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潮流滚滚向前,许多古诗句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涵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哪些古诗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哪些古诗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如何判断一句古诗)

哪些古诗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随着文化潮流滚滚向前,许多古诗句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涵义。

比如“润物细无声”这一句,杜甫用它形容雨的轻柔,而我们常用它来比喻老师对学生的细心呵护。

还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一读到这两句,我们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认为它比喻了人的坚韧品质。

这已经在我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

但如果以这种固定思维来读古诗,多少会影响我们对古诗的理解。

昨天,我发布了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解读,有一位朋友留言,他的大意是这样的:诗人写这首诗是在鼓励即将远行的朋友,要像古原草一样坚韧不拔,不畏困难,在艰苦的地方取得骄傲的成绩。

很显然,他就认为,这首诗的古原草是比喻人的坚韧品质。

草原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如何判断一句古诗,是不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我们要打破现代人的固定思维,不能先入为主,而要对比喻手法有更深入的分析。

比喻通常有三种形式: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很容易判断,它包含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比如“二月春风似剪刀”、“大漠沙如雪”等等。

这很容易判断。

(2)暗喻,也不难判断,虽然它没有比喻词,但是有本体和喻体,比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借喻,却很难判断,因为它既没有本体,也没有比喻词,只有喻体。

我们就拿这两句来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到底是不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呢?

如果只读这两句,你就很难判断出来。

一句古诗是不是运用了借喻手法,需要结合上下文,并且联系主题来综合判断。

我们就以这首诗为例,看看古原草是不是用来比喻人。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一、结合上文:人,并不具备古原草“一岁一枯荣”的特点。

    从结构和内容上看,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承接首联的“一岁一枯荣”,对古原草“春枯秋荣”的特点作了更详细生动的描述。

    首联,是颔联的根。

    正是因为古原草具备了“一岁一枯荣”的特点,所以才会出现秋天野火烧不尽,春天春风吹又生的情景。

    如果脱开首联,只谈颔联,那么颔联的描述就缺少了根。

    理解了首联和颔联的关系,我们再来看古原草是不是借喻人呢?

    如果古原草是借喻人,那么人也应该要具备“一岁一枯荣”的特点。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古道

  • 二、结合下文:人的坚韧品质,不具有古原草的主动属性。

    颈联与颔联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

    颔联,是写古原草的顽强生命力;而颈联,是写古原草对古道和荒城的侵占。

    正是因为古原草的生命力顽强,所以它才能对古道和荒城进行侵占。

    它们也是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我们认为颔联是比喻人的坚韧品质,那么人也应该具有侵占古道和荒城的主动属性。

    但是,人和草不同。

    草的顽强生命力,具有不断生长的主动性。

    而人的坚韧品质,只有承受困难的被动性,可以压不弯打不垮,但是无法像草一样主动生长,并侵占某个对象。

    远芳侵古道

  • 三、联系主题:人的坚韧品质,和送别之情没有关联。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

    如果颔联是比喻人的坚韧品质,那么“萋萋满别情”该如何理解呢?

    别情,是指离别的情思,是依依不舍之意。

    也就是说,诗人看到了茂盛的古原草,心里满满都是依依不舍。

    试想一下,如果颔联是鼓励朋友要像古原草一样坚韧不拔,为什么诗人看到古原草之后,心里又充满别情呢,不应该更加充满斗志吗?

    一个人的坚韧品质,与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所以,这不符合送别的主题。

  •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个结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并不是比喻句,更不是用来比喻人的坚韧品质。

    而且通过这个实例,我们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果要判断一句古诗是不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要打破现代人的固定思维,不能先入为主,也不能只看有没有比喻词和本体,要结合上下文,并且联系主题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喜爱读古诗的您。

    另外,关于这首诗的详细解读,您可以查看我昨天的文章。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