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夜幕下的厦门流光溢彩。

  随着旅游复苏,我市不少夜游项目、夜间演出、休闲商圈的客流和营业额显著提升。坐游船感受鹭江两岸夜景之美、到景区开启一场沉浸式光影之旅、逛夜市品美食淘好物……城市的烟火气逐渐升腾起来,夜间消费图景越来越丰富。

  如何打好夜经济这张牌,使其成为提升厦门城市实力、活力、影响力的强劲引擎?我市正着力点亮文旅新“夜”态,不囿于吃喝的单一形态,通过丰富夜间文化娱乐演出市场和其他消费热点、探索文旅场所夜间开放等,串联起夜游、夜食、夜娱、夜购等场景,推动夜经济持续向深层次和高格局发展。

厦门夜游地方(沉浸式游览逛夜市品美食)(1)

夜晚的中山路中华城一带,人潮如织。

重体验

  数字科技营造出沉浸式游览环境

  近日夜游胡里山炮台的市民游客举着手机聚焦克虏伯大炮时,不时发出“哇”的惊叹声——在他们的手机里,大炮成为虚拟时空里可游戏的场景。

  近期,“文保奇妙夜”夜游推出2.0版本——“寻找厦门元宇宙入口”,新增七大AR沉浸式互动夜游打卡点。游客不仅能裸眼感受3D震撼效果,还能在“虚拟世界”与沉睡文物互动。在“独木成林”互动点,如繁星般点缀其中的美妙画面让两位初一女生由衷感叹 AR光影秀太震撼。市民卓女士带着3岁的儿子游览至“海防炮王”互动点时,用AR科技体验亲手装弹、发射,赏“烟花”。

  “文保奇妙夜”项目全程未拆一砖一瓦、未动一颗钉子,采用数字光影设备,基于现有的景观进行二次创作。”项目投资方厦门新画幅数字科技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未来将继续丰富夜游内容,增加街头艺人演绎、脱口秀、文创市集等,力图打造成厦门夜游的一张名片。

  文旅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到,推动数字文化融入夜间经济,激发夜间消费活力。

  近年来,我市夜间经济的数字化发展场景不断迭代升级,探索更丰富的内涵。如诚毅科技探索中心,从2019年起就在全国科技场馆中率先实现夜间常态开放,推出“科探奇妙夜”项目。内容品牌部负责人张君雅说,这段时间项目进行数字化升级,建筑巨幕投影、悬浮灯舞、魔幻海洋等独具特色的夜间展区内容呈现了一场酷炫的视听盛宴,即使在非周末都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游玩。

  国家高级导游、厦门导游协会副会长康继锋认为,“游客消费需求渐趋多元,更注重文旅活动的新鲜感、体验性、互动性,加上AR、VR等科技应用,再加上虚实结合的空间营造,打造出沉浸式环境,正成为夜游经济的下一个风口。”

厦门夜游地方(沉浸式游览逛夜市品美食)(2)

市民游客体验鹭江夜游。

增内涵

  夜景与城市文化相得益彰

  海风轻吹夜色美。演武大桥、双子塔、鼓浪屿等旖旎夜景在海中倒影婆娑,游客们乘上“鹭江夜游”游船,迎着徐徐海风,将厦门标志性城市景观尽收眼底;在厦门市非遗中心,许多家长带着孩子,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领略歌仔说唱、答嘴鼓、南音等闽南非遗的魅力……光影之下萦绕的文化味道、文艺气息,正在重塑人们的夜间生活模式。

  近段时间来,不断提升夜间消费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夜间景观旅游、文艺演出、主题展览等多元文化形态,差异化、精准化、多元化地满足市民游客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正在成为我市夜间旅游发力的一大重心。

  夜晚,当“鹭江夜游”游船驶离世茂双子塔,古筝名曲《高山流水》的曲调悠然响起。船上身着汉服的女子端坐在木椅上,轻拈茶盏,动作娴熟而柔美地展示着闽南茶艺。返程途中,活灵活现的布袋木偶戏表演惹得观众席笑声阵阵。在互动环节,一群孩子蜂拥而上,争相体验操作提线木偶的乐趣。

  在假日出游高峰期,“鹭江夜游”日均接待量达1500人次。短视频博主郑糖糖指了指身后灯光不断变幻着色彩的双子塔,对着手机镜头绘声绘色地讲解沿路地标。她与丈夫甘先生曾以本地导游的身份,体验“鹭江夜游”近两百次,而他们每一次登船都有不同感受。

  夜游经济要与文化和艺术结合才有生命力,“鹭江夜游”正不断尝试为乘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旅游新体验。厦门市波赛东海上旅游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叶小莉介绍,20多年来,“鹭江夜游”累计接待市民游客近300万人次,不断创新形式增添文化元素,努力让绚丽夜景与城市文化同时留在游客记忆中。

  我市此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工作方案》,都对打造夜间文化旅游新业态、丰富文化内涵做了政策引导。包括鼓励公共文化场馆延长夜间开放时间,培育常态化高甲戏、歌仔戏、南音、民间舞等具有浓郁闽南特色的夜间演出等。

  厦门市文化馆(市美术馆、市非遗保护中心)是今年推进错时延时开放试点工作的场馆之一。馆方介绍,除了延长各场馆夜间、周末及节假日开放时间,他们还针对不同人群错时开办文化活动,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文化服务。

  在我市旅游业内人士看来,因势利导推动“夜文化”的构建、拓展和深化,不但有益于丰富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还有助于涵养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品格、个性和气质。

厦门夜游地方(沉浸式游览逛夜市品美食)(3)

古地石的来疯脱口秀深受年轻人喜爱。

拼创意

  潮流元素与夜经济碰撞出新火花

  夜色下的古地石人气爆棚,聚集了餐饮、集市、演出等元素,逆势“出圈”;云城万科里新增夜间制造市集,引入舞蹈、乐队等年轻化活动;中华城、宝龙一城等举办露天派对、城市露营节……不少商圈结合自身定位,丰富夜间业态推动转型升级,而后备厢集市、露营等新业态与“夜经济”碰撞出新火花。

  夜晚的云城万科里人潮涌动。猫咖、switch体验馆、露营餐厅等新型商铺集聚,后备厢咖啡车、音乐酒摊、市集等新兴业态齐放,色彩鲜明、富有立体感的建筑环绕,穿着前卫、打扮潮流的路人在街头来来往往……这里吸纳了很多主打夜经济的餐饮、酒吧等,还引入电竞网咖、街舞教室、艺文空间等多元产品,并联合场内茶饮店共同营造“24点不打烊”氛围。

  “我们日均客流量超2万人次,而夜间的客流量占据了全天客流量的一半以上,部分店铺营业至凌晨两三点。”厦门万科云城商业负责人陈禹霏介绍,云城万科里主打“时尚潮流”,以年轻人为主要客群,包括周边多所高校的大学生,以及在软件园三期、杏林湾营运中心上班的数以万计的年轻白领。

  康继锋作为我市资深旅游从业人员,亲历着来厦游客及市民游玩时关注点的变化。他表示,从“重观赏”到“重内容”再到“重体验”,游客夜游需求正在发生转变,沉浸式、交互式、具有文化内涵、创新元素、艺术符号的特色化夜游逐渐成为夜经济发展的制胜法宝。

  “夜游从观光休闲旅游逐渐向深层次、立体化、互动体验等方向发展,不断激发出文化旅游拉动消费的潜力。”还有一些旅游从业人士认为,在内循环消费升级的作用下,夜经济产品格局正在重塑,逐渐由单一化娱乐产品向综合型、多元化生态转变。

【记者手记】

  打造特色文化

  亮出城市夜游品牌

  有吃头、有玩头、有看头、有文化、有消费的夜经济,成了厦门城市夜晚的亮丽风景。

  夜间灯光要“照亮”夜经济,除了借助科技的力量、注入文化内涵,还应刻上品牌的标签。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教授林璧属看来,品牌化、IP化,近年来成为考验一个夜经济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在中山路“阿吉仔”饼铺门口,等待购买马蹄酥、椰子饼等糕点的游客排起队。店员说,近段时间来,店铺营业时间延长至将近23点。黄则和中山路总店经理蔡菲菲介绍,随着旅游逐步复苏,营业额增加约30%,店里的花生汤、沙茶面、韭菜盒、炸枣等古早味人气极高。

  前不久,中山路步行街和集美新城核心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加上去年首批入选的曾厝垵文创街区,我市已有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形成了具有“厦门品牌”独特印记的夜间经济。

  我市最近也对夜经济品牌做出一些尝试:今年春节,市文旅局标注出厦门66个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点,打造“厦门灯光地图”IP,同步上线10条厦门璀璨灯光旅游线路。市商务局相关政策充分利用各类促消费活动平台,结合旅游黄金周等时间节点,鼓励各大商圈、知名餐饮品牌线上线下直接参与、开设美食市集、美食节、美食派对等多维度体验场景。

  不过,在携程8月发布的一份“最受喜爱夜游城市”排行榜中,厦门仅排名第18位,成绩并不尽如人意。

  “许多城市发展夜经济仍停留在传统餐饮、购物等单一经营业态上,未能做到因地制宜地将创新性、高品质的夜间消费内容和产品融为一体。”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方泽茜建议,夜经济发展应与我市实际情况充分结合,全方位整合旅游、餐饮、休闲文娱等配套资源,打造城市特色文化IP。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君宁 杨霞瑜 实习生 许芷宁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