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倒地受伤,热心人扶起送医,到头来反被指为肇事者--近日,山东济南某男子自陈的一段经历,迅速引发广泛关注。熟悉的场景,令许多网友义愤填膺,大呼“坏人变老了”,各种恶评涌向了老人及其家属。

老年人碰瓷真往车上撞(这才是倒地老人被撞真相)(1)

岂料,事情很快反转。据警方最新调查显示,该青年男子的确是肇事者。

老年人碰瓷真往车上撞(这才是倒地老人被撞真相)(2)

换言之,这起事件并非“老人碰瓷”。真相的到来,打了许多网友一个措手不及,也有人揶揄这是“大型打脸现场”,暗自庆幸:“还好之前忍住了没评论”。

老年人碰瓷真往车上撞(这才是倒地老人被撞真相)(3)

其实,扶人者到底有没有撞人,在现在各大城市路口都有监控的情况下,并不难查清。但该男子仅凭自述就能引来一边倒的支持,不得不说,这得益于社会的固有偏见。一段时间以来,“老人自己摔倒诬赖路人”“老人碰瓷还砸车”“快递小哥扶老人反被讹”等新闻层出不穷,“倒地老人不敢扶”一度成为社会隐痛,甚至百度百科都出现了“碰瓷老人”名词,专门阐释这一怪诞现象。

在此语境之下,许多人似乎形成了惯性思维:只要老人摔跤倒地,就有“碰瓷”的嫌疑;只要你去扶,就有“惹上一身腥”的风险。但凡“倒地者”和“扶人者”起了冲突,那必定是前者“倚老卖老”,后者“好心没好报”。社会纷繁复杂,我们当然不能说,“老人碰瓷”的现象都是冤枉的,但事实不清、真相未明之时,就第一时间“站队”指责一方,显然太过简单粗暴。“动辄炮轰老者”跟“老人碰瓷诬赖他人”,有什么两样?

老年人碰瓷真往车上撞(这才是倒地老人被撞真相)(4)

就如当年的彭宇案。徐姓老人被撞骨折,小伙彭宇送医被指认为肇事者,索赔十余万,但彭宇表示无辜,并自诉了助人细节。一时之间,社会争议四起。人们指责徐姓老人“不识好歹”“不知感恩”,生发出“好人难做”“司法不公”的感慨,引发了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尽管最终事实证明,老人确系彭宇撞倒,彭宇也最终承认,但该事件的恶劣影响直至当下仍未消除,人们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感仍没有完全修复。

老年人碰瓷真往车上撞(这才是倒地老人被撞真相)(5)

如今,舆论场上众声喧哗。“人人都有摄影机”“人人都有麦克风”,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公共话题中,掌握着越来越大的话语权。这当然是好事,但也蕴含着更大不确定性。

如果说此前扯扯闲话,还只像站在村口八卦一般,影响范围有限,但现在网络上敲敲键盘,都可能引起几千公里以外的人呼应,影响力不容小觑。再者说,世界万象是是非非,有时候“眼见都未必为实”“有图也未必有真相”,如果再不假思索以惯性思维去认知去想象,恐怕只能加剧固有偏见。而偏见,往往是真相的最大敌人,将给无辜者带来莫大伤害,给社会公信力造成巨大损害。

正因如此,在“炮轰”“狂踩”“点赞”之前,我们应该等一等。给调查真相多一些时间,给情绪宣泄少一些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