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刘向《说苑政理》中有一句话: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后世根据这句话得出了一句俗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意思很简单,三人成虎,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真实的。

流传许久,这句话深入人心,相信没有不知道的。然而世事复杂,有时候即使是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历史八大谎言的故事(眼见为实耳听为虚)(1)

《三国演义》中,马超是一员虎将,两军对垒曾让曹操丢盔卸甲,割须弃袍。可是在曹丞相的计策面前,马超还是不免吃苦头。马超的盟友韩遂,曹操约出来唠唠嗑,明目张胆地写封信,一套反间计下来效果不错,胜利女神最终站到了曹操这边。

关于眼见未必为实的情况,历史上并不在少数,今天我们就来看两个历史故事,都记载于宋朝一部著作《折狱龟鉴》里头。

《折狱龟鉴》,是宋代法学家郑克撰著的一部法学著作。洋洋洒洒将近400个疑难案例,在侦查破案、法庭审讯、痕迹物证、调解纠纷等几个方面,展现了宋朝断案的思想和精华。

黑白是非,真真假假对错曲直,向来都是不好区分的,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冤假错案发生。眼见为实,在这一方面,更加显得站不住脚。

孙登释冤

孙登是三国时期孙权的长子,小时候聪慧过人礼贤下士,在东吴口碑很好。孙权一称帝,就马上立孙登为太子,那时候他才20岁。33岁不幸英年早逝,东吴失去了一位无出其右的继承人,每次提到此事,孙权总不免泪流满面。当然了,这是后话,生前,孙登就避免了一起冤假错案的发生。

历史八大谎言的故事(眼见为实耳听为虚)(2)

有一次,孙登骑马上街,正走在路上,突然面前飞过一颗弹丸,就是玩弹弓用的。以前村里孩子都用石子,古代有钱人比较讲究,有专门的弹丸。

身份显赫的太子,遇上这样的事儿,身边的随从绷紧神经,谁这么大胆?刚巧路旁站着一位老铁,手拿弹弓“全副武装”。认定就是此人,随从不由分说抓了过来,然而对方死不承认。

孙登看到后,走上前来,仔细对比了射过来的那枚弹丸和这位路人甲身上的弹丸,大小型号悬殊,明显不是一个厂家生产的,就释放了此人。

这种情况下,估计很多人都会和随从一个想法,毕竟眼前呈现出的一幕,分分钟证实路人就是元凶。多亏了孙登的聪颖宽容,这才避免了冤假错案。

这一故事,最早记载于《吴志本传》,《晋书本传》中也记载了一个案例,比起孙登这档子事儿来,更加复杂。

曹摅明断

话说晋代的曹摅做临淄县长官的时候,碰上一件棘手的案子。老百姓都认定了凶手,认为无须再审,动大刑就可以招认定案,可是曹摅不这么想,事情是这么回事:

历史八大谎言的故事(眼见为实耳听为虚)(3)

当地有一个小妇人,丈夫早死,早早就做了寡妇。年纪轻轻没了依靠,这种情况下谁都想再嫁找个幸福的家。可离奇的是,该寡妇非但没有提出改嫁,在亡夫家里一呆就是多年,守在婆母身边。

时间一长,街坊邻居也不再捕风捉影,可突然有一天,寡妇的婆母上吊自杀了。

一时间,死者亲族群情激奋,认定是寡妇为改嫁杀了婆母,这些年来的孝敬侍奉都是装出来的,付出多年没达到目的,这才恶向胆边生。一纸诉状告到官府,寡妇可倒了霉,上至县令下到百姓,一致认为她就是凶手,一番拷打屈打成招。

案子判决之后,刚好曹摅到任,了解情况之后,左思右想,他觉得不对劲儿。就重新辨析推究,最终查明,老人上吊并非他杀,而是自杀。原来老人家知书达理,看到儿媳年纪轻轻守寡,心里难过,劝她改嫁,寡妇宁死不从。

可怜儿媳,又没有好办法,老人就上吊一死了之,这样也断了儿媳侍奉左右的念想。

历史八大谎言的故事(眼见为实耳听为虚)(4)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往往都是家庭矛盾的焦点,从常识出发,结合眼前的情况,众人认定寡妇就是凶手。可是谁能想到,双方不图索取一心付出,两不相让,最终险些闹出冤案悲剧。

事后,众人对曹摅的贤明赞不绝口。像这样极容易造成冤假错案的案例,在《折狱龟鉴》中还有很多。孙武说,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诉讼案子,又何尝不是如此?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冤假错案,当事人蒙受不白之冤,这种情况下,眼见为实也需要仔细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