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划归许昌的前世今生

襄城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狩猎农耕,襄城周朝春秋时名“氾”,

郑地。

襄城县改市最新消息(襄城县划归许昌的前世今生)(1)

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因避其第叔带之难出奔郑,居于氾,公元前540年,襄城属楚,楚灵王在氾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2019年2月21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正式发文,确认襄城县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5]

战国时期,襄城居秦、楚、韩、魏之间,隶属迭更。

秦统一六国,设襄城县,并在城颍设颍阳县,属三川郡。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项羽攻襄城,城破,将守军全坑杀之。

西汉初改属颍川郡。王莽新政时,改襄城为“相城”,属左队。东汉恢复襄城原名。

三国时,襄城属魏。西晋仍置襄城郡。东晋咸康二年(336年)废襄城郡,还并颍川。北魏又置襄城郡。太和十一年(487年),析襄城之首山,高阳山以南至滍水设高阳县,隶属汉广郡。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广州治所迁襄城。北周改襄城郡为汝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汝州,襄城仍属颍川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汝州于襄城,领汝坟、期城县。贞观元年(627年)废汝州及汝坟、期城二县,汝坟原襄境归襄城县,属许州。开元四年(716年)属仙州(治今叶县)。开元十六年(738年)废仙州,还属许州,是年,又改属汝州(治今临汝)。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再属许州。天宝七年(748年)属临汝郡。乾元初改属汝州。大历四年(769年),又以叶、襄置仙州,次年州废,仍隶汝州。

五代时,后梁,襄城属许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汝州。

北宋仍属汝州,隶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属京西路。元丰六年(1083年)属京西北路。

金初属汝州,隶汴京路。太和七年(1207年),改属许州昌武军,隶南京路。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属许州,隶汴梁路。

明属许州,隶开封府。明末,李自成三进襄城,俘杀三边总督汪乔年。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许州为直隶州,十二年又升为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年),仍复许州为直隶州,县均属之。

民国3年(1914年),襄城县属河南开封道。民国14年(1925年),直属河南省政府。

民国21年(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区(治许昌)。

1944年4月末,5月初,日本侵略军犯襄,在颖桥,三冀和黄柳等地受到抗日军民的奋力阻击。

1947年12月12日,襄城县解放,次年1月,隶属豫陕鄂边区,旋划归豫西第五行政区。

1949年7月,隶属河南省许昌行政区。

1986年2月18日,划为平顶山市辖县。

1997年8月,又划归许昌市管辖。

从历史上看,春秋时名“氾”(fán)的这座城,因周襄王避难于此,得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属颖川郡。自唐贞观元年(627年)改属许州,后基本历代相沿。1949年7月,隶属许昌行政区,1986年2月改属平顶山市,襄城县属许昌管辖的历史有一千多年,只在1986年-1997年的10年时间划归平顶山,199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划归许昌市管辖。

建国初的许昌,可是要比现在的许昌市大很多了。那时候叫许昌专区,下辖了19个县(市),范围极大,境内河流、水库应有尽有,即使天旱了也可自由调水,小日子相当快活。

襄城县改市最新消息(襄城县划归许昌的前世今生)(2)

许昌“水缸”大陈闸

然而伴随着行政区划的一次次调整,许昌这个“大哥”也不怎么“大”了:1964年,平顶山划出去了,顺便带走了白龟山水库;1982年,舞钢给了平顶山,石漫滩水库也做了陪嫁;1983年,鲁山、宝丰、叶县都归入平顶山麾下,境内的昭平台水库、孤石滩水库和北汝河鲁山县段也纷纷与老东家许昌挥手告别。

有朋友问,怎么哪儿哪儿都归了平顶山?因为那时平顶山管县较少,省里为支持平顶山尽快形成能源、煤炭、化工基地,要给它资源,就报请国务院批准大许昌撤区改市。

襄城县改市最新消息(襄城县划归许昌的前世今生)(3)

1986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河南省调整扩大市管县领导体制的批复》和省委五号文件规定,许昌地委分别将襄县、郏县移交给平顶山市,将舞阳、郾城、临颍和原漯河市移交给省辖漯河市,将禹县、长葛、鄢陵、许昌县和原许昌市移交给省辖许昌市。

原来那个威风凛凛的“大许昌”(许昌专区),一转眼,就剩下那么点地盘(许昌市)。不知道由专区改为省辖市的许昌有多么憋屈。现在来要个过去跟随自己的“小弟”襄县,于情于理似乎都找不到毛病。

襄城县划归平顶山市后,大陈闸和化行闸归平顶山管辖,从北汝河大陈闸往许昌市区送水量骤减。直至1993年,两地达成协议,平顶山每年向许昌有偿供水900万立方米,加上榆林和周庄两处水源地供水,许昌市1995年的实际日供水能力为6.4万立方米,形势十分严峻。

襄城县改市最新消息(襄城县划归许昌的前世今生)(4)

另一方面,许昌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形成,长葛、鄢陵等下游地段水污染严重,出现氟中毒现象,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据《许昌市水利志》记载,上世纪80、90年代,许昌市年均缺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全市人均用水量占全省人均用水量的一半,占全国人均用水量的十分之一,许昌市被列为全国严重缺水的40座城市之一。

而襄城县拥有北汝河、颍河两条较大河流。单举北汝河一例,其在襄城县内过境河长46.9公里,一般河宽250米,流域面积241平方公里。这对缺水严重的许昌市而言,是多么丰沛的水源!

襄城县改市最新消息(襄城县划归许昌的前世今生)(5)

所以许昌市委、市政府不断向省里提出建议,请求襄城县“回归”许昌,同时与平顶山市协调,从北汝河向市区调水。而平顶山自然不舍,因为它看中的,是襄城县另一宝贵的自然资源——煤。

数据显示,襄城县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目前已探明煤炭储量20.5亿吨,保有储量也达14.1亿吨,约占平顶山煤田总储量的17.2%。而且平襄两地距离甚近,经济结构趋同,“烟叶王国”襄城县还能为其归属地贡献可观的烟草税收,怎么能一要就给?

襄城县改市最新消息(襄城县划归许昌的前世今生)(6)

于是两地争夺互不相让,一争就是十年。

1997年,经过许昌人民的不懈努力,国务院终于同意并批复河南省行政区划调整申请,把襄城县重新划归许昌管辖。至此,许昌与兄弟平顶山市“夺县争水”的漫漫长路画下句号。

2017年2月15日,《河南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襄城县:中原“硅都”正崛起》,刷新了许多人对传统农业大县的经济认知。汝河以南的“襄城县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与平顶山市经济结构高度契合,园内企业享受着煤焦化循环经济链条带来的种种便利,发展的硅烷气产业创造了诸多“国内第一”。

襄城县改市最新消息(襄城县划归许昌的前世今生)(7)

很多时候,我的襄城小伙伴儿仍会面露遗憾:去平顶山多方便啊,十来公里路,城际公交七分钟一班,是去许昌的三十多公里路、十几分钟一班车比得了的吗?而我们最爱的烙馍卷豆腐,在平顶山随处可见,在许昌不好找啊。

不过自2007年末许昌灵井人头盖骨化石被发现以来,把自己归到“许昌人”似乎有了莫名高大上的认同感。而京广线上的许昌东站,也越来越被更多的襄县人习惯。

襄城县改市最新消息(襄城县划归许昌的前世今生)(8)

有一个形容,说许昌市地图就像头雄狮:市区是心脏,禹州是头,长葛是脊梁,许昌是腹部,襄城是前腿,鄢陵是后腿。如此,每一部分都很重要,每一个县(市)都不可或缺。

其实说到底,无论归属何地,襄城县都是她自己,独一无二。襄城县有着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一直在给其归属地输血。襄县人也有着自己的步调与坚持,不疾不徐,持续发力。

如今的襄城县一手盈握两千余年的历史馈赠,一手紧抓当代经济的机遇前行,不论外面如何喧闹争抢,她知道,做好自己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