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国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的说法,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二十八星宿顺序和讲解?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十八星宿顺序和讲解(二十八宿是哪些星宿)

二十八星宿顺序和讲解

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国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的说法。

上古时代,中国夏商周时,纪年的方法,以农历计算、月亮围绕地球自转一周约为每月二十八日。白天观测天象,以太阳为对象。晚间以整个天宫苍穹为对象:这是因为月亮是以地球为中心,并没有对应价值。月球每天经过一区(称为“宿”或“舍”),二十八天环绕地球一周。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二十八个区域,被称为二十八宿,又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汉高诱的注中,还将二十八星宿与人体器官进行了对应,“二十八宿:东方青龙七宿是角(心脏)、鬲亢(肺)、解氐(胆)、迺房(胃)、簋心(大肠)、琮尾(小肠)、璜箕(膀胱);北方玄武七宿是斗(肝脏)、兕牛(三焦)、卣女 (脑)、笪虚(髓)、爵危(骨)、圭室(脉)、胡壁(女子胞);西方白虎七宿是奎(脾脏)、娄(气)、岙胃(血)、盈昴(津液)、毕(元气)、璋(宗气)、聿参(营气);南方朱雀七宿是井(肾脏)、贏鬼(卫气)、罍柳(脏腑之气)、敦星(经络之气)、壁张(官窍)、琥翼(奇经八脉)、明轸(十二经脉)”。

关于二十八宿的起源,各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详细。

也有理论说,二十八宿的体系就目前文献所知可以追溯到周朝初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备了。有关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初。

唐初的李淳风在《隋书·天文志》中说:“爰在庖牺,仰观俯察,谓以天之七曜、二十八星,周于穹圆之度,以丽十二位也……昔者荥河献箓,温洛呈图,六爻范,三光宛备,则星官之书,自黄帝始。”李淳风认为是伏羲创立了二十八宿,用以确定十二月,而黄帝则开始编制星官之书。

《后汉书·郡国志》注引皇甫谧《帝王世记》云:“及黄帝受命,始作舟车,以济不通。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也。故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百八十二星……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微星之数,凡万一千五百二十星,万物所受,咸系命焉。此黄帝创制之大略也。”这里是说黄帝创立十二次,并对各类星官做了记录。

以上两条文献记载,都说明二十八宿的创立与确定日月之有关,是为了确定季节和月份,也说明二十八宿创制于“观象授时”时期。史学界公认二十八宿最早是用于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一直以来也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话题。

但是,1860年,有人却提出了二十八宿其实是起源于印度的说法。之后还有人认为二十八宿应该是起源于巴比伦。针对这些起源于中国这一说法,尤其是曾侯乙墓的发现,更是证实了这个观点的可靠性。因为在此墓中出土了一批漆箱盖,而这些漆箱盖上则有十分明确的二十八星宿。这说明,到此时二十八星宿的知识已经相对比较普及。而二十八星宿的产生只能比曾侯乙墓产生的时间更早,这说明二十八星宿的出现至少是在战国之前。

而著有《东洋天文学史研究》一书的作者新城新藏也坚持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的提法。他在书中写道:“二十八宿是在中国周初时代或更早时代所设定,而在春秋中期以后从中国传出,经由中亚细亚传入印度,更传入波斯、阿拉伯等地方。”

当然,这些说法到现在还一直存有争议,至于二十八星宿具体源于何时何地,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