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体会、得失和对生活的感悟、为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一个地区的人们是否聪慧、睿智、理性,往往可以从这个地区的谚语中反映出来,一个没有独特的、个性化谚语的地区那是无法想像的我的家乡——广丰这块土地上,早在四千五百年前的父系氏族时期,就有先民生息着,长期以来,它不但形成着自己独特的方言,还产生了个性化的谚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广丰民谣山歌全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广丰民谣山歌全集(广丰民谣谚语)

广丰民谣山歌全集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体会、得失和对生活的感悟、为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一个地区的人们是否聪慧、睿智、理性,往往可以从这个地区的谚语中反映出来,一个没有独特的、个性化谚语的地区那是无法想像的。我的家乡——广丰这块土地上,早在四千五百年前的父系氏族时期,就有先民生息着,长期以来,它不但形成着自己独特的方言,还产生了个性化的谚语。

跟任何地区的谚语一样,广丰的谚语也是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数千年来,广丰人们一直以农业为主,因此,关于农事、季节、天气、物象以及农业耕作技术的谚语也就特别的多。我记得我老家有个叫顺义伯的长辈,能用广丰方言说出所有的农事和天气谚语,他是一个热心的人,天天都要提醒村人什么季节到了,该种什么了,可以说,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顺义伯叠叠不休的谚语声中渡过的,我至今仍然会背这样一段:春争日,夏争时;懵里懵懂,清明浸谷种;立春没断霜,插柳正相当;桐子开花,百种出家;谷雨前,种好棉;立夏前后,种瓜种豆;芒种栽插,不够饲鸭;小暑小割,大暑大割;九老十收,十老一丢;头伏芝麻二伏粟,处暑荞麦白露菜;七葱八蒜,九油(菜)十麦;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过了冬至栽油,不够女家搽头;年猪喂喂叫,大麦田里跳。

在祥和宁静凉风习习的乡村秋夜,顺义伯总是抱着一根用过几十年的老烟杆,坐在晒场上跟人们重复着他的宝贝谚语,学得快的孩子们,会得到顺义伯的高度赞扬:“你最聪明了,将来有出息,一定能把田地种好。”因此,孩子们学得特别卖力,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顺义伯刚开了个头,孩子们便齐刷刷地念下去了,比如那个《九九歌》,顺义伯刚说完“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九九为止”。孩子们马上就接下去了:一九二九,汗泼雨流;三九廿七,牙齿相磕;四九三六,门头挂蜡烛(屋檐下的冰柱);五九四五,关门屋里坐;六九头,抬春牛;七九六三,走路要脱衫;八九七二,黄狗伏荫地;九九归一,犁耙都拉出;十九足,浸秧谷。有些年轻人种田作地不太认真,爱投机取巧,要是被顺义伯看见了,准要遭到数落:“真是对不住这么一块好地了。”然后拉着年轻人坐到背荫处,细细的教他这田该怎么种地该怎么作,内容当然是那些有关耕作技术的谚语了,无非是这么一些:种田无诀窍,全靠勤肥饱;勤浇勤灌,多收几担;田要冬耕,子要亲生;赚冬钱不如耕冬田;冬天烧死地边草,来年一年虫子少;油菜浇花麦浇籽;辣椒栽花茄栽芽;猪壮有夹肉,田壮有夹谷;人靠天光顿,田靠落脚肥(基肥);田里走一走,仓里多一斗;犁耕深一寸,抵得一道粪。一番话下来,年轻人便无地自容。而顺义伯呢,则抱着他的宝贝烟杆,沿着田间小道晃悠悠的远去了,旷野里飘荡着他粗犷而沉厚的声音:新春晴一日,种田不要力;六月盖得棉,高山种得田;热梅冷夏至,种田烂容易;夏至在月头,边吃边发愁(歉年);夏至在月中,笑坏老公公(丰年);处暑漏一漏,种得十工豆;十月不打霜,碓底没有糠;六月六一阴,米粮贵如金;交秋不响雷,种田人发呆;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年成熟不熟,要看正月三个六(正月初六、十六、廿六晴天则丰年);黄昏落雨日间晴,何愁天下不太平……

警谚在谚语中的地位特殊,它充满着智慧和理趣,教人怎么为人处世,怎样勤俭治家,同时,又及时地对一些不光彩的、有违人伦道德的行为进行了批斥,通过对警谚的了解和掌握,人们知道了是非曲直,懂得了道德荣辱。我一直在思考,在教育一直满足不了人们需求的岁月里,人们照样知礼仪,识廉耻,这大概有警谚一半的功劳,就像我的父辈们如顺义伯等,他没上过学,但通过代代传承,他掌握了许许多多的谚语,谚语不但包含着大量的知识学问,更重要的是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学,因此,顺义伯在村子里不但成了学问高深的人,还是德高望重的人。在以前的农村,孩子们学说话,除了叫爹喊娘之外,学的最多的恐怕就是谚语了,到我一代因为有学上了,因此懂谚语的人大大减少,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学到了不少。我爹娘怕我长大后成为懒汉,打小起就给我灌输了不少勤俭持家的道理,比如:越嬉越懒,越吃越淡;吃不穷,得(穿衣服)不穷,算盘子不到一世穷;晒死塘底丘,饿死单身汉;要跟别人比种田,不跟别人比过年;只有病死,没有做死;后生不聚钱,老来号(叫)苦怜;过年容易过日难;锄头钱,万万年;米缸底省起,不如米缸顶省起。至今我都在想,我的人生观的形成固然有学校里老师们的因素,恐怕更多更直接更重要的还是父辈们给我灌输的那些警世谚语,从谚语中,我不但知道了哪些事是我该做的要做的可做的,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哪些事是我不该做的要远离的引以为耻的,下面这些谚语就让我终生受益:立得正、坐得正,不怕三脚凳;人要实心,火要空心;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手不摸鸡屎,不怕雷公响;未过八十八,莫笑别人脚拐目瞎;好狗不咬鸡,好人不打妻;小时偷油,大了偷牛;手里一把香,心里想挖别人头脑浆;当面笑嘻嘻,背后做鬼叫;剃了胡须卖光嘴;瞪只目,闭只目,开开饭甑都是肉;你想我的利钱,我想你的本钱;屙屎补船,补补眼前;有轿不坐坐畚箕;人心无饱足,有鸡不吃肉;才吃三堆屎,就想做狗王;请客一斗米,自家吃了九升半;颠倒颠,拆了瓦屋盖稿苫。

在广丰的谚语当中,有一种只有广丰本土人才明白怎么回事的谚语,这就是广丰的乡土风物谚,这种谚语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谚语中多半涉及地名、人名、物名,还夹杂许多民间传说和历史掌故,要读懂它必需要对广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有较多的了解,比如:城里三个墩(古时县城中北门的虾公墩、西街的鲤鱼墩、宫塘的草鱼墩),城外三个村(北门外的养村、小南门外的巷村和郑村);城里三道桥(东街的百板桥、中大街的惠生桥、十字街的生死桥),城外三个窑(城郊小坝头的上窑、下窑和西桥窑);城里三个坛(东门外的先农坛、西门外的社稷坛、南门外的山川坛),城外三个岩(天桂岩、白花岩、东岩);城里三座楼(东街田里、西关宫塘、孔庙东侧三个文昌阁),城外三个头(老桥头、关头、小坝头)。再比如:十都纸,五都伞,杉溪小娘不用拣(古时杉溪地方扼水陆交通要道,多富户);大江水(在嵩峰乡石岩村)的竹,下溪的粟,河北的谷;下坊的鱼,廿四都的糖糕香又甜;十三都(比古一带)的姜黄,乌岩山的白黄,关里的紫老出外洋(姜黄白黄紫老红都是烟叶);大石的绿豆,石屏塘(在洋口壶山村)的姜,石井(管村乡田青铺村)的茶叶古怪香;杨宅(在下溪镇)的西瓜,双井(在下溪镇)的柿花,坞里(在永丰镇西山村)的麦豆甜到家,社后的花豆皇家夸(花豆于清朝被评为优种)。对于以上这些风物谚语,不要说是外地人,就是本地人,如果不是博学之士,也定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一样,这些谚语,儿时即会背诵大半,但大多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要不是借助县志并得文化界一些前辈的指导,恐怕至今也不会明其中之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