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华中师范大学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我们终此一生,不过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顺其自然一步登天(顺其自然为所当为)(1)

Photo by Paul Carmona on Unsplash

作家刘同曾写过这样一本书《谁的青春不迷茫》,用自身经历现身“如何度过迷茫”的说法,让解读迷茫有机会成为了年轻人最畅销的心灵补给。大学期间的我们,有多少丧失目的性的年轻灵魂在浑浑噩噩的四年之后,找不到毕业前方的归宿。就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哈佛大学毕业演讲中曾这样说:“在人生的前25年中,我们被教导要倾听他人的声音。”似乎人生那个所有都要经历的“青春”阶段,对自我身份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突然性地成为横在我们面前的一堵墙,因为此时一直带领我们走人生的人暂时离开,我们不得不临时准备好独自面对看似没有路的前方。于我而言,亦是如此。

初遇迷茫:顺其自然

2014年7月的某个晚上,我习惯性打开电脑,期望已经可以查到自己的录取结果。早有预料,我尴尬的分数根本没有机会被理想的心理学专业录取,被调剂的命运似乎是既定的,可是到底会去哪个专业?毫无头绪,但我天性对未知从来只有好奇,没有恐惧。

“计算机类”,我所生活的环境里见识过的“大学生”寥寥无几,所能接触到的全部关于大学专业的信息也就是《志愿填报指南》上的一条条代码而已。而计算机专业,可能是“更好就业罢”,而这个挂着工科头衔的专业,让我陌生,我并不知道能不能喜欢上它,可我固执地相信,我更想学心理学。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后的那一个月,所有人见到我的第一反应,是祝贺我被一所还不错的大学的“好就业”的专业录取,未来必定“前程似锦”。我微笑着应付地收下这些祝福的溢美之词,思绪却早已飘离:我真的可以做好这件事儿吗?一个对于赚钱工作毫无概念的我来说,什么又是我的“前程似锦”呢?

南下千里,真正站在大学校门口的那一刻,一种隆重的仪式感萦绕着我,让我足以相信自己能够在未来的日子于此地开启全新的精彩人生。此时的我,空前的自我效能感膨胀也许纯粹来自情感的激励,情绪总是周期变化,在近乎残酷的一个月军训之后,热情褪去,我彻底懈怠了自己。“不想早起可以倒头继续睡,不重要的课可以逃,不想到场的会可以假装没看到消息……”初到这里的我感觉更像到了充满诱惑的美丽新世界:学习不再被紧盯慢催,因此作业可以无限拖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和作业讲评,一个人可以在各个部门身兼数职,各种走马观花式的活动差不多挤占了所有课余时间,而睡眠时间已然更加有限,我们曾经可以为了高考暂时牺牲睡眠,而如今为了一个活动策划无意识中已熬到深夜,也不过只换来上司的一句“辛苦啦”,除此之外的重复很难觅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因为不再有密集的考试,你甚至很难从爆炸式增长的书本知识当中获得哪怕是一点的来自比较的优越感,也许是自己习惯了从比较和成绩当中找到自己在人际交往当中的吸引力,不善言辞的我总喜欢在不被人关注的时候默默站在人群,而大学之大让缺乏闪光点的我只能一直等候在最不显眼的位置。看到身边的人要么进出于社团交际,或是于三两追求者中摇摆不定,每天穿着光鲜,我会有些失落,但那绝非因为羡慕,对于人生,我想它有自己独特的色彩。

顺其自然一步登天(顺其自然为所当为)(2)

Photo by Dmitry Pavlov on Unsplash

埃里克森将人生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而从12岁开始的青少年到20岁成年期间,一个个体精力最旺盛、最青春美好的年华不应该为任何其他事所累,而是应该专注地寻找自己。自我同一性,我是谁,

第一次有意识地感到迷茫,正是在这些日子,比起别人经营顺畅的一切,此时的我更像是居无定所的蜗牛,不知道在哪,更不知道自己可以在哪。

顺其自然一步登天(顺其自然为所当为)(3)

Photo by Jez Timms on Unsplash

《周易》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也许当下我没有能够找到可以让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但若肯加强自身的修养,丰富自己,他日也未可知。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划分为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如若此时不是决定的最佳时机,那么何妨可取的选择范围内继续深入地观望探索,而庆幸此时我的第一种选择,是将更长远收益的行动填充起自己的生活。

从课间抱着书本跟老师讨论解题思路,到每天伴着图书馆的闭馆音乐走在昏暗灯光的林荫道上,我似乎在这个不该那么保守的大学里偏居一隅找回曾经高中时的学习状态。南下求学,那时我最深切的感受是,武汉的冬天冷得孤独,冷得入睡前总要先蜷缩一团,第一次住集体寝室的我,也养成了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习惯,书里的世界总是温暖的,可以让我暂时忘记寒冷,沉沉睡去。不知道自己可以做成什么样子的时候,就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也许就是最好的方式。《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似乎可以通达到那时宋濂先生的求学之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也许并非千里马的我们从不能强求人生会遇到伯乐,但是遇上比自己走得更远的人可以给予建议和鼓励,实乃迷茫时的幸事。

如若不是在计算机学院时的一位学长鼓励,我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站在学生代表大会的现场参加部长竞选,认认真真、自信从容地讲完我对自己一年以来工作的总结以及竞选优势;假使没有人生中第一位辅导员曾在回答我对课业的疑问时,不经意间的一句“你成绩还可以,继续加油”的鼓励,我不会把努力学习从一种单纯的行动上升到一种 “必须做好”的信念,自律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它虽直接体现为行动力上持久稳定的实践,但在内心中的认同记得大一下时我认识了一位老师,某个午餐会上,听她讲起自己从中学老师到定向委培再转而读研读博留校工作的经历,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人生可以不只是线性的从一而终,也许命运给了你一个不太满意的起点,你仍可以发掘理想并努力让它画出你想要的样子。

顺其自然一步登天(顺其自然为所当为)(4)

Photo by Andreas Wagner on Unsplash

积极的社会支持往往能够为前行路上的我们助一臂之力,Zajonc最早提出社会助长效应,认为他人在场能够增强一个人的行为驱力或动机。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固然是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但在我们心底,总还是渴望着来自他人的认可和陪伴。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大学早期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社会支持更会为其专业兴趣的持续投入起到良好的预测效用。再艰难路上挺过来的成功者,总会把对身边人的感谢挂在嘴边,实不足为奇了。

纾解迷茫:倾听内心的声音

一年之后,从“三好学生”到“博雅计划”,再到之前完全不敢去想的“国家奖学金”,第一年的路走得不那么中规中矩,却依然足够说服我原来可能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自我效能感提升有四种途径:他人成功经验,说服,自我以往成功经验,而对我而言,当以往的成功经验带给我的是“我真的可以”,那么自信心将会极大程度上地提升,以至于自我会有些盲目地认可在未知领域中可能发挥的实力。可一种现实情况则是,而人生的路从没有的一成不变的处理模式,它总会不适时地带给你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考验。

我必须承认,第一年专业课上的疏忽是导致我第二年开始在深入学习上的吃力的主要原因。从学生工作到辅修到专业课,我处在外人看来最春风得意的时刻,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前方即将迎接我的是无可避免的下坡路,阿特金森将个体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高质量完成某件事的心理趋势称为成就动机,可以简单地分为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对失败的回避,这两者依据高低可组合为四种,所谓高驱高避者,即是当时的我,一方面享受着学业在拔尖的少数人群体当中的优越感渴望一直保持,另一方面,在对编程实践上遇到的各种bug可能丧失我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良好感觉又总是让我在自己最应该投入时间的课程上畏葸不前,处在一种因噎废食的巨大矛盾之中,因此刚开学的那几个月,我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高度的焦虑状态。

不肯在编程上下功夫,并在专业课上的优势渐颓,那种可以搞定一切的理想自我的膨胀感似乎被现实戳穿了漏洞,在其他人或应付或轻而易举搞定的编程作业,我总是要多花几倍的时间,却还不一定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好几次的编程课,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机房的,一种习得性的无助感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爆发,起起伏伏的抽泣声从没有灯的十一层楼梯间弥散在九号楼的不同角落。

有些你必须要自己做的事情上,没有人能够帮你,而结果如何,全由你自己的态度决定。虽在心理学研究当中,态度与行为的因果总不够明朗,但这无论如何无法抛开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譬如态度是一种认知性的,当你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的时候,你可能更加难以说服自下功夫,可对我而言,态度也同时包含了情感性,我是否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的行为。因此对专业中个体未来方向的迷茫并不是一种被动地接触,而是一种希望进一步确认人生的主动选择。并且迷茫也并不总是不曾经历过的人的专利,已经走到巅峰的川端康成因为在赞誉中失掉了自己的初心而不得不以自杀草草完成人生的谢幕,任何人在迷茫中都有可能反复,而此时的我,算是走到了比之前更加难以确定的人生时刻。

人生短暂,多少人遗憾没能为了自己的理想再挣扎着对抗一下生活。而我,早已明确自己不想在朝九晚五每天面对电脑代码的工作中度过余生,那为什么不去试试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正是这个契机,让我重新找回面对自己的信心,也许可以努力成为他人眼中那个优秀的“个体”,但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更像尝试活成一个真实的“自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言,为了拥有健康的人生,我们要学会相信自己,保持对一切经验开放的态度,让我们可以更加相信自己拥有更多种可能,我们能自己做决定,而不需要压抑自己去符合任何人的要求,轻松地活在当下,不担心任何错误会让自己误入歧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人本主义一向认为人是可以自我实现的动物,比起被动地指导,我们更期望从自我探寻当中获得成长的力量,比起他人隔靴搔痒的劝阻,我更倾向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是我那时最确定的选择依据。

顺其自然一步登天(顺其自然为所当为)(5)

Photo by Stephen Leonardi on Unsplash

重遇迷茫:为所当为

就是这种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决心,让我毅然选择了大二年际重新转入心理学院学习,别人会遗憾我负了好韶华,会唏嘘我不走寻常路,但除了疲于解释,我没有任何的负面情绪。因为正像罗杰斯所言,“当我们掌握着自己的生命,我们想什么,做什么完全取决于自己,从确认到实现,心中才真无余恨(residual resentment)”。

而有时候对理想的无比确认也会过犹不及,我们心里想着,嘴上谈着,却无意识间让理想变得廉价。刚转过来的一段时间,陌生的环境常常让我无所适从,似是而非的专业课总提不起我认真学习的斗志,我想自己更好,却不知如何让自己更好。优越的起点可以让你得到更多的期望和关注,但也同时让你在新的领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时的我,更像是担心自己黔驴技穷不知所措的惊慌。哲学角度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当你迈入新的阶段,却发现不一样的环境也可能让你曾经遭遇的情感态度发生惯性地迁移。

焦虑会因为我们确认并想要移除意识中它的存在而更加难以消除,心理咨询中的森田疗法正是直接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这里且借用其治疗要点,即便非神经质症者亦有普适价值。“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借用佛教禅宗中的“顿悟”状态,认识到与外界的既定环境的不可逆转性,同时将与人相关的事物划分为可控及不可控两类,对于可控的,例如我们人格中诸如认真、勤奋这些良好的品质要尽可能在所处环境之中扬厉,同时摒弃所有对我们所不可控的未知保持应有的宽容和相处态度。,在一切充满疑惑和不确定之时,最好的答案就是行动。因而我似乎又可以让自己回到最初的起点。又是一载,再度荣获“国家奖学金”时,我已褪去曾经的喜不自胜和对名不副实的担忧,反而多了份对自己真诚的认可和肯定。但我也知道,因为对不足的低容忍态度使我对完美的追求仍在路上。

这些年,从逃避责任畏惧挑战,到人生的每一种经历我都倍加珍惜。我欣喜于自己的变化,也欣慰于自己的成长,这是我来到大学这些年所收获的宝贵财富。罗杰斯曾言,人生不是一趟注定终点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发现。这也是我的真实写照吧。

顺其自然一步登天(顺其自然为所当为)(6)

Photo by POOYAN ESHTIAGHI on Unsplash

迷茫不是一件我们羞于提起的年少蠢事,也并非成功者口中的云淡风轻,我们迷茫证明我们已然在为自己的人生探索跃跃欲试。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成长为人群中那最耀眼的他人,可我们总有权利和义务做好自己。要知道,失败从不会打垮年轻,跌倒之后仍可再度爬起,人生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个沙漠徒步30公里后昏迷ICU22天的年轻人曾这样说:“我们把很多习以为常的拥有当做理所当然,当我承受着肺的疼痛和腿的慌乱,重新拿回奔跑的权利,我才真真切切地知道,要付出多大努力,才能收获理所当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