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图强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特别是在同外国侵略者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开始认识到西方舰炮的威力,因而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着手举办“自强新政”,标榜“图强”、“求富”,意图实现末世王朝的“中兴”。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分裂为两派,即洋务派和顽固派。慈禧太后认为要维护统治,必须依靠具有实力又得到列强赏识的洋务派,因此一定程度上给子支持。

当时的洋务派以总理衙门大臣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大多数是集军阀、买办于一身的大官僚。他们提出为了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提高与西方对抗的能力,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幻想通过技术的提高来达到与西方抗衡的目的,对于社会制度与思想基础的不同并无认识。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还进行了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等活动,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曾国藩于安徽创立的安庆军械所、天津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和在南京创办的金陵制造局等。由于生产管理方式是封建主义旧式管理,加上产品仅供政府使用,不计成本,使得这些军事工业的产品大多没有利润,因而很少有再继续投资扩大生产的。

由于前期的军事工业耗费了大量银饷却没有明显成效,军事工业所需的原料也出现短缺,洋务派决定以“求富”为口号,再发展一批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这批民用工业的产品很多是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李鸿章办开平煤矿,张之洞办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左宗棠办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总局等,这些民用工业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入。

洋务派派出大批官僚前往英、法、德、美等国采购军事装备,成立了三支近代海军一一北洋水师、南洋水师与福建水师,并在旅顺修建了新的军事基地。同时洋务派在全国修建了30余所近代新式学校,用来培养科学、军事、翻译人才。著名的京师同文馆(即北京大学前身)于1862年建立;又在1872-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他们大多成为日后中国的重要人物。

但洋务运动受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阻挠和顽固派的仇视,加上洋务派本身力量分散,缺乏健全有力的中央领导机构,没有认识到应该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进行改革。甲午战争的失败,彻底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尽管如此,洋务运动还是为后来深入的改革和革命准备了条件。

从盛世滋生图中我们能看出什么(洋务派标榜图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