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1)

复制粘贴链接,观看全文:

https://mp.weixin.qq.com/s/zwFq_Ne74zXS9y2FHcOAZg

古代高考时,是怎样识别考生身份的?竟然有一个高赞的“奇葩”答案:听考生的口音。

当年“十全老人”乾隆就碰到过这样的「高考诈骗」,有一天上朝,乾隆帝问了一位新晋官员的出身,这位官员回答:“我是北京人。”

彼时,乾隆已经67岁了,但一点也不糊涂的他一听就知道对方是个南方人,瞬间勃然大怒,朝着朝廷的审考官一顿乱喷:“我就凭两句话听出他是绍兴口音,你们那些‘审音御史’是吃干饭的吗?”

为什么古代高考时,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和口音来辨认考生?为什么学理科的就是干不过学文科的?(理科生哭晕在厕所系列)都说古代科举有“豪华包间”,却竟然还会发生考生抢不到好座位被“熏死”的事情...看完这篇《古代高考避坑作死指南》后你会发现,古代考生想上一个985、211重点大学,远远比我们想象中要艰难。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2)

为什么古代高考要考一个7天小长假?

古代高考有多难?原来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题”

你见过古代文人的笔墨纸砚吗?

四维时代联合广东省博物馆

将用3D相机四维看看Pro

高清画质和4倍放大细节的惊艳效果

带你走进明代广东“考生”的真实生活

(复制粘贴下方链接,进入广东省博物馆3D大展)

https://admin.4dmuseum.cn/showPC.html?m=123&bigScene=&novr=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3)

01

古代高考要不要带准考证?

“如何一分钟识别考生的身份”

在古代,监考老师会如何辨别考生?答案是“在准考证上描述考生的外貌”。开考前,考生们每个人需要拿着一张“浮票”(相当于今天的“准考证”),上面会详细记录着考生的脸型、身高,甚至还要记录有无胡须、长痣的情况等。

因此在古代,想要考上985和211,就必须遵循《古代高考避坑指南第一招》:千万别剃胡子&别熬夜。听起来是不是很奇葩?因为监考老师分分钟会因为看到你和准考证上长得不一样,而将你踢出考场(这就意味着,如果考生因为考前焦虑不小心吃成了胖子,他就进不了考场;如果考生备考前几天熬夜备考胡子长得太快,还是进不了考场)。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4)

▲古代不同胡须的位置图:髯,髭,胡,须

除了相貌辨认外,监考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鉴别考生的口音,也就是文章开头让乾隆帝大为火光的“审音制度”,来确定考生是否冒充籍贯。万万没想到,“操一口顺利的家乡话”竟然成为古代高考进入考场的必备条件。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5)

▲古代的准考证长什么样?(又称为“浮票”)

为什么偏偏要用最不靠谱的胡子和口音来辨认考生?这是由于古人对胡须十分推崇,一生当中不会轻易剃胡子,因此,它成为古代男性容貌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还会不厌其烦地为帮胡须做分类,可以说男人留胡须的历史,比女人打理头发的历史还要骚。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6)

▲男人留胡须的各种样式(图via网络)

“高考八卦时时有,今年新闻特别多”。因为上面这些奇奇怪怪的考场规矩,经常会在考场内传出不少闹剧:比如有考生在高考前不小心剃了胡子,最后丧失了高考资格;考生的家乡口音不纯正,被“误判”为冒考。(要知道在明清时期,朝廷对作弊的处罚非常重,冒名顶替还有可能面临被处决斩首的风险)。

在没有人脸识别的年代,监考老师们还研究出一个不讲道理的方法:进考场前,要请考生的乡亲邻里以及考场上的5名考生来证明你的身份:一般情况下,一场科举需要相互认识的5个考生彼此互相担保。如果当中有一个人代考,那么其他的人都是要受到惩罚。

02

古代高考考场长什么样?

“考试时长竟然等于一个国庆7天小长假”

古代高考考场长啥样?据闻与现在的高考座位不一样的是,古代每个考生可以坐拥独立的小房间,等于现在的KTV“豪华小包厢”。

不过,这个小包厢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根据北宋标准号舍面积计算,每个包厢只有1.3平方米。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7)

▲古代高考考场长什么样?

更悲催的是,古代高考的考生要考上个9天7夜,这就意味着得在这设备简陋的单间里呆上足足一个国庆7天小长假,考生的吃喝拉撒全在一个小小的包厢里进行。

为了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期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除外,监考老师就会在每排号舍的尽头安排一间粪号,以解决考生“内急”问题,不过由于“粪号”太臭,竟然有考生在考场晕倒。

万万没想到,第一批被淘汰的高考选手竟然是在考场内“熏死”的。因为考场环境过于简陋,考生晚上只能蜷缩在白天做卷子的案板上睡觉,加上每年秋天天气非常炎热,经常有考生因中暑生病、食物中毒导致意外死亡,甚至还有被藏在号舍屋檐等处的毒蛇给咬死的,可见古代高考还有可能是一道“送命题”。想要临场发挥好,还得遵守《古代高考避坑指南第二招》:考生必须身体素质好&选到好座位。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8)

▲每一条小巷的末尾,会安排一间粪号

到了明清,一个考场可多达2万多人。在没有电脑选座的古代,为了便于管理,监考老师们想出了一种十分international的方法:采用《千字文》中的每一个字来排座位,因此“天字一号房”成为了考生们梦寐以求的高考包厢。

到了清代末期,科举的监管能力松散,考生可以抢占舍号,很多考生半夜等龙门一开,就会快速往里面跑,将占位置用的空考篮放到自己心仪的座位上,此号舍就属于自己的了。

03

古代高考只考一篇800字作文吗?

“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全都有

《古代高考避坑指南第三招》:原来不好好写作文,真的没办法考上985、211。

你以为古代高考只考一篇800字作文?那就错了!和现代苦逼考生一样,“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命题作文”可是一样都没有落下。

从隋唐科举制度建立开始,“四书五经”就是必考科目。科举年年都要考,如何做到命题不重复?于是,考官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把完整的句子截头去尾又选取儒家经典中的句子,让应试者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等于现在的“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9)

▲清代科举题目——帖经

说到高考作文,当然要请出“反面教材”——“高考零分作文大师”金圣叹。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坛才子,就曾经三次名落孙山。

在一次科举作文题目“吾四十而不动心”中,金圣叹却在试卷上连续写了39个“动心”,当主考官问他为什么之时,他却回答:“孟子说四十不动心,那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啊!”考官听了哭笑不得,最后将他科举中除名。因此,金圣叹又被很多人调侃成高考零分作文的“鼻祖”。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10)

▲高考零分作文“鼻祖”金圣叹

看到这里,有人不得不抛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不考数学?为啥学理科的就是干不过学文科的?

如果你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重点中学”,你会发现“重文轻理”从古就有:孔子、庄子、墨子这批拥有最强实力的一批考生,无一不是文科班的“学霸”,再加上当时为官从政对算数要求并不高,因此在宫里能碰上一个数学好的,应该算是百官中的一股“清流”。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11)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科班“学霸”

不过不爱学数学的事情,不仅发生在中国。在前几年一部热播的韩剧中,“学渣”女主角穿越回到古代,因为轻松解决了一个“勾股定理”,震惊了皇帝。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12)

04

没在指定区域内答题?犯规!

“古代高考有哪些奇葩的作弊手段?”

“没用2B铅笔涂答题卡&没在密封线内作答?犯规!”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古代,没在指定区域内答题也算犯规。

著名作家文学家蒲松龄,就曾因为填错试卷导致落榜,据说当年蒲松龄48岁参加了乡试,身为学霸的他,一拿到题目,嘴角忍不住疯狂上扬——实在是太简单了,这题我会!刷刷刷一顿写了以后,很快就写完整整两页,还早早提交了卷子!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13)

但后来写完一看:完了,原来由于写得太快,第一页写完,不小心直接翻到第三页,漏了第二页没写,这就犯了考场上的“越幅”之禁,俗称没在指定区域内答题。

在高考作弊这事上,古今监考老师操碎了心。自从隋朝有了科举,五花八门的作弊手段也纷纷亮相,大体上可归为三大类:夹带、请托和替考。据闻在乾隆年间,还诞生了一种更高明的手段——米雕:考生在米粒上雕刻文字带进考场。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14)

▲古代高考作弊方式:袖珍小书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15)

▲古代高考作弊方式:衣服夹带

为了打击作弊,古代朝廷也见招拆招: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出现了“糊名”,也就是把名字给盖起来改卷。据《金史》记载,为了防止夹带,会在考前对考生搜身,甚至连考生自带的馒头都要切开检查。

到了明朝,如果抓到有考试作弊的行为,作弊考生会马上被分配到边疆,一呆就要带上九年,回来后也要被除去士子的身份,这辈子基本上阻断了出人头地的这个机会。在清代顺治帝期间,曾出现过科举考试以来最大的舞弊案,参与作弊的考生和考官被处死,家属也被流放到了边疆。

看了上面列举的那么多困难,看来古代考生想要考个好大学,远远比我们想象中要艰难。根据古籍记录,明朝进士录取率约5%,堪比现在考取清华北大。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16)

最后,四维看看Pro邀请你进入郭沫若大师

曾就读的四川石室中学

拥有着2160年历史的石室中学

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中学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荫远

著名导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

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沙国河

等7位国家级院士也曾就读于此

复制粘贴链接,四维看看Pro带你

开启校史馆3D实景漫游之旅

https://www.4dkankan.com/showProPC.html?m=EcDtSeV31&open=wx_friend&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古代高考是怎么上的(为什么古代高考偏偏用最不靠谱的胡子来辨认考生)(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