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1)

用20年,他走访了贵州80%的苗寨,用10年,他复兴了苗绣和苗族银饰工艺。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2)

在过去的20年里,

设计师刘一意一直行走在深山里。

他拜访了贵州80%的苗寨,

跟近百位手工匠人打过交道,

渐渐他发现:

苗族传统手工艺正濒临失传。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

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他意识到如果不扭转这种情况,

随着老一辈匠人的离世,

很多特有的苗族传统手工艺将会消失。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3)

为了挽救正在消失的苗族传统手工,

2006年,

他毅然关闭了效益不错的平面设计公司,

创办了太阳鼓原创手工银饰品牌,

转行做起了本土手工原创。

他说:“我个人的力量很有限,

但我愿意为之做点努力。

我想如果苗寨里的年轻一代,

能看到这种文化的价值,

他们就会自豪地追随这种文化,

让这种文化得以发展、传承,

而不是成为博物馆里的‘死文化’。”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4)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5)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6)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7)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8)

苗族没有文字,

苗绣便是苗族文化的史诗,

苗家人用纹样记录历史,

把故事穿在身上。

苗家人深爱银饰,

银饰上绘着祖先长途迁徙的故事。

苗寨的女孩从七八岁就开始学习苗绣,

为自己绣嫁妆,一绣就是十多年。

父亲也从女儿出生起,

就开始自己一点点打制银饰,

给女儿准备嫁妆。

可以说,

苗绣和银饰就是苗族文化的“根”,

在一针一线,一锤一敲之中,

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9)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10)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11)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12)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13)

刘一意深知苗绣和银饰,

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于是决定从这两种手艺入手,

开启自己复兴苗族传统手工艺的第一步。

制作苗族传统服装,

常用到苗绣和银饰两种手工艺,

以苗绣为主,银饰为辅,

刘一意决定要反其道而行之。

他将苗绣作为一种装饰图案,

融入到素银首饰中,

以银饰为主,苗绣为辅,

制作出一种具有民族风情的现代银饰品。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14)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15)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16)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17)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18)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19)

荷叶系列首饰

每款饰品上的荷叶都具有不同的姿态:有舒展开的,有折叠的,有单片的,也有多片并列的。特别是荷叶吊坠,在舒展的“荷叶”上面焊接着不同大小的银滴,犹如雨后初霁荷叶上晶莹剔透的小水珠。

太阳鼓的设计,

时而定格大自然的美好瞬间,

绽放的花朵、带露的荷叶、灵动的游鱼……

时而讲述苗族历史传说,

“石生花”、“凤囚凰”……

不同的产品上还镶嵌着马尾绣、绉绣、

绞绣、平绣等苗绣图案,

让饰品增添了不少民族风情。

刘一意在保留了传统手工艺设计思路的基础上,

加入了新的想法。

从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提取元素,

将这些元素应用到时尚设计之中,

因此太阳鼓的银饰品,

常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20)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21)

凤求凰系列

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之间的爱情故事,凤求凰,你为凤,我为凰,凤凰于飞,鸾凤和鸣。

希望给消费者带去更多惊喜,

刘一意没少在产品设计上花时间。

设计前,

他会带着所有的设计师,

去贵州的大山里采风;

让设计师与匠人师傅面对面交流。

设计时,更是颇费周折。

35张设计草图,

26次设计师与手工师傅商讨,

15种配色比较,

9个刺绣小样的尝试。

一件作品出炉需要几个月乃至几年的打磨。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22)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23)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24)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25)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26)

如此缓慢的生产方式,

常常令太阳鼓品牌丧失占领市场的先机,

刘一意却觉得非常值得。

“潦草设计出的产品,

既对不起银匠师傅的精心打造,

也没办法得到消费者认可,

占得了先机,也守不住市场。

我想做的是,让传统手工持续发展,

而不是为了获利,做一锤子买卖。”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27)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28)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29)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30)

在机器横行的时代,

为了能够制作出最独特的银饰,

刘一意特意从全国闻名的“银匠村”

雷山县控拜苗寨聘请20多位银匠。

这些老师傅有30年以上打银的经验,

在他们略显粗糙的双手下,

粗壮的银条,被拉成细若发丝的银丝,

或是被打成薄如蝉翼的银片,

再结合成精美的纹饰。

尽管老师傅经验丰富,

但一件饰品的诞生还需要27道手工工序,

3168次的敲打、焊接,才能最终成型。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31)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32)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33)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34)

为了让太阳鼓的银饰品

能从一众银饰品中脱颖而出,

刘一意借助老师傅们的手艺的同时,

也没忘记搞技术研发,

2010年,经过上百次的尝试,

他开创了独属于太阳鼓的“乱丝工艺”。

乱丝工艺克服了传统银制编丝工艺,

繁杂、单薄易断裂、造型偏单一的缺陷,

不仅具有传统编丝工艺的精致,

还能让整个饰品如浮雕般具有立体感,

可塑性更强。

2012年,

这项工艺被授予了国家技术发明专利。

十余年的发展,

太阳鼓品牌一点点壮大起来,

不仅在贵州设立了生产基地,

还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

并组织了一个拥有几十名设计师的设计团队。

刘一意的努力,

也促使很多传统手工之乡的年轻人,

渐渐回归故乡,接过老一辈人衣钵,

成为新一代的手艺人。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35)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36)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37)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38)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39)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40)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41)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42)

用10年时光,

刘一意完成了自己的最初的设想,

守护住了苗绣和银饰等传统手艺工。

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

“苗族传统手工艺还有很多,

但我能做的仅是很少的一部分,

所以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

能让更多人加入到守护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他希望未来他能带领贵州手工艺品,

走进国际市场,走向更高端的领域。

对他来说,

弘扬传统手工艺,做中国自己的原创手工,

是值得用一辈子时间去完成的。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43)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44)

刘一意

太阳鼓品牌创始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45)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46)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联系个别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47)

苗族银饰手工制作过程(匠人)(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