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筹办毕业典礼及处理学期末各种事务之外,园长刘健更看重将每位毕业生的“一夹一袋”完整地交到家长手中。一个40页的文件夹和一个装满材料的文件袋,记录了幼儿3年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精彩瞬间。对孩子而言,这是值得珍藏的记忆;对家长而言,这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对刘健而言,这不仅是推动孩子发展的关键,还是构建适宜课程体系、提高保育教育质量的“法宝”。

对成长档案制作的想法(什么样的成长档案)(1)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从一线教师到教学园长再到园长,刘健在学前教育战线已经耕耘了34年。热衷读书与思考的刘健,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个人成长,更在“精切解读,适宜教育”的办园特色践行中,陪伴并推动幼儿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幼儿园蓬勃发展离不开刘健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及创新发展思路的支持,而刘健本身对孩子持续涌动的爱意与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来源于初入职场时的一件“小事”。

20世纪90年代,刘健参与了一项关于“综合音乐教学初探”的课题研究。开发“听音乐绘画”活动——这是幼儿园的一次勇敢尝试,刘健对此充满了期待。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孩子们有的画鲜花、有的画小鸟……在众多描绘美好事物的作品之外,刘健发现了一幅特别的画,画面上只有一个黑色的十字架。在刘健的记忆中,画画的男孩性格开朗,与作品所反映出的性格特点差异很大,她觉得这幅画的背后一定有故事,所以在之后的一日生活中更加留意那个男孩。“我发现他在集体活动时容易走神儿,游戏过程中攻击行为比较频繁。”细心观察后,刘健与课题组成员联系了男孩家长,了解到男孩的父母正准备离婚,家庭氛围非常压抑。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刘健及课题组成员反复与男孩家长交流,表达了为孩子创设良好家庭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在家园共同努力下,男孩渐渐走出了阴霾。“这件事给我的触动特别大,一方面感受到了孩子心灵的脆弱与敏感,另一方面,领悟到了教育创新的魅力。一幅画就让我们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可见读懂幼儿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对刘健而言,人生中的第一次教育科学研究无疑是成功的,读懂孩子后的喜悦心情逐渐演变成一股力量,引领着她不断开拓创新、刻苦钻研。2003年,幼儿园作为教育部“十五”重点项目“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计划”全国十五所试点园之一,重点关注“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如何科学落地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何尊重个体差异并兼顾群体发展,然后因材施教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刘健和其他教师惊喜地发现,幼儿成长档案具备了动态关注孩子个体差异的功能,是非常有效的评价工具。“幼儿是富有个性色彩的主动学习者”,独特的儿童观逐渐在刘健心中形成,教师的教育行为、幼儿园的管理方式,也随着她对教育的重新思考而发生了变化,科学的教育观与课程观渐渐确立。

“成长档案是教师评价孩子成长、提出合理教育预期的手段,更是构建适宜性课程的依据。”刘健分享了乐乐的成长故事。乐乐进入幼儿园一段时间后,教师发现他从不在集体活动中主动回答问题。为鼓励乐乐,教师邀请他在集体活动中发言,可乐乐一上台便会显得手足无措,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甚至会哭鼻子。教师不再“强迫”乐乐,而是继续留心观察。在小组游戏中,教师发现乐乐和小伙伴们相处融洽,声音也很洪亮。教师豁然开朗:乐乐需要的是自由的发展环境,在轻松的氛围下他才能充分展示自己。于是教师迅速调整教育策略,一步一步引导、支持乐乐发展。翻开乐乐的成长档案,我们可以看到乐乐起初在集体活动时害羞的样子,几页过后,一张洋溢着自信的笑脸便映入了眼帘。鲜艳的国旗下,乐乐落落大方地演讲,澄澈的眼眸中透着坚定的目光。“成长档案记载了每个孩子与众不同的成长历程,印刻了他们的个性,不仅为教师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提供了客观的视角,还推动了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刘健笑意盈盈。

档案不是“筐”,不能啥都装

作为幼儿在园期间的“生活凭证”,成长档案受到诸多幼儿园的青睐。然而,由于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的状况,一些教师在实施成长档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进了各种误区。比如,有的幼儿园过于追求形式,收集了幼儿大量的作品和照片,将成长档案简单理解为“作品集”“影集”,这种略显“空洞”的成长档案并不能发挥“档案”的真正价值;还有的幼儿园专注“记录”二字,档案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详细记录了幼儿的每一次活动,这种操作费时费力,但并不能清晰反映关键性问题,无法为教师确定适宜性教育策略提供依据。

“实践初期,我们也走过弯路,当时档案中记录了很多结论性的评价语言,这种主观臆断无法全面准确地判断孩子的个性特征和水平。”刘健回忆起当时的记录,“小红很开心,而阳阳很难过。”刘健指出,开心和难过等情绪认定应通过记录孩子的语言、表情等完成,而不是教师本人的主观判断。“不客观的记录不是孩子生活的真实写照,内容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一件事情从“懵懂”做到“成熟”,会经历太多困难,成长档案的探索与实践也不例外。在刘健看来,坚持与勇敢面对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宝”。“在成长档案应用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处于行动研究的状态,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能力自然会提升。”目前,幼儿园的成长档案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文字记录”,包括教师与孩子面谈的记录、游戏观察记录、家长观察记录等。第二部分是影像资料,包括照片、音频、视频。以前幼儿园会给每个幼儿提供光盘,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如今二维码成了“主力军”。第三部分是孩子的作品图片,包括孩子的美工作品、搭建作品等,教师还会贴心地为作品附上孩子的口述记录。第四部分是调查评估表,包括健康调查表、幼儿主动学习行为评价表、游戏互动情况调查表、学期幼儿整体发展状况评价表等。

幼儿园科学记录成长档案,有力支持了孩子主动学习和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可面面俱到的记录,是否会加重教师的负担?面对疑问,刘健爽朗地笑了:“成长档案的记录并不要求事无巨细,而是需要教师有筛选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只记载孩子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内容。”比如,孩子的涂鸦分为4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未分化涂鸦、控制涂鸦、圆形涂鸦、命名涂鸦,孩子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涂鸦水平是重复的,所以无须将每一次作品都放到档案中。“如果孩子一直处在控制涂鸦阶段,有一天突然出现了圆形涂鸦,这便是值得记录的事件。”刘健表示,此时教师不只要分析孩子的绘画作品,还应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从而全方位了解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情绪情感等。

筛选有价值的内容是开展适宜性教育的前提,除此之外,连续性观察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孩子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和不平衡性,这些特点要求教师不能仅通过一次观察就给孩子下定论,而应在连续观察中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豆豆就是连续性观察的受益者。一次,幼儿园开展“好朋友”主题绘画活动,其他孩子或画了1个,或画了几个可爱的小伙伴,只有豆豆画了他自己,线条简单并填充了黑色。“他没有朋友吗?使用黑色是不是代表心情不好?他的绘画水平是不是需要提高?”教师产生了很多猜测。连续观察下来,教师发现,豆豆的很多表现都不符合他的发展水平,于是便与家长取得了联系。教师沟通后了解到,豆豆的视力存在一些问题,他看不到丰富的色彩,画出五颜六色的图画自然成了一种奢望。了解原因之后,教师向家长展示了几次观察记录并提出了建议。不久后,豆豆顺利戴上了眼镜。自从那一刻起,他的绘画用色变得非常大胆,创造力、表现力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千万不要只凭一次观察就着急评价孩子的发展水平,只有连续观察、动态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刘健说。

一次不寻常的约谈

“作为教师,我深知‘请家长’的情景,所以我在去幼儿园之前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是悠悠妈妈写在约谈感悟中的一句话。适宜性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刘健理想中的家园关系是亦师亦友,在家园沟通方面提倡合作、引领。刘健虽然经常鼓励教师“请家长”,但家长所担心的事情从未发生过。悠悠妈妈在约谈感悟中写道:“所谓的‘约谈’就是‘请家长’的代名词,殊不知这是一次不寻常的约谈。在一个小时的交流过程中,我和教师一起阅读了儿子的成长档案,教师细心记录并分析了孩子的日常活动,这让我对孩子忽然间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深深地被这次约谈所感动,作为家长,我看到的是孩子的未来;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看到的是教育的希望和前景……”

多年来,在家园沟通方面,幼儿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机制,也形成了特有的家长约谈制度。刘健介绍说,每学期初,幼儿园都会组织教师制定家长工作计划,然后根据计划主动联系家长,确定约谈时间。约谈过程中,教师除了帮助家长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兴趣需求、学习方式、发展速度等,还会一起探讨孩子的后续发展计划,从而达成家园共识。约谈后,教师会填写家长约谈记录表,为后续工作提供反思的依据。“这个过程中,成长档案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能够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还方便家长了解并配合幼儿园相关工作,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之间的衔接。”

无论是记录成长档案、构建适应性课程,还是引导家长进一步认识孩子,教师在其中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支好队伍必须要有好教官,刘健就是一位好教官。“相比管理,其实我更喜欢做研究。”走进刘健的办公室,书柜里、办公桌上,整整齐齐地码满了书。每天早上,刘健都会早早坐在办公室,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读书。“我习惯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如何用这些理论解决幼儿园的实际问题。”看似耗费精力的事情,刘健却乐在其中,“当我通过读书思考攻克了某个难题,或者帮助教师找到提升点的时候,那种喜悦是无以言表的”。

受到刘健学习情绪的感染,阅读路上,教师的身影越来越多。有的教师喜欢研究教育心理,有的教师对脑科学知识感兴趣。刘健在鼓励教师广泛吸收知识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多种学习平台。比如,为了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刘健组织教师开展优秀案例分析会,培训后,刘健还会亲自到教学现场,指导教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刘健的支持下,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在适宜性教育这条路上,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已经走了近20年。在刘健看来,适宜性教育的魅力在于推动了幼儿园优质发展,还让教育者意识到了尊重孩子的重要性。“我希望这里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宝贵经验能够辐射更多幼儿园,帮助更多教师、家庭,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刘健认真地表达着自己的愿望,眼神中藏不住的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