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小东
这天[1]艳阳高照,五一高速又不收费,我和媳妇就去了商洛市丹凤县,打卡旅游年票的景点——西北第一漂·丹江漂流,顺路又游览了船帮会馆和棣花古镇,行程中触发了些许思绪,特以记之。
一
我们到丹江漂流已经十二点了,天气正热,橡皮艇等人又许久未发,我们却一点也不生气,毕竟这颗“牢落长安心”能出来已经很开心了。[2]
等凑够7人,我们乘橡皮艇顺江而下,两岸绿树掩映,水中波光粼粼,忽而遭遇斜坡,浪花翻滚而来,大家衣衫尽湿,却又欢声笑语。
途中有一小孩的水枪掉进江里,掌舵小伙人挺好,溯流而上和大家一起寻找水枪。最终水枪失而复得,小孩很开心,我们也很开心。
对于陕北的旱鸭子来说,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
美中不足的是,丹江水质不好,杂物横流,闻着一股臭味,水泼在身上可真不好闻。
此外就是丹江水流平稳,人造斜坡仅有两处,大家的乐趣也在斜坡之后戛然而止,剩余时间犹如水中囚徒,徒劳地等待终点的到来,也是无趣。
出来玩,我们不要波澜不惊,而是需要故事,需要足够的激情和刺激!
希望丹江漂流可以把江水变清,多一些刺激的水中活动,要不然真对不起“中国西北第一漂”的称号!
二
离丹江漂流不远处,有一处古朴大气的“明王宫”,进门后发现这里还是“船帮会馆”的所在地。
恰好听见有讲解员在练习讲解,我随口一问多少钱,人家说不要钱,于是我们就听了一场精彩的讲解。
船帮会馆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一座木雕戏楼,由清朝船帮商人集资建造,此楼构造精妙绝伦,令人感叹古人的智慧!
戏楼顶部有“秦镜楼”三字,讲解员谈到李世民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戏曲的演绎,恰如一面镜子,照映着古今得失。
中间有“和声鸣盛”四个大字,两侧各有四幅浮雕,均为一位老人和两个小孩,形态各异,远观像一副对联,至今无人能破解其中的意思。这样也好,古人的心思留给古人,倒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戏楼的楼柱夹角本来有六副龙凤木雕,可惜在十年浩劫中遭到毁坏,如今只剩下残缺的两副木雕,见证着历史的变幻。
戏台正上方有一镂空八卦井,据说有传音的功能,当地人在丹凤最高处冠山都能听见唱戏的声音。
戏楼两边有碑林博物院罗坤学题的一副对联,其中下联是:看商山白雪嶝嵎嵬峩四皓桨杅葡萄香紫千墅万塅秦楚辗去园林作卷卷示人志。[3]
讲解员提到四皓是秦末汉初的四位老人,因不满秦朝的暴政,到商山隐居。
看讲解员一直没有提到商山四皓的主要事迹,我就补充了一下:商山四皓是秦末四位有名望的隐士,刘邦建立汉朝后,想换掉吕后的儿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
吕后通过张良的计策,找到商山四皓做太子刘盈的师傅。后来刘邦和刘盈一起吃饭,看到四位老人立在刘盈后面,就知道太子羽翼丰满,无法换掉太子了。[4]
讲解员直夸我历史学的好!
戏楼对面就是明王殿,供奉的是跟随大禹治水的伯益,讲解员称呼为“大费”,他的主要事迹除了治水,就是将天下共主的位置让给了大禹的儿子夏启,由此开启了家天下的历史。
明王殿上锁无法进入,门口两边站立两方石像,左边是刑天,手持战斧,以肚脐为口,以乳为双眼,可惜头颅健在,要是没有头颅会更符合神话传说。
右边是蚩尤,手持三叉戟,双目怒睁。蚩尤和黄帝战于涿鹿,也算是一方英雄,怎么会给大禹时代的伯益站岗呢?
看完这两处景点,因为其他地方都上锁了,我们感谢完讲解员后就匆匆离去。
后来在棣花古镇,我将此处的景点照片发到一个朋友群,有朋友说离明王宫不远处有一座天主教堂,隶属于西安五星街南堂,好像是西安南堂最远的教区。丹凤产葡萄酒,是得益于当年传教士们要喝,所以才购入酿酒设备,也传入了酿酒工艺。
可惜当时我们已在棣花古镇,无法折返回去。不过留些遗憾也好,看以后是否有机会再来参观一下。
三
棣花古镇出名应该得益于一个人和一条街。
一个人就是贾平凹,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棣花古镇就是他的家乡。人家出名了,把家乡也带火了。
我只看过贾平凹的代表作《废都》,其中有些故事桥段和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类似,两部作品都大肆描写性事,还有那世情人生,记录着各自的时代印记。
当地建造了贾平凹故居,门口有一块陨石,贾平凹把它写进了文章《美与丑》中。他家院落呈四方形,进门处有影壁,拐过去正面有房,左右两侧也并列有房,陈列着贾平凹的生活痕迹。
这里游人如织,赞叹声和羡慕声此起彼伏,此情此景却让我想到了刘勇兄的文章《劝君莫吹贾平凹》——“对于在互相吹捧的评论风气里,我们期待真诚文学批评的回归,呼唤文学批评真正荆棘的刺痛。”人不应该拜偶像,个人对当偶像也应该有警醒!
我和媳妇很喜欢墙上张贴的贾平凹《五十大话》文章精彩选段:人的一生到底能做些什么事情呢?当五十岁的时候,你会明白人的一生其实干不了几样事情,而且所干的事情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平常一片心,不因人热,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从文章看,步入老年的贾平凹并未完全迷失在人们的赞誉中,还是有些自觉自省之心的。
一条街就是宋金街。简介牌写道:据《宋史·高宗本纪》载,秦桧“割商界给金”。相传,金国侵略南宋到龙驹寨后,遇到这里的南宋将士奋力抵抗,久战不分胜负,当朝宰相秦桧力主求和,便割商给金;金国为了立标志界,按照喇嘛寺的造型,融合汉人建筑艺术,遂于棣花东街筑“二郎庙”,成为宋金的“三八线”;街道东面一律是宋人、宋物、宋代建筑,街西门市却是金人、金物、金建筑,街中有一道清晰的宋金国界线,一条街拥有两个朝代,两朝相隔仅一步之遥。
秦桧“割商界给金”这个说法还是古代那种“圣明天子,忠臣奸臣”的叙事逻辑,皇帝永远没错,错的永远是奸臣。
按照《宋史·高宗本纪》的原文记载:“八月辛酉朔,兀术使来求商州及和尚、方山二原……是月,郑刚中分画陕西地界,割商、秦之半畀金国,存上津、丰阳、天水三县及陇西成纪余地,弃和尚、方山二原,以大散关为界。”
宋金和谈本是国家行为,绝不是秦桧一人所能决定的,秦桧也是悲催,替宋高宗背了多少黑锅!
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以赵构为首的南宋朝廷割地求和,实属国家罪人;但是若将时间纬度拉长,按照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中的观点,金朝侵略宋朝,是历史精神的展开,给中国带来了激情,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更重要的是,如果从当时商州本地人的视角来看,宋金和谈是当地百姓的福音,战争终于结束了,人们不会死于战场了!
宋金街有一口古井,据商州志记载,绍兴十一年间宋金征战,两军对垒于今天商州境内的棣花附近,由于两朝征战已十余年之久,将士们十分厌战思乡。边城百姓不忍战斗杀戮,又怜两军儿女饥苦,就联合掘井一口,供两军共同食饮,两军将士饮食甘泉后,忆乡思母,涕流满襟,遂生和平之意,而恰好此时传来南宋与金朝签订《绍兴和议》的消息,两军将士欢呼雀跃,为感恩边城百姓善举,特将此井命名为宋金古井,寓意同饮一口井水,共建和平之盛世,从此以后不再征战!
对于商州百姓来说,不论是宋金街以东的宋人,还是以西的金人,从前都是邻居,大家都是人,都要喝水,都要生活,是宋人或是金人不重要,活着最重要!
《史记·周本纪》记载了古公亶父的一个故事:戎狄部落攻打周部落,想要掠夺财物,古公亶父就把财物给他们。不久戎狄部族又来攻打,想得到土地和人民。人民都非常愤怒,想要出去迎战。古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求利益。现在戎狄前来侵犯,目的是想要土地和人民。人民跟着我或跟着他们,有什么区别呢?人民因为我的缘故去打仗,依靠着牺牲人民的父子兄弟来做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做。”[5]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千载读来,这句话依旧振聋发聩,什么叫“民本思想”,让人民活着活好就是!
然而,一场战争开启后,得道多助的一方要收复所有的失地,失道寡助的一方要维护现有利益,死掉的孩子也不能白死[6],于是战争就这样永无止境。
可是战争总要停止,人们总要生活,如何停止战争就需要统治者的智慧,或许他们可以到宋金街逛逛,从中吸取一些政治智慧。
五一期间这里上映了一部大型古装实景剧《棣花印象·宋金往事》,不知其中是否有和平的密码?可惜当天演出已经结束,我们没有办法观看,也算是又留了一个遗憾了。
四
青山环绕下的丹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物价水平还相当亲民,我们刚到丹凤时去一家餐馆就餐,一碗面6元,一个扣肉夹馍才6元,吃起来相当不错。
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或许每个人都幸福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春到了看花开,秋来了扫落叶[7]。
真想以后再去一趟丹凤弥补遗憾,也真想过这样不紧不慢的日子。
PS:
[1]4月30日逛丹凤,至5月2日写完这篇文章。
[2]李贺《京城》:驱马出门意,牢落长安心。两事向谁道?自作秋风吟。
[3]对联的上联我没拍下来,欢迎大家补充。
[4]商山四皓的故事我讲的也不全,具体详见《史记·留侯世家》。
[5]具体故事详见《史记·周本纪》。
[6]我们的孩子不能白死,所以继续把孩子们送进战争——出自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第八章。
[7]此处引用了贾平凹的《五十大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