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如果干得好下一步该升什么官?估计很多读者都会认为是知府,因为他们都是地方官,不论是品级差距还是工作岗位,都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实际上,知州晋升为知府是个小概率事件,大部分知州往往还要在其他岗位上蹉跎数年。

知府和知州哪个权力大(直隶州知州升任知府有多难)(1)

知州是有等级差异的

州的设置在周代就有,尽管各朝州的长官品级不一,但基本上同一时期各州的行政等级是一样的。清代的情况就不同了,州分为直隶州和属州(散州)。

直隶州的建置始于清代,凡是那些不设府,而仍辖有属县的州,则直接隶属布政司,等级与府相同。直隶州有的是特设,有的是由府改设,还有的是属州升为直隶州。

按照《光绪会典》的记载,全国共设直隶州73个,属州145个。也就是说,清代的知州共有218缺,比府略多但比县要少很多。

直隶州知州秩正五品,按照清代的官制,直隶州知州出缺,例由各部满、汉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右丞,太常寺满寺丞,光禄寺满署正等补授;如果晋升,直隶州知州则应升六部员外郎、各省知府及盐运司运同。

知府和知州哪个权力大(直隶州知州升任知府有多难)(2)

属州知州秩从五品,属州知州出缺,例由外府通判、外县知县、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盐运司运判、直隶州州同。如果晋升,则例升六部员外郎,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盐运司运同、府同知何直隶州知州。

这么看来,直隶州知州和属州知州因为相差了一个品级,所以晋升的岗位是完全不一样的,直隶州则有可能升任知府,而属州知州按规定不能补授知府。

直隶州知州升知府也很困难

自乾隆以后,为了平衡道与府之间的关系,将知府由原来的正四品改为从四品。以品级而言,直隶州知州是正五品,与知府差距不大。但在岗位性质上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清代官方的话来说就是铨选的方式不同。

清代的地方官系统中,以知府为界限,以上为中级官员,以下为低级官员。低级官员的任命权一般掌握在吏部手里,一旦州县出缺,候补应升该岗位的官员,都有资格通过吏部铨选进而实授州县官。对于这些低级官员的任命,皇帝和军机处干涉得较少,顶多就是要经过一个皇帝引见的过程。

知府和知州哪个权力大(直隶州知州升任知府有多难)(3)

而任命各省知府却不是吏部所能掌控的,必须要经过皇帝钦定。按照程序,知府出缺吏部要列出一个清单,称为“开列”。此外,在任命知府的过程中,皇帝还往往要征求地方督抚的意见。这样一来,知府的任命就显得比较慎重了。

按照清代的官制,升任知府的往往都不是地方官,很多都是从京官中拣选外放的。以晋升顺序而言,依次是获京察(京官三年一次考核)一等记名的翰林院侍读、侍讲,内阁侍读、给事中、御史及各部、理藩院郎中、员外郎,顺天府、奉天府治中,盐运司运同、各省府同知,直隶州知州。

知府和知州哪个权力大(直隶州知州升任知府有多难)(4)

从这个晋升顺序就可以看出,直隶州知州排在了最后。事实上,知府出缺基本上都是京城空降兵居多,尤其以翰林院官和六部司官居多。这是因为皇帝对这些京官比较熟悉,知根知底,让他们去治理一个府比较放心,而且也借这个机会让他们得到历练。比如刘墉、纪晓岚等名臣,都曾以翰林官外放知府。

至于直隶州知州,一般情况下都是先调到京城担任各部司官,任满之后经过皇帝考核,下一步才有可能外放知府或是升任京堂。

知府和知州哪个权力大(直隶州知州升任知府有多难)(5)

直隶州知州升任知府的必备条件

一是政绩十分突出,获大计(地方官三年一次的考核)卓异。如果看过电视剧《于成龙》的读者,都知道于成龙曾三次获得卓异,这样的荣誉有清一代找不出第二个。因为各省卓异的名额很少,只有区区几个名额。

于成龙算是清代地方官升迁很快的类型。他第一次在罗城知县任上获卓异,被升为四川合州知州,任满后升黄州府同知。第二次获得卓异后,才成功晋升武昌知府。于成龙尽管三次获得卓异,但每一次升官都是按部就班的,没有出现跳级的情况。至于考核一般的直隶州知州,想要升任知府几乎没有可能。

二是庶吉士出身。乾隆以后,知县、知州大部分都是进士出身,所以进士在地方行政系统中,算不上稀缺。而庶吉士则不同,原本庶吉士是很少外放的,一般都在京城任职。明清有个说法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所以,庶吉士担任地方的州县官,属于高配,更容易得到提升,但这样的人显然又很少。

知府和知州哪个权力大(直隶州知州升任知府有多难)(6)

至于属州知州,和知府还差上二级,必须先升任直隶州知州,又或是府同知之后,才能按程序归入知府候补的行列。从清代官员的晋升过程来看,知府无疑是地方官的一道坎,迈过这道坎,则有机会成为地方大员,有朝一日位列封疆也未可知。但如果要是迈不过,这一辈子仕途就基本结束了,只能是混日子等退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