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韩荣

拿一块白色面团作圆圆的肚皮,用滚子轻轻按压四周突出人物的面部,再用调制好颜色的黑色面团做出四肢和耳朵,在杨刚手下,一个冰墩墩的大致雏形就做好了。

作为一名90后小伙儿,别看杨刚年纪小却已经是太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物面塑技艺传承人。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杨刚工作室见到了他。为了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杨刚私底下试着做了一个冰墩墩。“既是为了传播冬奥,也弘扬面塑这项非遗技艺。”

杨刚介绍,中国的面塑技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以糯米面、白面为主料,加入色素调制成不同的颜色,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就能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在众多面塑作品中,杨刚最喜欢做的就是关公形象。他认为,不同的关公有不同的神态。他最喜欢的作品是在2013年一次比赛中制作的“雕塑武圣关公”,该作品高约27厘米,在神态上模仿了京剧造型,前后共花了20多个小时才完成,获得了当时比赛的银奖。

杨刚告诉记者,面塑作品在制作前才最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比例有一定把握。比如制作动漫人物时要掌握好头和身子的比例,大约是1:1。“这样出做出来的作品更可爱一些。”杨刚说。

很多人对面塑的印象大都停留在“摆地摊的”,但杨刚不这么认为。“在面塑制作中可以将自己的内心沉淀下来,通过面团把自己内心的声音表达出来。”

据了解,杨刚从2008年开始和面结缘,至今已有14年。在学习过程中,杨刚总是在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在一次又一次尝试中,技艺也得到了更新。“相比传统的面塑作品,现在的作品可以实现20——30年的长期保存,在防腐和防裂方面也有了进步。”

谈及面塑技艺的传承,杨刚坦言面塑的市场比较小众,愿意学习的人也很少。“学习面塑技艺考验的是人的耐心。”但杨刚还是坚持自己,对于那些前来学习的人他也热情欢迎并开设了专门的培训课程。杨刚表示,希望能在更多平台弘扬非遗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主动了解甚至学习面塑技艺的文化精髓。

面塑冰墩墩做法(90后小伙儿制作面塑)(1)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