与人间的逾矩,分寸有度,刚刚好。
(3)于己随本心,敢反抗
沙僧逆来顺受、奴性的性格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师徒关系,但也为此吃了不少苦头,而且很多时候是"哑巴吃黄连"。
因此,沙僧的性格弱势启迪我们在照顾大局与别人的同时,也要遵循自己的本心,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勇于说"不",敢于反抗,对人对事有原则、也有态度。
- 自己觉得有悖于内心、有悖于公序良俗的事,即便有其他经济利益诱惑也坚决不干。
- 迫于公司或者上级压力,被安排干有悖于职业操守的事情的时候,必要时求助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
不满情绪,看似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大问题,但长此下去,积怨心理必然滋生大麻烦。因此,应遵循本心,将不满的情绪尽快解决掉,以防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小结
《西游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通俗读物,但是整部作品中,与孙悟空,唐僧以及猪八戒相比,很少人会注意到老黄牛式的沙僧。其实,不怎么个性的沙僧,恰好给我们留下了深入思考的空间。
沙僧既有美德的一面,踏实稳重,唯和是贵;洞察世故,秉性善良;也有奴性人格的一面,驯顺服从。这就启示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为人要贵担当,重诚信;处事要内敛,顾大局;当然也要汲取沙僧奴性人格的教训,于己要随本心,敢反抗。
关于《西游记》中沙僧形象的解读,暂且就到这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沙僧的信息,您可以打开今日头条app,在上方搜索栏,输入"沙僧",获取更加多样化的唐僧解读!
-END.(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参考资料:
[1]吴承恩.西游记[M].岳麓书社.2004.
[2]佚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M].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