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有勇气走吗(来了你就别想走)(1)

与世隔绝的孤岛、

华丽的别墅、

呼啸的暴风雨、

十个互不相识的到访者。

神秘的声音揭开了来者各自隐藏在心中的秘密,

恐惧笼罩整座别墅。古老的童谣在众人心中一次次响起,

死亡开始蔓延…

死神就在我们中间…

你还有勇气走吗(来了你就别想走)(2)

你还有勇气走吗(来了你就别想走)(3)

《无人生还》,又名《十个小印第安人》是英国推理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长篇小说作品,出版于1939年,全球销量超过一亿册。

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精通谋杀的女人”,中国书迷亲切地叫她“阿婆”。55年的创作生涯,写出了80部侦探小说作品,最为经典的如《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无人生还》等作品,均被改编成电影、舞台剧在全球巡演,成为家喻户晓的侦探悬疑作品。

由她亲自操刀改编的话剧《无人生还》是阿加莎本人最满意的话剧作品。1943年,《无人生还》在伦敦St. James剧院首演,64年后首次登陆中国。2007年在上海首演时,中文版《无人生还》得到了众多阿婆书迷的热情追捧,一时竟在安福路造成了排长队看话剧的“奇观”。一些爱好者甚至专程从国外飞回上海观看《无人生还》中文版的演出。

而此剧登陆昆明又是14年之后的事情了。这个时间本还可以再早一些,但去年不幸遇上了疫情的浩劫,火热开票又匆忙延期。昆明的剧迷足足等待了一年,才终于看上这部经典的悬疑推理惊悚话剧作品。

这一版《无人生还》由林奕导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上海捕鼠器戏剧工作室制作出品。舞台布景还原了在英国公演时的写实主义风格,让观众身临其境与演员一同登岛,体验一把密室谋杀的紧张和惊恐氛围。

《无人生还》第一版的舞台设计,主要呈现了别墅的一楼客厅,而通往二楼的楼梯和整个二楼都被隐藏在幕后。

你还有勇气走吗(来了你就别想走)(4)

-2013年《无人生还》舞台布景-

第二版的舞台设计则将二楼的楼梯、巨型吊顶搬上了舞台,增加了舞台空间的层次性和想象力。建筑和装饰的整体风格也沿袭了Art Deco的风格,在建筑和装饰特征上,展现出更加雄性、刚性和理性的东西,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第一版圆润柔和的吊灯在第二版变为了多个长方体的排列组合,风格更加凌厉,甚至有了些哥特式的暗黑感在里边儿。在整体的气质上,呈现出了与上一版舞台不同的氛围。

你还有勇气走吗(来了你就别想走)(5)

-2021年舞台布景-

如此精致、写实的舞美设计势必要在装台和拆台过程中付出较大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昆明站的装台过程看起来非常震撼,感觉光是布景就值回了票价。

由于在舞台剧之前,我已经看过原著小说,所以惊悚程度在我这儿打了一些折扣。但我朋友就不一样,她第一次看这个故事,对接下来的剧情一无所知,所以全程投入,甚至还成功吓到了我两次……

贯穿全剧的题眼是一首英国童谣,名叫《十个印第安小男孩儿》。这首童谣的歌词悬挂在别墅一楼大厅最显眼的位置,在歌词下方,非常应景地摆着十个印第安小瓷人。

童谣这样唱道:

十个印第安小男孩,吃完晚饭去喝酒,呛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九个印第安小男孩,半夜不睡悃又乏,一靠枕头九倒下,九个只剩八。八个印第安小男孩,跑出家门做游戏,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七个印第安小男孩,劈柴砍木不顺手,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六个印第安小男孩,惹得黄蜂卵飞舞,飞来一蜇命呜呼,六个只剩五。五个印第安小男孩,惹是生非打官司,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四个印第安小男孩,结伴出海遭大难,路遇青鱼难生还,四个只剩三。三个印第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两个印第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擦枪走火躲不及,两个只剩一。一个印第安小男孩,孤苦伶仃丢了魂,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最恐怖、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岛上的十个人竟然非常精准地按照童谣中设定的死法先后死去,并且每死掉一个人,桌子上的小瓷人也会不见一个。小瓷人的现存数量也成为了在场之人确定身旁的同伴是不是又少了的关键线索。

如此精巧的设计让这宗密室杀人案有了更大的看点。凶手这盘棋必须下得天衣无缝,精准无比,稍微差错一点儿都会扰乱这种秩序。

台上的人和台下的观众都知道了下一个人将要面临的危险,但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这样的安排,就像被上帝的手狠狠掐住了喉咙,这种宿命感最折磨人,也最令人害怕。

是谁在操控这一切,他是怎样做到的,下一个受害者是谁?

你还有勇气走吗(来了你就别想走)(6)

这样极度的紧张和恐惧一直持续到谜底揭晓前。即便是早已知道结局的我,在更加直观刺激的舞台剧面前,也被音效和表演加成的恐怖吓到了好几次。从舞台上蔓延四周的恐怖空气一度使我汗毛直立,后半程不知不觉地抱紧了自己……

阿加莎为了舞台剧亲自改写了一版新结局——最终家庭教师维拉和军官隆巴顿携手战胜了凶手,两个相爱的人从孤岛逃出远走高飞。虽然新结局出自阿婆之手,但喜欢这版结局的观众并不多。因为这样的设置直接破了“无人生还”这个主题,还让故事流于了爱情的俗套。

我更加倾向原版结局。作者必须让维拉失手打死隆巴顿,再让她发疯上吊自杀,才没有破坏法律之外并不是法外之地,只要做了错事就会得到应有的报应的主题思想。《无人生还》中文版会轮流上演这两版结局的作品,幸运的是昆明的观众看到的是原版。

你还有勇气走吗(来了你就别想走)(7)

| 狼人杀

孟京辉2017年版的话剧《臭虫》也借用了狼人杀的形式,演员突然从剧情里跳脱出来,用自己真实的身份结结实实地来了一场将近20分钟的狼人杀。这个狼人杀杀的观众一头雾水,如坐针毡,搞不清这样的设置与故事本身有什么关系。这些我都在四年前做了详细的吐槽——【戏】《臭虫》| 普利绥坡金把臭虫扔给观众,臭虫胜利,观众死了。

四年后,在《无人生还》中我再次看到了狼人杀的借用,但我觉得这次用的特别好,特别对味儿!狼人杀不再像个牛头不对马嘴的外来品被生硬地塞进剧情里,反而和剧本产生了强烈的共振。

《无人生还》本就是不断对周围的人产生怀疑、进行指控的过程,尤其是暴雨夜遭遇停电的那场戏。幸存下来的五个人围坐在一楼客厅的沙发上,他们在黑暗中点燃了蜡烛,在摇曳着的、危险的烛光里轮流对身边的人进行指控。

你还有勇气走吗(来了你就别想走)(8)

一举一动都被紧绷的神经放大了数百倍,人如同惊弓之鸟,在闪烁的、令人不安的微光里,或绝望、或惊惧地等待下一场谋杀的到来。所有人都知道凶手会借用黑暗的环境进行下一次谋杀,可是烛光什么时候会熄灭呢?谁是凶手?观众和演员一起,在每个人的陈述和表现中寻找蛛丝马迹……

| 返场设计

我非常喜欢这部戏的返场。如果是电影作品,影片的最后一帧一定会定格在所有人死后,凶手对这十起谋杀案的自述上:他是怎样做到的,他为什么这么做。但舞台剧不行,它最后得让所有角色在台前谢幕。它当然可以做得很无聊,比如凶手自述完后退场,然后再邀请所有人上台,生硬地完成谢幕。

它也可以做得非常有趣。

凶手自述完后退场,灯光暗,再次亮起的时候,所有的角色都出现在了舞台上,他们在被杀地点保持着被杀时的状态。根据谋杀的先后顺序,场上的角色一一“活过来”跑向台前和大家谢幕,再亲手展示自己被杀的过程。有带着锄头上来的,有掏出了针管的,有抱着一只大青鱼的……引起阵阵哄堂大笑。

我把这次返场称为“全员复活”的设计,不仅精彩地完成了谢幕,还成功消解了之前的恐怖情绪,让胆儿小的观众(比如我)晚上可以睡个好觉了。

这部戏当然可以排得更好。

整出戏的时长总共有三个小时,还不算十五分钟的中场休息时间。但三小时的时长还存在许多精简压缩的空间。上半场的剧情太拖沓了,也许导演想给观众更多的了解故事原委和进入状态的时间,但还是太冗长了,没必要在前期铺垫上浪费将近一个小时。

另外,演员的台词不够清晰,差点儿带来灭顶之灾。对于话剧来说,台词就是一切,台词和动作是观众理解这出戏的关键因素。尤其像《无人生还》这样的译制剧,每个角色的名字都是比较长的英文名,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的确是难以记忆的。如果连分辨角色的名字都很困难的话,我想后边儿的戏会让人更加一头雾水。

有几位演员的台词就跟北京老大爷、老大妈说话似的,舌头绕一绕就过去了,可台下有多少观众可以听清呢?

台词的问题也主要体现在前半场。于是冗长的铺垫 听不清的台词,简直是最差的前场体验。我得不断向前够着身子,努力侧耳倾听,才能听明白这十个人的群戏。

你还有勇气走吗(来了你就别想走)(9)

还好这是一出渐入佳境的剧,后半场没少为整出戏加分,如果主创人员可以考虑压缩一下前场戏的话,我想这出话剧的评分还能再窜高点儿。

你还有勇气走吗(来了你就别想走)(10)

-《无人生还》昆明站-

这是我疫情期间走进剧院看的唯一一场话剧,它弥足珍贵。我原本想它应该是疫情后戏剧复苏的一个信号,绝不会成为我今年看到的唯一一场戏。但现在疫情又严重了,谁也说不好后半年剧场的命运。

我只能交叠着两指,希望疫情快些结束,那便是剧场全面复苏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