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一提到党的好干部就会想起焦裕禄,但焦裕禄是如何从一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很多人却知之甚少。河南省档案馆珍藏着一份1955年全国审干运动中,焦裕禄在大连重型机械厂实习时撰写的《干部历史自传》,里面详细记述了他的家庭情况、早期的人生遭遇和参加革命以来的心路历程,这份档案对于研究焦裕禄的早期成长经历具有重要意义。

清苦但美好的少年时光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县(今博山区)北崮山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家人期望他将来不受苦、不受压迫,过上丰衣足食的太平日子,特地请来私塾先生,给他起了个饱含美好愿望的名字——“裕禄”。他在这里度过了清苦但美好的青少年时光,完成了最初的知识启蒙。

焦家早年家境比较殷实。焦裕禄的爷爷焦念礼是一个聪明能干、世事练达、有经济头脑的人。1910—1922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世界大战,中国迎来了工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焦念礼青少年时就进城在铺子里当学徒,由于他勤奋踏实,善于认真观察,对商品经济的认识远远超出了当时的农村同龄人。30多岁回到乡下以后,他守着薄田,做着估衣(卖旧衣服)生意。因为受过城市商业文明的熏陶,并经过多年买卖铺学徒训练,他的生意做得很红火,虽然辛苦,倒也攒下了不菲的家业。现在坐落在北崮山村的一座旧式小套院,北房三间、南房三间,最早就是由他置办下来的。

但是,一战结束以后,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国外侵略势力卷土重来。世道不堪,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焦家日渐衰落,最后只能守着几亩薄田,靠给地主打短工勉强度日。关于这一时期的家庭情况,焦裕禄在自传中写道:“从出生到15岁,家庭有15口人,15亩地、牛2头、骡子1头、房子20余间,全家依靠种地生活,农闲时开一小油坊打蓖麻油,资金大部是外债。”尽管生活艰辛,1931年,焦裕禄还是被家人送入学堂读书,这在当时实属不易。焦裕禄在自传中写道:“8岁入本村小学,12岁小学毕业,考入南崮村第六高级小学,15岁高小毕业。”在学校期间,焦裕禄不仅学习刻苦,还表现出了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在作文《阚家泉的风景》中,他曾这样写道:“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钦佩那些为国建立过功勋的仁人智者,更爱哺育过无数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而最念(令)我喜爱的,就是岳阳山南山脚与崮山西山脚交汇处的阚家泉……清凌凌的泉水从泉眼涌出,在附近的洼地浸成一个小湖,然后冲刷出一条河流,流经南崮山我的学校,奔向山外的天井湾去。我经常在湖里河里游水捉鱼……”因为这篇作文,焦裕禄一时间成了学校里的名人,大家都争相学习背诵这篇文章。

这一时期,虽然生活清苦,但爱国爱家的种子已经深深地埋在了焦裕禄的心中,并开始生根、发芽。

迷雾中的彷徨挣扎

天有不测风云。1937年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山东,国民党不战而逃,焦裕禄被迫辍学。退学后,为了生计,焦裕禄不得不跟着大人推着独轮车进城运油、回来捎煤,早早地开启了艰辛的成人生活模式。即便如此,这样的日子也没能维持多久。1938年,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年仅16岁的焦裕禄参加了当地的一个民间抗日组织。关于这段历史,焦裕禄在自传中写道:“1938年日寇侵占县城后,经常到我村一带‘扫荡’。这时汉奸、国民党游击队四起,谁到谁要粮要款。老百姓(被)逼得没法,便从(以)南崮山村李星七为首组织了一个迷信会门红枪会……我参加了此会。”由于缺乏科学的信仰和有效的组织,“红枪会”很快被打散。

焦裕禄的身份及贡献 一份见证焦裕禄早期成长历程的珍贵档案(1)

焦裕禄的干部履历表

1941年山东大旱,粮食绝收,焦裕禄的父亲因交不起捐税被逼上吊自杀。焦裕禄在自传中写道:“(19)41年生活困难,还要给汉奸拿粮交款,明年我还要结婚。父亲终日愁闷,秋天上吊自杀了。父亲死后,生活更加困难了,还欠下了帐(账)。我与哥哥分了家,我与母亲共同生活。为维持生活,往(在)南崮山村李奎正酒店赊了一担酒,跟我村焦念钢、焦念石一起出门,到沂水县卖,在(再)买油担回来挣些钱。但到了临朐县碰上了国民党游击队……将酒桶穿破,进行检查。一桶酒留(流)了一半,省(剩)的一半气也泡(跑)了。这次赔了大本,回家后再也不敢出门了。通过这次才进一步认识了国民党游击队是祸害人民的土匪。对幻想他们打鬼子的想法打消了。”此时,焦裕禄虽然也听说离家三四十公里的山沟里有八路军游击队活动,对穷人也很好,但他认为国民党那么多人马都打不了鬼子,八路军没有好枪也没有大炮更打不了鬼子,因此,他这几年也就没有再参加过任何组织,只能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

1942年,日军开始强化治安,大肆屠杀中国人民。焦裕禄被以“共党嫌疑分子”的罪名抓到东北做苦力,九死一生。焦裕禄在自传中写道:“6月22日,天气很热,吃过早饭,刚躺到床上想睡觉,忽然大门外的狗咬(得)厉害。我光着脚光着膀子到大门口一看,有两个鬼子一个汉奸翻译,持着枪在看我家门牌。我见势头不对,出了大门向南拐,想跑掉,但未走及。往南街走来两个汉奸便衣,各持手枪迎头碰上,用枪指住(着)我将我抓住,叫带路找一开铺子的焦念镐。到了焦念镐铺子,人早已跑了。汉奸将小铺钱、纸烟等收拾一光,便带我到了村外汽车跟前。我一看汽车上捆满了邻近村老百姓,我对门一家的一个祖父焦念重也被困(捆)上了汽车。鬼子汉奸还正往(从)各街向汽车跟前抓人。我被捆上汽车,一回(会)从外村开来很多汽车,一起开到了博山城西冶街赵家后门日寇宪兵队。从此开始残酷地(的)地狱生活。”关于这段历史,焦裕禄在自传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可见对其造成的阴影之严重。

1943年7月初,焦裕禄历经磨难,在老乡的帮助下,逃回家乡。由于没有良民证,在家乡无法生存,又不愿意昧着良心当伪军,他被迫携妻带子逃难到江苏宿迁给地主胡泰荣打长工。焦裕禄在自传中写道:“往(从)抚顺跑回不到10天,又受了两次日伪的残害。没为(伪)政府发(的)良民证又不敢出门,白天黑夜一听到狗叫便浑身发抖,又没吃的,哪里有出路呢……便带女人孩子跑到郭庄村岳母家住了几天,才带岳母及黄台村几家一同逃荒到江苏省了。”但是祸不单行,在逃难的路上,焦裕禄的儿子焦连喜不幸夭折。

这一时期接二连三的遭遇,让焦裕禄深刻体会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充分认识到了国民党反动无能的本质,这为他后来选择投奔共产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革命斗争中成长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新四军北上解放宿迁。焦裕禄在党的宣传教育下,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有了新的认识。他在自传中写道:“1945年新四军北上,宿迁解放了,建立了人民政府。经常开会才真正认识了共产党真是为人民办事,并听到家乡也解放了,便将我二年工资同女人纺花挣得(的)钱买了一头驴,同我们一起逃荒去的黄台、郭庄、皮峪村四家一起推小车回了家。此二年当护(雇)工才亲自知道了地主是如何压迫并剥削穷人。宿迁解放后经常参加开会,才更明确认识了八路军共产党才是真为人民办事的,才真正相信共产党能胜利。”

1945年秋,焦裕禄回到家乡,不久在党组织的动员下,加入了本村的民兵组织。他在自传中写道:“1954(1945)年秋到了家,这时博山县还未解放,但人民政府已建立,正领导群众反奸诉苦,支抗(援)解放博山城。村里民兵(组织)已成立了,民兵队长焦方开动员我参加了民兵,并积极参加了斗争汉奸焦念镐、焦兆瑜,又积极参加民兵连解放淄博县(博山县)城……”由于表现积极,1946年初,焦裕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入党的过程和对党的认识,他在自传中写道:“1946年1月,民兵队长焦方开及在我村领导工作的区委组织委员焦念文将我叫到农民焦念祯家一间闲房内入了党。这时入党是绝对保守秘密的,也未举行仪式,只是支书李京(景)伦念了下党章和几遍党员教材,介绍了下谁是党员,告诉我后(候)补期三个月,从此才参加了党。但这时对党是干什么的一点也不知道,只知道共产党对穷人好,自己自从共产党来了才有出路了,入党要好好干工作,在各种工作中起带头作用。”

入党以后,焦裕禄随即被组织任命为博山县八陡区武装部干事,开始更加积极地为党工作。他曾出谋划策,智退进攻北崮山解放区淄川、博山、章丘3县的国民党返乡团,受到区领导的赞扬。焦裕禄在自传中写道:“1946年春,蒋贼(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县城被侵占。我参加民兵连,在县区武装部领导住(驻)我村同我村西边十里的岳家庄国民党匪军坚持边沿斗争,亲自参加数次战斗,不断打击出来抢劫的匪军,并不断到敌驻地打扰乱。”在战火中,焦裕禄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

1947年7月,解放战争形势发生逆转。党中央决定从山东老区抽调大批革命干部和青年,组建一支支援和发展新解放区的队伍,这就是淮河大队。焦裕禄被任命为一中队一分队班长。这段时间,焦裕禄开始系统接受党的理论学习,他经常与战友们一起学习党的文件,学习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党八股》等文章,还带头忆苦思甜,帮助大家提高觉悟,武装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947年10月,经过3个月集训,淮河大队开始了艰苦的南下行军。关于这段历史,焦裕禄在自传中写道:“8月,区党委将工作队集中受训,经三查三整,编为鲁中南下干部大队,10月南下,(19)48年1月到了河南省淮阳县豫皖苏区党委。区党委民运部长赵敏、副部长郝炬带我百余干部到尉氏县开辟新区。”从此,焦裕禄告别家乡,来到河南,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

1948年,焦裕禄来到河南省尉氏县后,不仅积极发动群众参加了支援淮海战役的伟大斗争,还开展了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等工作。关于这段经历,焦裕禄在自传中写道:“1948年8月—1949年8月,调尉氏大营区任副区长,这时主要领导区队百余人进行剿匪反霸,扫除土顽;1949年8月到1950年3月,任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0年3月到1951年2月,调(任)团尉氏县委副书记,这段主要工作是参加农村反霸减租、土地改革、动员参军;1950年参加省团校学习半年;1951年2月到1952年2月调(任)团陈留地委宣传部长,这段工作主要是参加土改、查镇压反革命、建团整团;1952年2月到1953年12月,调(任)郑州团地委宣传部长;1952年12月到1953年6月任郑州团地委第二副书记;1953年6月到洛阳矿山机器(械)厂任基建科副科长。”

在自传的最后,焦裕禄重点写了入党以后,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思想发生的变化和对党的认识,他这样写道:“经过三查三整、剿匪反霸、反霸减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镇反等革命运动与实际斗争,觉悟不断提高。在各种运动中,对组织上分配任何工作都是积极去完成……自参加革命以来,没犯过大的错误,未受过党的处分。我认为自己参加革命以来在各个时期都是积极热情的(地)工作,这主要是在我思想上认为自己是共产党来了,我才真正解放了,并做了革命干部,参加革命历史不长,为人民做的事很少,但不断得到党的提拔,人民又给予较高待遇,又在党的关怀下结了婚,两人都做革命工作,建立了革命家庭,这是我祖宗三代也未有过的生活。……更进一步认识了国家建设的伟大前途和将来生活,这便是我能在工作上经常保持积极肯干的主要力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焦裕禄对党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学习和认识的过程。

焦裕禄的身份及贡献 一份见证焦裕禄早期成长历程的珍贵档案(2)

这一时期,焦裕禄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已逐渐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对党忠诚,能够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优秀党员干部。

历史在见证,档案在记录。《干部历史自传》这份档案长达8800余字,详细记录了焦裕禄从出生到参加洛阳矿山机械厂建设这30多年的人生历程。其中,他用大量的笔墨控诉了在旧社会所遭遇的苦难,深入剖析了入党以后的思想情况。这不仅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焦裕禄,也为我们研究焦裕禄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选自《党史纵览》2021年第一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