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歌曲创作背景及简单意义介绍(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后的是对父母剥夺孩子童年的批判)(1)

刚过完六一儿童节,看到朋友圈的“宝妈“们发着各种晒娃的信息。

宝妈A说“今天的六一正好赶上周末,终于可以带儿子出去玩了”于是晚上附上一张全家人去游乐场的照片

宝妈B说“宝贝,你六岁了,祝你节日快乐,今天妈妈加班,但是妈妈永远爱你,晚上有惊喜哦“于是晚上又补发一条朋友圈,附上孩子抱着礼物的照片

宝妈C说“娃儿,还在奋战中”附上一张孩子坐在电脑前上网课的照片

记得小时候的六一儿童节上午,穿着漂亮的衣服参加完学校的演出,下午爸爸妈妈都会带着我去游乐场里玩儿,一玩就是一天。

如今,我已是名培训机构的老师,而每逢六一,机构的课孩子都爆满,家长说,平时孩子的课太忙了,只能利用节日放假时,孩子有时间,我也有空带他过来学习。

这次六一,你们和孩子是怎么过的呢?

作为一个老师,解析一首《童年》,送给“家长”们

童年歌曲创作背景及简单意义介绍(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后的是对父母剥夺孩子童年的批判)(2)

01一首歌,一代人的回忆

《童年》的词、曲都是罗大佑所做。从79年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是作品的涵盖性极强,几乎不存在任何时代局限,流传在每个心中有童年,怀有童心的人中间。让我们一起解析一下童年的歌词和曲式

1、《童年》的歌词解析:

第一段:首先勾勒出一幅校园课堂上的画面,相信每个人听到都会有共鸣,因为再好的学生也有走神的时候,歌曲不是抓住学习和大人们期待的样子去展开,而是牢牢的把握住孩子的心理,把孩子喜欢自由的纯真的童心写的晶莹剔透。

第二段:信息量陡然增大,从日常生活的休闲、到课间的娱乐,到孩子青涩的心事,轻巧的笔触不生硬,但也不肤浅,轻易唤起了人们对童年记忆的认同感

第三段:内容看似抽象,但其实更好的写出了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不像写实文章那么立体,但是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幻想、希望、还有了孤单,这种过渡到成熟必经的特殊而又复杂的感情,孩子不在是老师、家长眼里无忧无虑、没心没肺,他们有自己的心事,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天地,这其中包括了青春期的些许心里特征,所以跨度大大增加了。

第四段:一幅很明亮的田园景象,明媚的色调,正是孩子内心的主色调,虽然他们内心有了小小阴暗的角落,最后罗大佑把感情放在了“盼望”这两个字上,这很“巧妙”,这是孩子的盼望也是家长的盼望,这个时候把受众群得到了同一,把歌曲的视野和思路彻底打开了

童年歌曲创作背景及简单意义介绍(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后的是对父母剥夺孩子童年的批判)(3)

2、歌曲《童年》的歌曲的解析

《童年》欢快的节奏,让成年人回想起过往的童年,其中的歌词也颇为贴切,而那段口哨,更是让成为众多怀旧小青年怀旧的方式。

这首作品的曲式是:一段式的结构。节奏是4/4拍,分四段。曲调轻巧,不扭捏做作。朗朗上口的歌词,平实有趣。是那种写真一派。

在听到歌曲的一瞬间,我们的前面似乎敞开了一扇,通往童年的大门,绿荫、草地、蓝天以及夏日午后带着青草葱茏的懒散,帆布包里装着什么呢?可能就是——童年

童年歌曲创作背景及简单意义介绍(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后的是对父母剥夺孩子童年的批判)(4)

02《童年》背后的“批判”意义

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卢梭

1982年,罗大佑发行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打破当时流行的民歌曲风,带领台湾流行音乐走向毫无前例的批判与省思风潮

绝大部分人认为《童年》是一首描写童年纯真的一首歌,其实,这首歌是罗大佑批判歌曲的前奏,或者本来就是一首批判歌曲。

1、《童年》的创作背景,它是罗大佑写的批判歌曲前奏

《童年》是电视剧《走过夏季》的片尾曲,由罗大佑作词作曲,张艾嘉演唱,收录在1982年发行的《知乎者也》专辑中。1994年该歌曲所在的专辑获“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2009年,罗大佑凭借该歌曲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童年》这首歌是罗大佑之前在医科大学读书时写的。歌曲总共有四段,他每年写一段,耗费了四年的时间

但罗大佑写出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童年的标志,但表面上看此歌曲是描写童年纯真的一首歌,但其实他是罗大佑批判歌曲的前奏,他批判了成人,剥夺了孩子们享受童年的权利

此歌背后隐藏的的目的,能够让人迅速回到童年,而不剥夺下一代的童年

童年歌曲创作背景及简单意义介绍(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后的是对父母剥夺孩子童年的批判)(5)

2、孩子们童年的现状,引起父母的反思

回到六一那天,我朋友圈的“宝妈”们的晒照情景。

宝妈A,赶上六一假期正好在周末,不用上班,能带儿子出去玩。这算是好的

宝妈B呢,很不巧赶上加班,也没法陪孩子,但是仪式感还是有的,晚上准备了礼物

而宝妈C呢,发一张孩子还是上线上课的照片,不禁,让人感到心酸。

如今,孩子们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日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前段时间,我的小精品班,课间休息时间里,几个孩子在聊天,其中有个孩子说”我最讨厌过周末,比平时上学还累,早上骑马,下午英语,晚上赶去上声乐,周日········

听到这些话,我感觉好心酸,想想我小时候,像他们这么大时,我天天还在玩泥巴呢,兴趣班也选的是我自己喜欢的。而如今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相比,负担真的重的多。

家长们,有真正问过报的这么多补习班和兴趣班有几个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呢?一直在呼吁给孩子“减负”,而现状是越减越“重”

我们需要,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

童年歌曲创作背景及简单意义介绍(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后的是对父母剥夺孩子童年的批判)(6)

03如何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

运用“用户思维”去了解孩子的正在需求,运用“极简主义”法则为孩子的“课外班”断舍离,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

1、运用“用户思维”,去“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a、什么是“用户思维”呢?

什么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罗伯特·劳特朋教授所提出来。所谓用户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以用户为中心”, 了解客户的各种个性化、细分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做到“用户至上”。

换句话来说,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思维。

所以,把“用户思维”运用到孩子身上,我们作为“产品经理”,站在孩子角度思考,用孩子的语言表述孩子关注的需求,帮助孩子进行思考和判断,从而让孩子能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过程

b、如何用“用户思维”去了解孩子的需求

《倾听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乐说过:学会正确地倾听孩子的心声,运用合理的方法应对,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

当我们想让孩子做一件事,试图进行说教,滔滔不绝地讲道理时,我们是以自己为核心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把孩子当成我们的“客户”呢,我们是不是就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滔滔不绝的讲道理了

举例:

第一种:

如果你想给孩子报个跆拳道班,孩子说不想学。你说,你看看谁谁谁家的孩子都在学跆拳道,你怎么就不学,而且你的体质又不好,学学多好

如果用“用户思维”来沟通

第二种:

当孩子回答说不想学的时候,你接着再问,宝贝,为什么不想学呢?孩子说:我的课已经很多了。了解到孩子是因为怕课多了,就没有休息时间以后。你就可以问他,现在给你学的这些兴趣班里面,哪个是你最不喜欢的呢?孩子答:美术。你就可以让他在美术和跆拳道里面进行选择

运用“用户思维”能获取到孩子的真正需求,知道他想喜欢什么,想干什么。家长和老师只需要给出正确的引导,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自主能力,又能通过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发掘出孩子身上更多潜质

童年歌曲创作背景及简单意义介绍(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后的是对父母剥夺孩子童年的批判)(7)

2、运用“极简主义”法则,来“断舍离”孩子的课外班

a、什么是“极简主义”法则

“极简主义“是生活及艺术的一种风格,本意在于极力追求简约,并且拒绝违反这一形态的任何事物。

在畅销书《极简生活》里,作者有川真由美提出,极简生活有三大原则:不添置、大胆仍、巧收纳

b、如何运用“极简主义”法则来“断舍离”孩子的课外班呢

如果用在孩子的“课外班”上,我们可以“扔掉”孩子最不喜欢的那个兴趣班,不要增加不必要的课外班,把时间大部分投入在孩子最有兴趣的事情上去。

比如,孩子现在有英语、声乐、舞蹈、钢琴、奥数五个课外班。你先算算孩子除了上学以外,可以添置几门课外班,原则:需要留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如果是五个,接下来就不要给他添置新的了。

再看看那些是需要他必须学的,比喻说英语现在很多孩子很早就开始学习英语来,而且早早建立英语发音对孩子以后英语成绩有帮助,那英语课就是必不可少的,声乐和舞蹈和钢琴都属于艺术你征求孩子的意见,扔掉孩子最不喜欢的那个。

如果实在需要再添置一门,就从现有的兴趣班舍去一门,永远保持只有五个兴趣班。让孩子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如果看到孩子对某一门特别感兴趣,就全力支持他。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孩子真正喜欢的事情,他才能喜欢去做,而且会做的更好

运用“极简主义”法则,不仅可以为孩子“减负”,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孩子最擅长且感兴趣的事情上去

童年歌曲创作背景及简单意义介绍(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后的是对父母剥夺孩子童年的批判)(8)

写到最后:

我打开播放器,再次播放“童年”这首歌,如今,再听到这首歌,不禁让人有些酸楚,有些感触,更怀念那时青涩的时光、流失的岁月,以及懵懂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