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辗转腾挪,曹操终于在中原站稳了脚跟,“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其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志得意满建安十七年,董昭等劝其晋升爵位为国公,并备九锡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为此,曹操私下去咨询荀彧,那料这个荀彧不曾观颜察色,私下揣度一番,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直言不讳地发表了意见他认为曹操当初起兵就是为了匡扶汉室,平定天下,应不忘初心,须怀抱忠诚的态度,采取退让的行为,直接予以否定然而,“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不久恰逢欲征讨孙权,曹操即上表请让荀彧去谯县慰劳军队,而后又借机将他留在了那里,就此使他离开了权力中枢最后他因长期忧郁而客死在寿春,时年五十五岁翌年,曹操即封为魏公,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国志荀彧之死?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国志荀彧之死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辗转腾挪,曹操终于在中原站稳了脚跟,“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其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志得意满。建安十七年,董昭等劝其晋升爵位为国公,并备九锡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为此,曹操私下去咨询荀彧,那料这个荀彧不曾观颜察色,私下揣度一番,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直言不讳地发表了意见。他认为曹操当初起兵就是为了匡扶汉室,平定天下,应不忘初心,须怀抱忠诚的态度,采取退让的行为,直接予以否定。然而,“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不久恰逢欲征讨孙权,曹操即上表请让荀彧去谯县慰劳军队,而后又借机将他留在了那里,就此使他离开了权力中枢。最后他因长期忧郁而客死在寿春,时年五十五岁。翌年,曹操即封为魏公。
荀彧生于仕宦之家,年少时,南阳人何颙便称其有王佐之才,十分看重他。 曹操的众多谋士之中,荀彧堪称出类拔萃,其在魏之地位可如诸葛孔明之在蜀的地位。荀彧在阿瞒拉杆子之初即追随于他,无论在军事、行政还是外交诸方面,为其运筹谋划、荐才献计多有建树。他劝说曹操剿黄巾、坚持北伐、实行屯田,支持曹操迎天子,都许昌。具体如在兴平元年,曹操东征陶谦时,后方张邈、陈宫勾结吕布叛乱,在此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荀彧等人沉着应对,保住了兖州这后方根据地;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因兵疲粮乏,久战不果,精神几近崩溃,他致书荀彧打算退军。荀彧回信为其分析双方战场形势,总结了曹操的四大优点与袁绍的四大缺点,力劝他继续坚持,以俟时机。荀彧有智谋,多见识,精于施政。他为官清廉,人品忠正,可以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
初平二年,荀彧离开袁绍去就曹操,曹操非常高兴,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也”,当即任命他为司马。自此荀彧一直跟从曹操。建安元年,曹操迎接天子到许昌后,上表晋升荀彧为汉侍中代理尚书令,堪称是和鼎辅弼之臣。曹操在外征讨,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商量,可想长时间以来其间是上下和顺,相互信任的。荀彧对曹可称是鞠躬尽瘁,尽心竭力的。曹操对他也是十分赏识,倚重的。曹操曾在上表时称:“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彧之功也。”荀彧足智多谋,识见深远,可惜是他只识谋国,不知谋身,未能做到功成身退,圆满收官。那样,三国时第一名相当属他了。
另在《三国志》引《魏氏春秋》中讲:“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酒而卒。”此说不论事实与否,总之,荀彧被边缘化后郁闷而死,是不争的事实。又《献帝春秋》中讲,因荀彧对伏皇后之事知而不报,太祖也怀恨在心。而裴松之却认为此言系玷污贤哲之人,对于伏皇后事件即使庸常之人也不至于此,认为完全是出自粗鄙乡俚之流的传言。
对荀彧之死,后人多有责望曹操,然而,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却认为“《彧传》之说既全属讹传,即《昭传》之辞,亦附会不实。”吕先生十分推崇曹操,认为曹操是以匡扶汉室,平定天下为己任,是绝代的英雄。并讲自古英雄,坚贞坦白,无如魏武者。他曾写有多篇评论曹操的文章,有一篇题目即为《替魏武帝辩诬》。
世上万事万物的发展演变,总是在内外两方面因素推动和作用的结果,荀彧之死说到底曹操终归是难脱干系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果真如吕先生所认为的那么“高大全”吗?
封建时代的道德观,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仁爱忠直、德行操守,推崇牺牲自我而利天下。在此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时人尤其是“士人”大多呈现出一种“三公不易其介”的“一根筋”精神,使之行事便“一条道走到黑”难以回头。许多文人臣子坚持义质礼行,以一贯之。多有着许衡那般“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固拗的思想观念。荀彧同样是公忠体国的观念深入内心,他恪守做人的准则,自认为是汉家的尚书令,须维护汉室的利益,延续汉祚。他不希望曹操成为取代汉室,改朝换代的篡逆之贼。荀彧文略超群,世事洞明,可人情难称练达,终了得罪了曹操,导致了其悲剧性的结局。
被陈寿评为“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的荀彧;被司马懿等人称为前后百年第一人的荀彧;曹操上表称其“谋殊功异”,有“巍巍之勋”,言犹在耳,他的人生却就此匆匆谢幕。可惜!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