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余跑圈有个广泛存在的认知,那就是有部分人认为加速需要通过加快步频数值来达到目的,他们会认为千万不要以增加步幅的方式来加速,因为增加步幅会导致受伤。从避免受伤的出发点来理解,他们的理解好像很用心的样子,初衷也是好的。只不过,这只是他们处在错误地以大腿做功为主的主动跨步意识中跑步的无奈之举而已,对提高跑动效率一点意义都没有。
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立志要全马破三的人,只保持1.00米的步幅数值前提下,需要维持什么样的步频数值才能达到目的呢?答案是234步/分,那么,在长达3小时,42.194公里距离的跑动中维持这样的步频数值,可能吗?如果在同样的步幅数值前提下,要跑到255,250甚至240以内,步频数值需要多少才能满足需求呢?换个角度来理解,如果要运用180-200步/分这个比较常见的步频数值区间,步幅数值起码要在1.2-1.5米以上才可以。也就是说,在公认的最佳步频数值区间180步/分这样的概念下,步幅数值也是要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来变化才是合理的技术运用。
给大家看几组数据哈:
428配速,170步/分的步频数值,1.32米的步幅数值。
以上数据,是我最近四次训练的表现,为了让大家对比方便,特意从慢到快来编排。我们很清晰能发现,在我的有氧状态下跑动,步频数值几乎是不变的,但步幅数值会随着速度的调整而不断变化。速度越快,步幅就越大。也就是说,我的跑动速度完全是通过增加步幅的方式来完成,根本就不需要刻意调整步频。
昨晚我把以上数据在学员战队群分享,有几位学员私下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说:“这是以腰腹部发力意识带动小腿提拉折叠技术去跑步自然产生的结果”。也就是我倡导的“一压,一滑,一回收”的技术体现。具体运用就是:腰腹部下压,产生滑翔感,在滑翔落地的同时迅速回收小腿,同步蹬地提拉(垂直提拉),反复循环。通过以上的数据,结合我自己的跑动感觉,在身体重心移动能力的把控上,我发现自己又进步了一点点。
很多人依然喜欢讨论提高步频的好处,但他们忽略了步频的实质就是跑动中每一步的转换频率,步频越快,意味着步数就越多。但事实上,只要你的步幅数值足够大可以满足需求,为什么要那么多步数呢?理论上,按跳远运动的理解,一步就达成42195米是最佳的结果,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如此。因此,以增加步幅数值的方式来提高跑步效率是最佳的选择,没有之一。
好了,关于步幅步频的理解,我们已经分享过很多。希望今天的数据能给各位带来启发。假如不明白怎么增加步幅的技巧,那就多多关注《小聂跑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