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领读者诸君与李白一起登​谢脁楼,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李白人生如梦奔流到海不复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李白人生如梦奔流到海不复回(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人生如梦奔流到海不复回

今天带领读者诸君与李白一起登​谢脁楼

谢脁楼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唐时,宣州是江南名城,风景秀美,人文荟萃。南朝的两位大诗人谢灵运、谢脁都在此任过太守。

谢脁任太守时,在城中陵阳山巅建观光楼。登楼远眺,江南风光尽收眼底,更使宣城名气大增,被誉为​谢脁楼。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隐居于宣州的大诗人李白,陪同从京城长安远道而来的叔父李华游宣州,又一次登上了​谢朓楼。

来宣州之前,已年满五十二岁的李白​还北上浪游过一次幽州(今北京巿西南,唐时称范阳)。受几十年强烈的报国愿望所驱使,他还想从军北部边疆,在沙场建立不朽功名,实现报国理想。

当时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是玄宗皇帝最宠爱的重臣。安禄山以超人的阿谀奉承本事赢得了唐玄宗和楊贵妃的宠爱重用。

他一人身兼范阳(幽州)、平卢(今辽宁朝阳)、河东(今山西太原)北方三大重镇的节度使,掌管了唐帝国三分之一的军队。

没想到,李白差一点落入安禄山阴谋叛唐的陷阱。他敏锐地发现,安禄山正在紧锣密鼓地扩军强兵,打造兵器,准备叛唐。

一看大势不好,他赶紧逃离了幽州。他预感到唐王朝将大难临头,想将亲眼所见的危机报告朝廷。

但是,唐玄宗对安禄山深信不疑,以前凡揭露安禄山问题的朝臣均遭到杀身之祸!他尽管万分着急,却又毫无办法。

于是,他幻想着远走高飞,找一个躲避战乱的世外桃园。正巧,本家兄弟李昭在宣州做长史(辅佐太守处理军政事务),邀他去宣州居住,他便于初秋来到了宣城。

在宣城,他除了游览风景名胜,寻访道观古籍,就是闭门读书。除此外,还经常去纪老头的酒管喝酒。

纪老头酿的酒名叫“老春”,是李白在宣城最喜欢的酒。因此,他与纪老头成了好朋友。

本以为在这种悠闲的日子里可以把几十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安禄山将要反叛的焦虑全部忘掉。

没想到,有一次他听到一个人吹笛子,吹的是“秦腔”音乐。他一下子就想起了长安,想到了国家的安危,禁不住潸然泪下。

原来,不管走到哪里,他根本就没能忘掉也无法忘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痛苦和忧愁。

他心里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命运,始终充满了强烈的报国理想和忧国之情。

就在这时,在朝廷做官的叔父​李华也遭到奸臣的排挤,来宣城游玩散心。

李白离开长安已十年,叔父从长安来,他当然要从其口中了解朝廷和长安的情况。但是,李华​带来的都是坏消息:

玄宗皇帝依然沉溺于楊玉环的美色,花天酒地,荒淫无度,不拟朝政,军国大事完全掌握在楊玉环的堂兄楊国忠手里;楊国忠一手遮天,有恃无恐,贪财图利,滥杀忠臣良將。朝廷更加腐败,政治更加黑暗;更为严重的是,长安连续两年内涝成灾,民房大量倒塌,物价哄涨,百姓无法度日。

这些情况,更加增添了李白的愤怒,忧愁和苦闷。在这种情况下,他陪李华游宣城,登上谢脁楼,借酒抒怀,情感喷发,吟出了千古名诗​: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解词】:

侍御:​唐朝官职,全称监察侍御使。

叔华:李白的本家叔父,名李华。李华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代表作《​吊古战场文​轰动大唐文坛。李白去世后,就是李华为他写的碑文和墓志铭。

诗意赏读​:

这首诗集中表现了李白深切火热的爱国忧国之情。它将诗人积压在心头多年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忧愁和苦闷火山爆发一样地喷泻了出来。

这是对唐玄宗晚期昏庸误国,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白白葬送唐帝国大好前景的怒吼和控诉,是对自己有心救国却又无力回天的深沉悲叹,读起来振聋发聩,非常感人。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这个开头非常独特。陪人不说陪人,登楼不讲登楼,而是悲愤而起,劈空而来,怒吼而出。打破了写诗的套路,直接吼出“​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两个时空概念。

意思是,弃我而去的那个昨天的时光怎么也留不住了;使我心烦意乱的今天的世况不知给我增添了多少烦恼与忧愁!

这两句道出了唐玄宗执政兴盛与衰退的两个非常典型的时代。“​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高度概括了唐玄宗从年轻时励精图治到年老后荒淫误国,从兴盛走向衰亡的全过程。

​昨日之日”:

唐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登基第二年改年号为“​开元”,二十九年后又改年号为“​天宝”。

在“开元”二十五年以前,他励精图治,尽心建国,政治开明,广纳天下良言,尽用忠臣良将,有识之士。

重用的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宰相都是德才兼备,忠心为国,不图私利的良相。

这样,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都得到飞快的发展,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强民富的国家。

当时的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沿途经常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游人远行不带盘缠不愁吃住。中原、江南和四川就更富裕了。

就是这样繁荣昌盛的社会背景,才激发了李白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他立志要把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奉献给国家,要辅佐帝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这是多么蓬勃向上,光明美好的“​昨日之日”啊!

然而,这个政治光明,催人奋发,励人上进的“​昨日之日​”,却弃我而去,怎么也留不住了,这是一个报国壮志未酬的有志者多大的悲哀啊!

​今日之日”:

开元二十五年以后,唐玄宗错用大奸臣李林甫做宰相,朝廷开始走向腐败,政治开始变得黑暗。

尤其是天宝三载,大唐第一美女,二十五岁的楊玉环被六十岁的唐玄宗据为己有,封为贵妃后,他就开始昏庸无为,完全沉溺于美色,成天花天酒地,荒淫无度,完全不拟朝政。

国家的军政大权完全由奸相李林甫一手掌控,一直到天宝十一载李林甫死的八九年时间,唐王朝的朝政可以说是腐败透顶,暗无天日。大批忠臣良将,才能出众之人都被暗算,贬出京城,惨遭屠杀。

李林甫死后,楊玉环的堂兄楊国忠做了宰相,简直就是第二个李林甫。他有恃无恐,贪财图利,大权独揽,一手遮天,为所欲为,把国家搞得乌烟障气,民愤四起,怨声载道。

极其昏聩荒淫的皇帝,极其腐败的朝廷,极其黑暗的政治,极其困苦的民生;再加上安禄山厉兵秣马,磨刀霍霍,准备反叛的现实,就是让诗人多烦忧的“​今日之日”!

诗人敏锐地预感到,称雄世界一百年的大唐帝国,马上就要遭遇大难!这样的“​今日之日”,怎能不让几十年来一直爱国忧国的作者心烦意乱,忧愤倍增呢?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浩瀚的蓝天万里无云,寥廓的秋空明净如洗,阵阵长风吹送着秋雁群群飞去。面对这壮阔明丽的万里秋空,诗人不由得产生了在高楼上酣饮一場的豪情逸兴。

前面两句正沉浸于悲愤,忧愁和极端的苦闷之中,这两句怎么就突然转到如此豪爽、壮阔、昂扬的境界呢?

这正是正常人不可能做到的,但李白却能做到。原因有三:

​其一,李白的天性所决定。

​李白的个性豪爽、狂放而又天真。他的性格极其豪放,胸怀极其阔大,能装下常人不能装下的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因为天真,便很率直,见悲则悲,逢喜亦喜,遇愁即愁,想怒便怒,毫无掩饰。

因此,他每逢悲愤常常是一怒则发,劈空而来,在暴发中又常常能戛然而止,解脱出来。

这是他与李贺的最大区别,也是他比李贺承受打击更大,经历磨难更重而成就更大,寿命更长的最难能可贵之处。

其二,李白爱酒,见酒亦喜。

​一遇酒,豪情逸兴由然而生,再多的悲愤、忧愁都能暂时抛开。并且,他经常是借酒消除心中的苦愁。纵有再多的忧愁,一顿大醉,醒后便销。

既然那美好的“​昨日”已“​不可留”,再痛惜已留不住;既然这黑暗的“​今日”有“​多烦忧”,再悲愤忧愁也不起作用,倒不如面对这壮阔明净的万里秋空和行行飞雁痛饮一番,让酒来浇灭心中如海似山的忧愁。

其三,李白重情义。

他是陪不远千里从长安来游玩散心的叔父登谢脁楼,作为主人,当然应置酒款待,带头起兴畅饮,以激发客人的兴致。

正是这些原因,才使得诗人从满腔的悲愤和忧愁中很快地解脱出来,产生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在情感演变上来了一个大跨度的跳跃。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两个大文豪登上江南名楼,畅饮抒怀,少不了要着重谈诗论文。同时,十年未见,重逢对酒畅聊,也少不了要相互欣赏与誉美。

​蓬莱文章”:指道家神话故事中的海中神山上神仙府里所珍藏的众多古文典籍。这些文章都是后人难得一见的稀世奇文。

​建安骨”:指东汉末期建安年间,“​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与另外七位著名诗人所开创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壮、豪放、刚健,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蓬莱文章建安骨”:应是李白对叔父李华文章的赞誉,说李华的文章既寓意深刻,又具有“​建安风骨”,堪比“​蓬莱文章”,稀世难得。

​小谢”:南朝大诗人谢脁。其诗多写自然景色,警句迭出,风格清俊,名盖于世。谢脁是李白十分崇敬的古代大诗人之一。

​小谢清发”,应该是李华对李白诗歌的赞誉。说李白的诗歌成就已超出谢脁,名盖华夏。

后面两句是说,二人酒越饮越酣,兴致越来越高,酒酣兴发,激情澎湃,思绪昂奋,飘然欲飞,都恨不得飞上青天去摘取那一轮银光皎皎的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想抽出宝剑斩断那汹涌奔流的河水,可水是砍不断的,越砍越奔流;反反复复地举杯狂饮,想用酒浇灭那如火焚心的忧愁,可愁是浇不灭的,越浇越引来更多的愁!

一个人活在世上,连报效国家的意愿都实现不了,倒不如明天早上就披散着头发,驾一叶小舟驶入江河湖海,任其漂流。

最后四句是世代流传,千古不朽的名句,是诗人积压胸中的万千苦闷与忧愁剧烈的暴发,也是对黑暗现实愤怒的发泄。

前四句不是正写二人在高楼开怀畅饮,兴致勃发,想要上天揽月吗?为什么这四句又突然一落千丈,重新跌入了忧愁的深渊呢?

原因有二:

其一:现实所决定。

​国家面临灭顶之灾,而昏庸之极的君王,腐败透顶的朝廷竟毫不知情。这对于几十年来一直苦苦追求报效国家的李白来说,真是忧心如焚。

这是一个立志报国的有识之士对国家安危,对民族存亡的焦虑与忧愁。只要现实不改变,危机不解除,就会在心中越积越厚,愈燃愈烈。

其二:触景生情所引发。

谢朓楼前有一条大河傍楼而流,名叫宛溪水。登上高楼,首先就能看到这条河水滔滔不绝地向前奔流。

当诗人与贵客酣饮抒怀,豪情勃发,欲上青天揽明月时,突然看到了这绵延不断,滚滾奔涌的河水,胸中的万千忧愁就像这河水一样一涌而出,汹涌澎湃,不可遏制。

​明朝散发弄扁舟”是一句牢骚话。既然报国无门,实现不了人生理想,干脆明早起来不再打发结戴帽子做读书人了,做个江湖浪人,披头散发,驾一叶小船去泛游江湖算了。

最后四句从表面上看,是诗人在消极厌世,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诗人在忧愁焚心而又无法消除,有心救国却又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一时怒起,发泄牢骚而已。

从深处去理解,表达的依然是高昂的人生斗志和坚韧执着的理想信念。从“抽刀”两句看,明知水砍之不断却依然要砍;明知愁用酒浇之不灭却还是要浇。这是多么坚强不屈的性格,多么坚定的人生信念!

​弄扁舟”:暗用了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的典故。

越国败给吴国后,范蠡陪同国王勾践去吴国做人质,给吴王夫差当奴隶整三年。

回国后,他用自己的过人智慧辅佐勾践筹谋建国,卧薪偿胆,富国强兵。

打败吴国,活捉夫差后,他不图任何功劳,谢绝封赏,告别勾践,驾只小船泛游五湖,再无踪影。

在唐帝国面临灭亡的危险时刻,作者没有消沉于“​不称意”的怨恨愁苦之中,没有为个人的前途安危焦急,而是依然要效仿范蠡,辅佐君王建国强国,大功告成之后别官而去,驾一叶小舟消失于江河湖海之中。

这充分展现了诗人多么高大壮阔的人生境界!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诚谢!】

【文章属一孔之见,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