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本人在自传中说道,我在政治人领域工作中所拥有的那份权力,乃是我在精神领域修练发展得来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印度教内部矛盾?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印度教内部矛盾(印度教享乐成功)

印度教内部矛盾

甘地本人在自传中说道,我在政治人领域工作中所拥有的那份权力,乃是我在精神领域修练发展得来的。

甘地感叹,真理是至高原则,而《薄伽梵歌》乃是指向真理知识最精妙的书。

如果把印度教作为一个整体,它要教化人类的真“经”到底是什么?回答是人的“四”样东西。

一、享乐

人们总以为,印度是苦行的、世俗的、会对我们以为的享乐主义采取否定态度的。其实不然,印度教虽不以享乐作为最高的善,但并不否认、谴责享乐。对于那些追求享乐的人,印度教总是说,去追求吧,因为享乐乃是人生四样合法目标之一。

印度教认为世界充溢着爱和滿载感官的享乐。只要遵守了基本的道德规则,人人都可以尽量去追求享乐。

二、成功

印度教虽然不谴责享乐,但它认为享乐并非所要的一切。因为正如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说,一个人把享乐当作生命的主导原则,只能体验到人生的失败。

为此印度教把个人兴趣转移到人生的第二目标一一一追求世俗的成功,即财富、权力、名誉。

印度教认为,人们追求财富、权力、名誉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同时世俗的成功,对养家糊口、承担俗人社会责任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责任

印度教认为,享乐、成功虽然很刺激,但这些一旦失去,也是痛苦的,因为这两样东西满足的是小我,生命要变得有意义,就要成为满足更大包括他人的整体的一部分,于是印度教否定了自我可能拥有的终极性,而超越白我中心去追求更深的意义和更大的价值。于是印度教的第三个目标:责任。

于是无数的人由一心索取变为一心赋予,由一心要追求个人享乐、名誉地位,变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

四、存在

印度教认为,享乐、成功和责任从来就不是人生最终目标,它尽多不过是我们朝着最终目标前进所利用的工具罢了。我们最终耍的是关于我们最终意义的“存在”。

印度教认为,首先我们要存在,任何人都想要存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人耍死亡。而且人从内心真正要的是无限的存在,换句话说,人真正要的是“解脱”,即摆脱那些拘束我们无限存在的有限性,达到我们心灵真正欲求的无限的存在。

人的存在究竞包括那些?印度教认为,人不仅包括肉体,人格等,还包括一个存在储藏库,它永远不死,永不枯竭,这无异于“梵天”或真神,永远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