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与《大明王朝1566》堪称历史剧与权谋剧的巅峰之作,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很值得探讨,每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因此,很受欢迎,解读类文章也是层出不穷。但作为历史类影视剧,为了达到戏剧效果,它们其实有很多与真实历史不符的地方,接下来就扒一扒《雍正王朝》中有哪些与历史不符的地方。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1)

高深莫测的邬思道是否真实存在?他与雍正见过面吗?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可谓神一般的存在,是四阿哥胤禛团队的智慧担当,他本是江南有名的大才子,因不满科场舞弊,召集了一帮落榜士子大闹江南科场,从而落罪,在逃亡的路上又被水匪打断了腿,成了残疾之人,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投入了四阿哥胤禛的门下,利用他的麒麟之才帮助并不被看好的胤禛从“九子夺嫡”的漩涡中脱颖而出,助胤禛夺嫡成功后,他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适时的选择了隐退,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事情发生,自古以来,谋士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寥寥数人而已,邬思道可谓是谋士的典范。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2)

但邬思道的历史原型人物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其历史原型人物叫做戴铎,是雍正潜邸时的奴才,很有才华和谋略,胤禛为他在福州谋了官职,外放他做官去了。康熙二废太子胤礽之后,戴铎先后写了十来封信劝胤禛参与夺嫡,因此,史学家也称之为“戴铎十启”。

在此之前胤禛对夺嫡一事表现得非常淡薄,做出一副求田问舍的庸人的姿态来,而戴铎则规劝胤禛不能太过淡薄,要在康熙跟前把自己的优势表现出来,不能像五阿哥胤祺和七阿哥胤佑那样碌碌无为,也不能像大阿哥胤禔那样过于活跃。总之,戴铎前前后后一直劝胤禛参与进去,而且,他还在致休老臣李广地跟前为胤禛拼命地说好话,殊不知,他的这一行为令胤禛很反感,因为胤禛的策略是韬光养晦,于是,胤禛在回信中斥责了他。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3)

雍正成功继位后,并没有把戴铎召到身边来,而是派他去年羹尧身边,目的就是为了使二人互相监视对方,而戴铎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把他写给胤禛的信拿给年羹尧看了,结果,年羹尧看完后,反手就写密折报告给了雍正,后来,雍正找了个由头,以贪腐之罪把戴铎给办了,这就是谋士邬思道的历史原型人物的结局。

其实,在历史上还真有叫邬思道的这么一人,只不过他和雍正从未谋面,这个邬思道是典型的绍兴师爷,由于科举落榜,他投入到田文镜的幕府下作了一名师爷,而在雍正推行新政期间,邬思道对田文镜帮助非常大,田文镜之所以能成为雍正朝的宠臣,邬思道功不可没,虽说,邬思道与雍正并未谋面,但用正在与田文镜的书信往来中,知道有邬思道这么一人,雍正在给田文镜的奏折批复中,还曾顺带着问了一句:“邬先生安否?”邬思道也因此青史留名,被清朝的一干师爷当作典范。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4)

李卫并不是叫花子出身,而是个富二代,他并不是不识字,而只是不擅长八股文

在《雍正王朝》中,李卫是叫花子出身,胤禛在江南赈灾期间,机缘巧合把李卫收入门下,从此,李卫从一个不识字的要饭的一步步坐到了封疆大吏的位置上,可谓是职场奇迹。

但在历史上李卫可不是什么不识字的叫花子,李卫的先祖在明朝时期以军功起家,世代承袭锦衣卫一职,明朝灭亡以后,李家从浙江搬到江苏定居,做起了商人,而且生意做得很不错,李卫出生后,李家在当地也算是大富之家,李卫父亲一直想培养李卫做官,但李卫对于八股取士的文章不怎么感兴趣,但不代表他不识字。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5)

李卫曾奏折中对雍正说:“臣孤失学,不习章句,缘从母命,访择塾师,仅能讲说《通鉴》,粗知古人行事。”意思就是说,李卫对于科举考试类的不怎么感兴趣,但能讲说《资治通鉴》,可以,李卫并不是没有文化,只是没有文凭而已,文凭并不能和文化划等号。能讲说《资治通鉴》说明他很不简单,读史使人明智,这也是后来李卫为何能成功的原因。

由于李卫不擅长八股文,他老爹为了给李卫寻个出身,于是,花了一大笔钱为了捐了官,康熙、雍正时期有很多捐纳出身、目不识丁的大吏,所以李卫当官并不稀奇,他官当得也不错,颇得上司认可。兵部右侍郎田从典对他大加称赞,说:“非常才也!此席他日属君矣。”意思就是说你可不是一般的人才啊,我的位置以后一定是你的!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6)

两年后,李卫升任户部郎中,到了新的部门后,他干得同样出色,张廷玉评价他在户部“遇到复杂的疑难问题,能够代替上司裁决,且都处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此期间,胤禛也知道了有李卫这么一号人。

由于李卫家里很有钱,他对钱不怎么感兴趣,也就不贪财,再加上他熟读《资治通鉴》,所以,李卫官做得非常正直,这种性格的人也是雍正喜欢和需要的,所以,雍正即位后,对李卫极为赏识,李卫也因此青云直上,做到了封疆大吏,历史的李卫擅长缉私辑盗,甘凤池就是被李卫擒获的,而且李卫还不畏强权,敢跟王爷打擂台,李卫还很注重民生,在民间素有李青天之称。

佟国维和隆科多并不是叔侄关系而是父子关系

在《雍正王朝》中,隆科多对佟国维一口一个“六叔”地叫着,这也表明了二人是叔侄关系,按照剧中的设定,隆科多是佟国维哥哥——佟国纲的儿子,在剧中,虽然隆科多热情地叫着六叔,但前期,佟国维并不怎么搭理隆科多,甚至还一度打压他,后来,为了家族利益,又不得不把隆科多推上了台面。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7)

在历史上,佟国维和隆科多其实是父子关系,隆科多是佟国维的第三子,佟国维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弟弟,佟国维的两个女儿又先后嫁给了康熙,所以,佟国维既是康熙的舅舅又是他老丈人,康熙和隆科多既是姐夫小舅子关系又是表兄弟关系。

在历史上,佟国纲的儿子是鄂伦岱,此人是八阿哥胤禩的坚定支持者,而隆科多在九子夺嫡末期暗中倒向了胤禛,对雍正继位有着莫大的帮助,所以,雍正继位后,经常当着众朝臣叫隆科多“舅舅”,隆科多可能也因此飘了,真拿自己当舅舅了,岂不知,他们首先是君臣关系,而后才是亲戚,这也是隆科多后来悲剧的原因之一。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8)

康熙、雍正时期,丰台大营是否存在

在《雍正王朝》,丰台大营显得尤为重要,从雍正夺嫡当晚,到后来的“八王议政”,雍正先后两次靠着丰台大营的兵力化险为夷,但在那个历史时期真的存在丰台大营吗?

答案是否定的,丰台大营只不过是二月河虚构出来的,历史上的丰台巡防营是袁世凯小站练兵的产物,包括西山健锐营,在那个历史时期也是不存在的。历史上也不叫西山健锐营,乾隆时期,为了平定大小金川,乾隆命傅恒组建了西山锐健营,这支部队是有八旗子弟的精锐组成,属于特种部队。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9)

雍正真的为了替弘历铺路而赐死了弘时吗?

在《雍正王朝》中,弘时被演绎成一个不择手段的狠毒之人,为了和弘历争位,弘时和雍正最为痛恨的“八爷党”联手,还一度买通江湖杀手刺杀弘历,后来事败被雍正发现,雍正为了弘历能平稳继位,只能忍痛赐给弘时一杯毒酒,让弘时自尽,雍正也因此背上了杀子的名声。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10)

其实,这都是二月河杜撰出来的,历史上雍正并没赐死弘时,历史上的弘时并不是个阴狠之人,恰恰相反,弘时是个直性子,有什么说什么,历史上胤禩确实很有贤名,弘时很欣赏胤禩的人格魅力,所以,当雍正打压胤禩和胤禟的时候,弘时看不过眼,替二位叔叔求情。

这惹恼了雍正,因此,雍正削除宗籍幽禁了起来并过继给了胤禩,弘时没想到父亲会这样待他,因此,非常抑郁,最后也郁郁而终了,乾隆继位后,觉得雍正对哥哥弘时太过分了,因此,迫不及待地为弘时平反昭雪,恢复宗籍。而且,在历史上,弘时对弘历的地位压根就没有威胁,弘时本身根本没有夺嫡的打算,弘时并不是雍正赐死,而属于抑郁而亡。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11)

在历史上,八阿哥胤禩根本没有制造“八王议政”的机会

在《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一直是雍正的死对头,也是剧中的大反派,直到雍正生命的最后一年,才彻底摆平了胤禩,而胤禩临终前的一封信还导致雍正吐血而亡。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12)

在真实的雍正王朝中,所谓的胤禩策划的“八王议政”并向雍正逼宫,企图分散雍正的皇权的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这种事只限于电视剧中为了制造戏剧矛盾的演绎,是实实在在的虚构情节。

实际上从顺治入关之后,清朝皇权就一直在集中强化,八旗旗主的权力基本被淡化,在剧中,旗主王爷是从关外而来,其实真实历史上是根本不可能的,清朝皇帝为了防止皇室宗亲在外有谋权篡位之心,因此自顺治入关后,皇室宗亲基本都被富贵的圈养在京城中,受到皇帝的监视,他们除了一身的富贵和旗主这样超然的高贵身份之外,基本都是无兵无权,他们小心谨慎深恐得罪皇帝还来不及,怎么还敢附和胤禩参与逼宫。所以,历史上这帮人根本不可能敢参与逼宫,他们无时无刻都受到皇帝的监视,如果他们敢参与逼宫,那是活得不耐烦了。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13)

其实在雍正四年,雍正就开始收拾胤禩了,这年正月,雍正宣布胤禩四十条大罪、胤禟二十八条大罪,将他们夺爵囚禁,并给胤禩和胤禟改了脏名“阿其那”和“塞思黑”,将二人分别囚禁于宗人府和保定直隶总督府,其他人是圈禁,而胤禩和胤禟则是被囚禁起来,待遇非常的差,后来,二人很快被折磨致死。所以,并不像电视剧中说的那样,拖到了雍正生命的最后一年,雍正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还要改革弊政,压根没那么多时间对付这些政敌。

历史上胤祥压根没带过兵,其生母也不是蒙古公主

在《雍正王朝》中,胤祥被演绎成一个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侠王,而且,他是个知兵好兵的阿哥,剧中交代胤祥曾征战过噶尔丹,还交代胤祥的外公是蒙古喀尔喀大汗,其生母是宝日龙梅,这无疑抬高了胤祥的身份。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14)

其实在历史上,胤祥生母章佳氏出身很低,因此,胤祥和八阿哥胤禩都属于出身低的皇子,章佳氏家里世代是镶黄旗的包衣奴才,她也是以宫女的身份入宫的,后来,偶然间被康熙临幸,为诞下了第十三子,也就是胤祥。

章佳氏生前只是个没有名号的妃子,直到她去世后,康熙才追封她为敏妃。雍正继位后,出于对胤祥的喜爱,在加封胤祥为怡亲王的同时,还大大地提升了其生母章佳氏的地位,雍正追谥其生母为敬敏皇贵妃,并将已经下葬的章佳氏重新葬入了康熙的陵墓,雍正为胤祥可谓恩宠有加。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15)

历史上,胤祥并没带兵打过仗,康熙第一次征战噶尔丹时,胤祥还是个四岁的孩子,实际是随康熙征战噶尔丹的是大阿哥胤禔。而且,在历史上,胤祥并没有被圈禁十来年,而是关了不到一年就放出来了。

历史上,康熙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才见的弘历,并不是在热河狩猎时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带着众皇子在热河行宫狩猎,众阿哥为了一柄如意争得跟乌眼鸡似的,但最后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弘历截胡了如意,并且还成功地赢得了康熙的喜爱。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16)

按照剧中的交代,狩猎是发生在康熙47年,弘历此时已是个十来岁的孩子,但在历史上弘历的出生时间是在康熙50年,所以,历史上不可能发生弘历跟着康熙狩猎一事。在历史上,康熙第一次见弘历发生在康熙61年,地点是在圆明园,胤禛特意邀请康熙到圆明园赏牡丹花,顺带着把弘历和弘昼介绍给了康熙,康熙对弘昼没什么印象,但对弘历很感兴趣,还考教了弘历的学问,弘历表现得落落大方,后来,康熙还要了弘历的生辰八字,之后就把弘历接进宫亲自教导。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17)

张廷玉在康熙时期就是上书房大臣吗?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的地位极高,是上书房首辅大臣,也是康熙最为信任的臣子,连储位人选康熙也没有瞒着张廷玉,张廷玉也是康熙指定的托孤大臣。

但历史上,张廷玉在康熙朝并没有很高的地位,更谈不上有左右朝局的能力,张廷玉工作的大多时间是在翰林院,最高的官职为吏部侍郎,说白了,他那是只是个高等秘书,到了雍正朝时期,张廷玉才受到了重用,还是雍正指定的托孤大臣之一。实际上康熙指定的托孤大臣是马齐和隆科多。马齐并不是汉人,是满州贵族,马齐姓富察氏,在电视剧中,马齐显得没有存在感,但在历史上,他的地位举足轻重。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18)

历史上图里琛并不是什么大内侍卫,雍正继位时,田文镜已经六十多岁了

在剧中,图里琛看似五大三粗,实则心细如发,是个人精,康熙和雍正都对他极为信任,把很多秘密的事情交给他来办。但在历史上,图里琛的形象却和剧中恰恰相反,历史上他叫图理琛(有一说是图丽琛),是个文邹邹的文官,并不是什么大内侍卫。

雍正王朝深度解析史实(扒一扒雍正王朝中与真实历史不符的情节)(19)

在剧中,田文镜是个年轻人,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很看重田文镜,田文镜是忠实的四爷党成员,但在历史上,雍正登基的时候,田文镜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了,历史上的田文镜也不是科甲出身,官是捐来的,在雍正朝受到了重用,属于大器晚成。

写在最后

虽然,上述所列举的《雍正王朝》中与历史不符的地方很多,但并不妨碍《雍正王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正史是枯燥无味的,电视剧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和矛盾,会进行一些艺术加工,只要大致的历史脉络没错,就是成功的,否则,仅仅是枯燥的历史也没人愿意看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