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立80周年(重访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广袤平原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炎炎夏日,在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德州乐陵,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和湖西抗日根据地所在的菏泽,许多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革命故事不断传扬,新时代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火热涌现。铁营豪情在 枣乡红韵长——重访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立80周年(重访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2)

记者毛鑫鑫(右一)、张海峰(右二)在乐陵市大常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赵云海。(王世翔 报道)盛夏酷暑,乐陵市朱集镇的千年枣林浓荫蔽日。枣树树皮黝黑坚硬、枝干遒劲且布满尖刺。历经岁月的洗礼,它们依旧朴实无华、顽强生长,似在诠释着冀鲁边区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品格。1937年10月,就是在这片枣林,一场阻击战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山东抗日第一枪,抗日烽火在冀鲁边区燃起。长期的浴血奋战中,边区抗日军民进行了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初心不忘,干事创业。今天的冀鲁边区,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党带领人民群众高扬冀鲁边精神、投身新时代奋斗实践。初心永守——不负重托,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山东抗战的“先行区”,冀鲁边区形成于1937年,其中乐陵是核心区。“第一个抗日民众团体和武装、第一次抗日武装起义、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打响中共领导的山东抗日第一枪,这里曾创造了山东抗战史上多个第一。”乐陵市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宋秀利介绍。“派兵去山东”!1938年,毛泽东发出伟大号召。同年9月,肖华率领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乐陵,调整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并任书记。从此,乐陵成为边区抗日斗争的领导核心所在地,青年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抗日武装力量发展壮大。冀鲁边区赫赫有名的“小个子大英雄”李安甫便是在这一年参加的八路军。当时,他仅13岁。如今,94岁高龄的李安甫仍话语铿锵、思维清晰。“1939年下半年,我和另外两个战友一起宣誓入党,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心里老高兴了。”说起当时的感受,李安甫依然笑得很开心。“我是党员了,就要冲在前、带好头。”当时身高仅1.2米的李安甫,凭借精准的枪法,曾执行秘密刺杀侵华日寇任务,屡立战功。抗战时期,像李安甫一样的共产党人心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信念,艰苦奋战、抵御外辱。“这样的初心,激励着我们要坚定担负起责任,在新时代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朱集镇大常村党支部书记赵云海说。记者蹲点采访期间,赵云海正忙着给村里的600亩枣树浇水。“这些枣树由我们合作社统一种植,收成以后给枣农分红,他们还可以腾出时间出去打工,这样就能有两份收入。”赵云海说,统一科学管护,还有专家来指导,有利于促进红枣品质提升。再有两个月,挂满枝头的枣就成熟了。到时如何销售,枣农完全不用担心。赵云海说,合作社与枣制品企业签了订单,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30%左右。他们今年还在枣树下试点种植油菜花、油葵等,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基因传承——敢闯敢干,直面挑战不退缩穿行在位于铁营镇的乐陵化工产业园,清华大学化工系科研成果转化等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处处涌动着加速发展的热潮。而在过去,这里曾被人们称为“铁营洼”,10万亩盐碱涝洼地,种树长不大,种粮产量低。铁营何以“铁赢”?历史给出了答案。1943年2月3日凌晨,2万多日伪军对乐陵铁营大洼实行“铁壁合围”。“我军近400人被包围其中,面对20倍于我的强敌,我军将士顽强抵抗、浴血拼杀,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宋秀利说,这场突围战是冀鲁边区最惨烈的战斗之一,只有十几人突出重围,大部分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有6位无名烈士安葬在铁营。今年已76岁的万金河,曾长年守候6名无名烈士墓。1970年,万金河被任命为铁营村联办中学校长,他带领学生为这6位烈士立了一座碑。“为了能凑齐立碑的砖块,每个学生都从家中带来一块。”万金河说,之后,每周他都会扛着锨,到墓前转一转,除除草,添添土。万金河一守就是45年。2015年,6名无名烈士遗骸被迁葬到冀鲁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在整理遗骸时发现,每个烈士身上都有许多弹头和弹片,其中最多的身上竟有34片,这些弹片现被保存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中。革命精神要弘扬,红色基因要传承。“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不需要面对这种生死考验,但要传承先烈们英勇奋战、不畏牺牲的精神,投身到一次次发展建设的战斗中。”铁营镇党委书记、乐陵化工产业园负责人李涛说。通过不断改造提升,去年6月,乐陵化工产业园获批山东省第一批省级化工园区。“靠前服务、主动服务、一线服务”吸引着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去年12月,山东凯瑞英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医药中间体产业链项目开工建设。企业总经理、清华大学博士唐强介绍,这个项目核心技术为世界首创,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6亿元。截至目前,园区共有31家企业进驻,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预期到2022年,现有在建企业全部投产,新引进投资过10亿元项目5个、过5亿元项目10个。”李涛说。如今的铁营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满满,这场园区腾飞、地区经济大跨越的战斗仍在继续。使命担当——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眼下,乐陵新城花园棚户区改造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施工中。预计到今年底,贾庵、毛东、毛西等5个村庄的农户就可以搬迁入住。选择“最好的地块”、制定“最优惠的政策”、为百姓建“最好的房子”,在乐陵,一座座“民生地标”拔地而起。“群众期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乐陵市委副书记苏兰武语气坚定。这样的鱼水深情早在抗战时期就已结下。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600万边区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冀鲁边区没有山,人民群众就是最大的靠山。当抗日的烽火在乐陵熊熊燃起,当地群众义无反顾地投身战斗当中,朱集镇大常村的常大娘便是其中之一。白天,她除了放哨、送情报,还给伤员做饭、洗衣服;晚上,她和丈夫带领一家人挖地道。时间一长,她家的地道,成了边区抗战的“大本营”和“指挥部”。抗战期间,经常大娘掩护的同志、救治的伤员有数百人,她能说出名字的就有60多位。生死关头,老百姓为什么会舍生忘死地保护共产党员、支援八路军?“这是因为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八路军是听党指挥,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军队。”苏兰武说,战争年代,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在今天,更应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年365天,让留守人员天天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这是乐陵开展“365暖留工程”的目的。除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也是这项举措关注的对象。该工程覆盖村庄522个,建成留守人员服务中心467处,四点半学校468个,留守妇女创业点155处,邻里互助对1686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冀鲁边区党员干部正坚定人民立场,尽心尽力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奋力书写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传承“红三村”精神 谱写“红色游”新篇——重访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立80周年(重访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3)

记者于新悦(左)在菏泽市曹县刘岗村采访刘全义老人。炎炎夏日,骄阳如火。坐落在菏泽市牡丹区丹阳路的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大家神情肃穆,徐徐前行,看展听讲。80年前,在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军民在山东、河南、河北三省连接地带的广袤平原上,与敌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殊死搏斗,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由小到大,逐步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在这片热土上,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纪念馆内陈列的浮雕、展板、老物件,向前来参观的人一遍又一遍讲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讲述故事背后的伟大精神。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群像“每天都有很多人过来参观,机关、企业、学校都有,放暑假后更是迎来一波小高峰。”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副馆长王洪向记者介绍。1998年4月,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始奠基,2000年5月建成开馆,占地198亩,建筑面积11700余平方米。展厅分为序厅和星星之火、浴血抗日、逐鹿中原、革命儿女四个大厅,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奋进的革命事迹。“太感人了!来这里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回顾历史,缅怀先烈,我深受触动。”7月3日,记者在纪念馆采访时,正在参观的郓城县唐庙镇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展板上,一句“问君杨花可曾开”,让人湿了眼眶。1941年曹县发生了罕见的灾荒,饿殍遍地。曹县县长王石钧心急如焚,他安排县机关和部队人员垒起大锅灶,亲自煮粥赈济灾民。他的家就在附近的村子,全家一直靠野菜度日,饥肠辘辘的孩子对母亲说:“娘,俺爹是县长,又给大家发粮食,咱也去找他要碗粥喝吧。”看着骨瘦如柴的妻子和孩子,王石钧摇了摇头,说:“家里的困难我都知道,这些村受了重灾,救济粮食只有这一点,这粥,咱能喝吗?”1943年3月,王石钧率领基干大队在反扫荡中不幸中弹,身受重伤的他被当地群众抬回村子,弥留之际,他声音微弱地问大伙儿:“杨树花开了没有?”旁边有人告诉他,花已经开了。他断断续续地说:“这就好了,群众有吃的了。”随后便离开人世。从纪念馆往北约10公里,有一个菏泽烈士纪念主题馆,集中展示鲁西南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迹。除了王石钧,出生在菏泽的抗日名将赵登禹、年仅三十三岁壮烈殉国的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朱程、毕生奉献给鲁西南的地委委员袁复荣、“为人民当长工”的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建人刘齐滨,以及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安息。在主题馆的大门上,错落有致地镌刻着鲁西南英雄儿女的名字。“就是了不起”的人民群众1939年7月,中共鲁西南地委在曹县刘岗村成立,此后建立的曹县抗日县政府、鲁西南专署、鲁西南军分区均在此办公。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抗日革命根据地实行分割封锁,铁壁合围。刘岗、曹楼、伊庄三个相邻的村庄,日寇屡袭不克,他们在地图上将三个村子圈在一起,并写了个大“赤”字,“红三村”由此而来。1943年10月6日,1500多名日伪军侵占“红三村”,对村民进行了七天七夜的拷问,日伪军在村里挖了水牢,把村民赶入其中,用尽酷刑。刘岗村刘全义老人对记者转述那段往事时仍情绪激愤:“咱红三村的人就是了不起,受了七天七夜的罪也没有一个人说出共产党的下落!”抗战期间,“红三村”的百姓无一参加伪军,无一当汉奸和叛徒。出生于河南省修武县的秦兴体在此役中牺牲。当时秦兴体25岁,是冀鲁豫第十军分区后勤股长,为保护军用物资,被日本兵折磨后开膛杀死,死前仍高喊:“我是共产党!是八路军!”日军撤退后,村民把秦兴体烈士安葬在村头。“秦兴体是真英雄,埋在这儿,他就永远是咱红三村的人!”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水牢惨案,刘岗村共有70多名村民被日军拷打致死,50多名村民因病因饥饿丧生,全村400多间房屋被毁,村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红三村”是战略要地,上级指示要坚持原地斗争。平原地形不利躲藏,军用物资藏在哪里?村民们一起挖起了地道,地道四通八达,挖到家家户户。为了对抗日伪军汽车部队的扫荡,村民挖沟破路,“当时分片包干,全村男女老少有空就挖。”刘全义说。1940年秋,日伪军、顽军六七千人四方压境,企图吃掉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在地委书记戴晓东和组织部长袁复荣的带领下,鲁西南地委、军分区独立团、分区游击大队200人左右,与敌巧妙周旋了四个月零三天,最终配合黄河北返回的主力部队战斗取得胜利,创造了平原地区在没有“青纱帐”掩护的条件下坚守根据地的范例。毛主席看到《鲁西南的三个村庄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报告后,高兴地说:对于以后坚守根据地,更有把握了。如今,刘岗村的水牢早已被填平、硬化,建起全民健身广场,旁边矗立着一座石碑,由村民筹资修建,碑上记录着水牢惨案的始末和秦兴体的英雄事迹。对先烈最好的纪念是奋斗记者蹲点期间,刘全义正和同村的另外两位老人刘宪忠、刘金玉合著一本书,书名叫《红三村》。为了搜集相关史料,三位老人奔走在曹县及周围区县之间。“我们几个写书回顾‘红三村’的历史,是为了缅怀和纪念先烈,激励和鼓舞我辈,教育和启迪后人。再不及时挖掘,当年亲历过战事的老人们就都不在了。”刘宪忠说。对先烈最好的纪念就是奋斗新时代,稳扎稳打向前走,让菏泽越来越美好。“红三村”正在夺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胜利。目前,刘岗村有4000多口人,木材加工和养殖是村里的主要产业,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村里正对红色遗址加以发掘、保护,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示范村。菏泽境内的另一处抗日根据地——湖西抗日根据地,位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合部,先后辖江苏、山东、安徽和河南30多个县,1940年设湖西专员公署,一直到1953年,常驻单县。如今走进单县,还能看见以“湖西”命名的公园、餐馆、酒店。近年来,依托湖西人民会议厅旧址、湖西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资源,单县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发展全域旅游。红色成为单县最鲜明的底色。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留下的革命精神、红色基因,是菏泽腾飞最大的精神财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前,菏泽市党员干部正紧抓“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实现“后来居上”目标,着力培育高端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2018年,菏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78.78亿元,增速全省第一,菏泽正以崭新的面貌,昂扬的姿态,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中阔步前进。

(大众日报 · 新锐大众记者:毛鑫鑫 张海峰 于新悦 王兆锋 王世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