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济南疾控发布最新呼吁:处于疫苗“裸奔”状态的老年人群相当危险!莫再观望,赶紧去打新冠疫苗!

济南市疾控中心发布提示(济南疾控最新呼吁)(1)

当前,我国本土疫情发展快速,多省面临同时段多地发生以奥密克戎病毒株为主的疫情防控局面,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根据临床试验数据,同源加强免疫接种和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序贯加强接种组合均可以大幅度提高受种者中和抗体水平,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次有助于应对新冠变异株风险,能降低对奥密克戎感染所致重症或死亡风险。不论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都要及时接种,不应有延误。

在防控实践中,新冠疫苗接种凸显了对老年群体的保护作用。新冠病毒全人群易感,而在易感人群当中,最脆弱的就是老人。因为老人往往大多有基础疾病,同时免疫力比较弱,一旦发生感染,相较于成人和儿童,重症和死亡风险是非常高的。全球截至目前,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600万,从各个国家报道的数据来看,平均年龄都在70岁左右。按照美国CDC的统计数据,相较于18~29岁的年轻人, 65~74岁人群的住院风险提高了4倍,死亡风险提高了65倍,75~84岁的人群相较于18~29岁人群住院风险提高了8倍,死亡风险增加了140倍。85岁以上的人群,住院风险增加了12倍,死亡风险提高了340倍。近期香港暴发的新冠疫情,报道接种疫苗者的死亡率是0.04%,没有接种疫苗者的死亡率是1.25%,两者相差30多倍。而在香港报道的死亡人员当中,90%以上是老人。由此可见,接种疫苗对于降低老人的重症和死亡是有效的。

由于我国疫情防控做得好,所以我国疫苗接种策略是按照高风险人群、重点人群,逐步过渡到60岁以上老人的,因此目前我国老人的接种比例相对低。有的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对接种疫苗有所担心,其实,根据专家建议,糖尿病控制稳定,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状态、低血糖、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并发症,可以接种。使用治疗糖尿病的各种药物,均不作为新冠疫苗接种的禁忌。高血压人群药物控制在正常水平,可以接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建议,还没有接种疫苗的老年人要尽快接种,符合加强免疫接种条件的人员也要及时完成加强免疫。

济南市疾控中心再次呼吁:

60岁及以上老年朋友尽快接种新冠疫苗,

尤其打满2针且在6个月后尽快打加强针。

新闻多看点

从1号病例到0新增

揭秘济南疫情防控中的流调工作:

驻守第一道防线,他们与病“抢时间”

复工复产、开放堂食、各年级相继开学……5月10日,当“济南此轮疫情传播链已得到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权威发布发出后,因为疫情按下“暂停键”的济南开始恢复往日生机,“烟火济南”重现。

3月29日,一名外地务工人员的回乡路打破了泉城的平静,自此济南开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全民“抗疫”。其中流调,作为守护城市的第一道防线,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流调队员们闻令而动,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用担当守护城市。当疫情逐渐散去,他们为泉城扛起了一片晴空。

“快”是流调的关键词

“章丘出现一例阳性病例,请立即前往流调处置!”当3月30日,济南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技师刘仲接到中心这番紧急电话后,作为一名应急队员,他开始了一个多月、辗转多区的下沉区县流调工作。“3·29”疫情也成为济南此轮疫情的开端,打破了此前“病临城下”的济南固守多时的防线。

流调,即流行病学调查,就是抢在病毒传播给下一个人前,把感染病毒的人、潜在感染病毒的人、传播链条和可能污染的场所全部找出来,分类落实防控措施。在此轮疫情阻击战中,在省疾控中心的支持帮助下,济南市疾控中心各科所抽调精兵强将,组建起省区市(县)三级疫情应急处置流调工作专班,160余人分为8组下沉到包干区县,联合开展疫情处置工作,用流调加速度与病毒“抢时间”。

“流调工作就是与病毒抢时间,按照国家规定,发生阳性病例后,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基本查清传播链条,这是流调溯源的时间路线图。”下沉到市中区的艾滋病防制所所长李新蕊介绍,流调下沉区县,更能准确掌握实际情况,实现全市一盘棋的目标,在短时间内以最集中的力量阻断疫情传播。

短时、快速、高效锁定密接、次密接人群,对于抑制新冠病毒扩散极为关键,流调也因此成为整个疫情防控工作中最前沿、最基础的环节。不难看出,“快”是流调的关键词。在接到章丘病例流调的任务后,刘仲和同事们通过电话、视频询证、现场调查等多种手段,迅速还原确诊病例行动轨迹,研判其可能感染的来源、被感染的风险人群、所涉及的风险场所。

但奥密克戎的传播力最初让很多人始料未及。“一开始我们认为将病例的密接、次密接快速隔离起来就可以了。但没想到在此后的两三天里新的病例不断出现。此轮疫情与2020年疫情完全不同,那时的疫情病毒传染力低,但此轮疫情密接成为感染者的概率要大得多。奥密克戎的传播力之强、传播速度之快,留给流调人员的时间就更短了。这次疾病潜伏期大大缩短,我们只有两天时间就要把密接找出来,以防再传给次密接。这是在这次疫情中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刘仲说。

创新性使用“草原灭火”法

为了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密接者、次密接者,划出风险点,流调队员们牺牲休息时间,一天上百个电话,上万步的行程。在电话里,需要详细地知道对方近期每一天的详细情况,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轨迹。若对方不确定,就需要进行多方核实,经常是打电话打到耳朵发烫,嗓子发干。而这只是一个人的行动路径,要“画”出完整的传播链,还需要将所有病例和相关人员的轨迹和时间线全部对上,工作量巨大。

4月4日,济南市在“应检尽检”人群中发现一例阳性病例,疫情开始在建筑工地传播。刘仲受命又下沉到历城区协助流调工作。“确诊患者14天的行动轨迹是流调的重点,其中,近四天的行程是摸排最‘争分夺秒’的时间段。但很难期望非专业人员能从专业角度说清楚接触方式、接触密度等信息,这就给流调造成了困难。”刘仲说,起初向工地上的负责人和社区等了解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工人们露天作业,互不认识,没有交流,吃饭也都在外面。如果按这些描述推断,可以认为工人间相互传播风险较低。但到现场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比如,工人高强度作业,并未全程戴口罩,再如,工人们居住环境密集,这就会做出与电话流调截然不同的判断。而且多数工地有1/3是零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带工的工头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带来的工人是谁。这就给在短短两天潜伏期内摸排出清晰的传播链造成了很大困难。

非常之时应用非常之策。由于工地人员众多,全市涉及12个风险工地,刘仲比喻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出现零星着火点时还可以用灭火器精准熄灭,但一旦这些着火点有可能连成一片、没有时间再去一一甄别每个人的行程轨迹时,就要用“草原灭火”的方法了。针对建筑工地疫情,经过各方研判决定,先将风险工地集中隔离,画个“大圈”,将圈外可能燃烧的着火点熄灭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隔火带,只待“圈”里面的着火点烧完就行了。用这样的方法,我市将工地人员集中隔离,并同步寻找“圈外”的零工人员。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建筑工地疫情没有进一步扩散,被及时控制在了管控范围内。

流调并不是简单问话

4月15日,“打零工人群”疫情发生。在济南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市委重大办监测预警组组长、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首席专家刘守钦介绍,在开展流调溯源过程中发现,阳性病例均居住在“零工集散地”“马路边小用工市场”周边的小旅店、城中村出租屋,居住地周边环境复杂,短期用工跨区域流动性强,日常生活轨迹涉及居住地、工作地周边小餐馆、小商店、小超市和路边小摊贩,且这些人员普遍来济时间不长,对城区环境不熟悉,在流调过程中往往只能复原出曾到过的大体位置、区域,无法精准复原既往生活轨迹。

刘仲介绍,确实,工地疫情是以建筑单位为主体进行调查,打零工人员则更加分散,轨迹更加复杂,调查工作更加困难。由于前期工地封闭,零工人员到处找栖身之处,他们可能到公园小亭子下或医院候诊室,以及可能开放的任何地方歇脚。“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权宜之计,但的确给我们的流调带来了困难。去这些地方,他们不会消费,也不导航,走到哪算哪,消费记录、通话记录统统没有。按要求应溯源14天的轨迹、排查7天内的风险,但他们有的前一天的轨迹都很难讲清楚。”

这时就需要流调人员通过“技巧”进行提示。“比如有手机的,就提醒他们看看自己的聊天记录,或者看自己的支付记录、乘坐公交记录等,很多信息都能帮助回忆。每次流调,都要格外小心,话不能说得冷冰冰,容易加重对方的心理压力。还要问得仔细,在最短的时间拿到准确的轨迹。要边听边记,在地图上标出每一个点位,还要捋清楚时间线,时间和空间上都不能漏掉。要环环相扣,漏掉一个人可能导致满盘皆输。”刘仲说,流调工作都是以分、以秒记的,流调队员要还原至少14天来他接触的所有人,只有查到每一天,才能知道感染源来自哪里。需要反复核查他这一天几点几分去了哪儿,必须把24小时的每分每秒都对应起来,不只是问问这么简单。

鉴于零工人员群体的情况,在流调的同时,采用“精准灭火”与“草原灭火”相结合的方法,尽量把”圈”画大,如果两天之内没有完成就把“圈”画更大些,用科学的方法划定三区,有效的策略使得零工疫情也最终得到了遏制。

从3月29日济南出现本轮疫情中第一例阳性感染者,中间经过列车输入疫情、建筑工地疫情、打零工人群疫情等,再到4月23日全市多区核酸检测中发现多例阳性感染者,26日济南市主城区部分风险隐患较大的区域采取更严格管控措施。最终好消息纷至沓来,4月30日0时至12时,社会面发现阳性感染者为0,自此疫情持续向好。直至5月10日在济南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主发布人一改往日凝重的表情,在她微露的笑容中宣布济南本轮疫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春暖终有花开日,在经过一番“苦寒”后,泉城市民最终迎来了“疫”散花开。这样的岁月静好,背后是包括疾控流调人员在内所有抗疫人员的负重前行。

转自:济南疾控微健康

来源: 掌上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