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是新疆十三个主体民族之一,也是新疆人口第三多的民族。主要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的广大山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有朋友来过新疆旅游的不管是去喀纳斯还是去伊犁,主要感受的都是哈萨克族的民俗民风。
哈萨克族的婚姻 习俗,主要是在草原游牧的独特环境下形成的,有些是古突厥民民族遗留下的婚姻现象象。后来在哈萨克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后 ,也融入了一些宗教习俗,流传于民间, 约定俗成,为人们遵 守的规范,历史上也形
成过一些婚姻法规。随着现代文明的介入,哈萨克族的婚姻习俗也在不断发生演变,吸收了许多新的内容,特别是婚姻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哈萨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贵族和富户中。哈萨克族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所以以女为贵,注重门第,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富者赠骆驼百峰,相当于 500 匹马或者 1000只羊。贫穷人家,男方也要给女方送“吃奶礼”、“成婚礼”以及衣物等等。贫穷人家有“换门亲”的习惯,以抵消彩礼。哈萨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终生的,通常不允许离婚。
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这是哈萨克人为繁衍人口自然形成的优生制度。同一部落的人一般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必须在七服以上,还须征得部落的长者同意。联姻的两家人还需有七水之隔。不管是否同父同母所生,只要吃过同一女人的奶水,就如亲兄妹,不能结婚。
哈萨克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充满诗情画意。如在各种聚会活动中,在生产劳动中,相互结识,或通过“姑娘追”等饶有风趣的文娱活动,逐步建立感情。于是,成双成对信手放缰纵马驰骋于草原上、寻找两人约会的小天地。当一对哈萨克青年男女选中了一块幽静之处,就翻身下马,将男女双方的马鞭交叉插在附近人们容易看见的地方。于是,有了这种独特标记的地方就成了哈萨克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炽热感情、追求幸福和爱情的“伊甸乐园”。路过此地的哈萨克人看见它,都心领神会地绕道而去,默默祝福草原上又一朵盛开的爱情之花。
哈萨克人对自己后代的婚姻大事非常重视,家长都要对男女青年双方进行严格周密的调查了解,经过考验,双方家长允许后,才能定亲事。
哈萨克人的婚礼是在歌声中举行的,从订亲到迎亲,无处不伴随着歌声。如果您有幸在阿勒泰草原上碰见结婚的仪式,一定要从头到尾的参加,您不仅能分享他们的幸福,更会为他们的歌声所陶醉……
哈萨克族的婚礼与其他民族不同,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仪式,哈萨克族称为“托依”。这类仪式在女方家举办四次,即说亲、订婚、送彩礼和出嫁仪式;在男方家举行两次,即“吉尔提斯”仪式和迎亲仪式。这些仪式的规模大小,主要根据男女双方的经济状况而定。
说亲仪式 说亲时,儿子不去,只有男方父母或亲朋好友携带礼物前往女家。如女方有意,则收下礼物,并宴请男方客人;如果双方都满意,即商定订婚日期。
订婚仪式 这是婚礼的重要仪式之一,在女方家举行。是日,男方父母及近亲带上一匹马和其他一些礼品到女方家,女家也邀请亲戚朋友和邻居参加。女家接受了男方父母送来的马和衣料等物品,就表示定了亲。
订婚之日,女家要宰羊款待。一般要挑选红毛白头或黄毛白头羊宰杀,切忌宰胸部有黑毛的羊。宰杀红毛白头羊或黄毛白头羊,表示以赤诚、纯洁无瑕的心来定亲。
送彩礼仪式 在送彩礼的这一天,未婚夫在一位小伙子的陪同下,驮着彩礼前往女方家。男方父母及姑、舅、姨等近亲同往。去到离女家三五百米的地方时,未婚夫要下马回避,不能随父母及亲戚一同进女方家的门。这时,女方前来迎接的年轻人接过未婚夫的乘骑,驮着彩礼向女方家飞奔而去。女方的姑母、亲朋在毡房外,热情地迎接男方来客。而女方姑娘的嫂子(亲嫂或堂嫂)就带领一伙年轻妇女和姑娘一路嬉笑着去迎接未婚夫。未婚夫在女方妇女的陪同下来到家门口时,女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向新郎身上撒“喜食”(哈萨克语称“沙修”,即糖果、包吾尔沙克、奶疙瘩等食物),在场观看的小孩和青年男女抢着去捡抛在地上的食品。撒“沙修”是表示向新郎祝贺,祝愿新郎生活幸福美满。然后女方主人把新郎领进事先安排好的小毡房里招待。这一天,女家宰杀招待所有来客和未来的女婿。宴席间,弹唱冬不拉、对歌、跳舞,欢庆一番。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女方选两三位有经验的妇女,打开男方送来的物品展现在女方父母亲友的面前,任凭大家观赏,评论这些彩礼是否符合要求,是否符合男方的经济情况。如果彩礼不够理想或不够齐全的话,她就代表女方家向男方家提出补充彩礼的要求。哈萨克人把这一仪式叫作“吉尔提斯阿修”,即验收彩礼之意。另外,男方还要给女方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近亲赠送衣服、衣料等礼品,同时要给女方的母亲支付一笔喂奶费,一般以牲畜计算,多少视经济状况而定;还要带来举行婚礼女方招待宴客的羊只等。
这一天,未婚夫与青年男女在另一毡房欢聚(也可与父母亲友同在一处),但未婚夫与未婚妻彼此不能说话、接触,只能互相默默对视。晚上留宿时,未婚夫单独在一顶毡房里就寝,当夜深人静时,人们都安寝后,姑娘由嫂子陪伴着来到未婚夫就寝的毡房,未婚夫有权享受“恰西赛帕他尔”,意即可以成婚同房。这时,未婚夫要向嫂子赠以厚礼答谢她成全之意。
送彩礼仪式后不久,姑娘便被远嫁他方。
出嫁仪式 一般选在秋天,仪式十分隆重。这种降重的婚礼,往往成为整个氏族部落举行大规模文娱活动的机会。在举行出嫁仪式期间,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活动,热闹两三天。
婚礼前一天的晚上,女家宰杀准备好的羊只,招待宾客。晚上,一般举行对唱活动,对唱者一般是年轻妇女和年轻男子。两个妇女为一对,两个男子为一对,相对而唱。这样的对唱分为几组,同时进行。对唱的内容包罗万象,不拘一格。歌词即兴编唱,以问不倒为胜。有些则边弹边唱,气氛十分热闹。这种对唱,多通宵达旦。
在举行仪式的第一天,女方父母要准备一顶新的小毡房,放上陪送的嫁妆,并请来部落中的一位年长而有声望的老人为新娘致祝词,祝她婚姻美满幸福。新娘从这一天开始至离家出嫁,要和姑娘们围坐在一起,用幔帐遮挡面庞。
当天,新娘的至亲密友用一种固定的“萨仁”曲调对新娘唱歌,歌词大意是夸赞新娘,劝新娘不要悲伤,男娶女嫁本是人生必经大事。
一听到“萨仁歌”,出嫁的姑娘就坐在陪送的毡房里帷幔后面哭泣。唱“萨仁歌”的小伙子到新娘毡房门前下马,掀开毡房下毡的一角,转唱“加尔,加尔”《劝嫁歌》曲调。这种歌曲调轻松愉快,语言风趣诙谐,以劝说新娘为主要内容。歌词大意是:
劝嫁歌
我要用加尔--加尔来开头,
加尔--加尔
请你倾听我唱的加尔--加尔,
加尔--加尔
姑娘出嫁是祖先传下的规矩,
加尔--加尔
望安拉保佑你,
加尔--加尔
你像巢里白色的雏鹰,
加尔--加尔
你所去的地方幸福美满,
加尔--加尔
你的公婆是你今后生活的靠山,
加尔--加尔…..
唱到此时,站在门边听唱的老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双手搭胸,齐声祝福:“阿明,阿明,愿你的祝愿实现。”此后,陪新郎的小伙子可与毡房内的姑娘和年轻的妇女对唱。毡房内的年轻妇女可以代替将出嫁的姑娘用“毕克”的曲调来对应。唱词每句的最后都有“毕克木’词,回答小伙子在“加尔,加尔”歌中所提出的问题。歌词的大意是:
劝嫁歌
我的红披巾随风飘扬,毕克木,
谁能理解我的心事和忧伤--毕克木
婆婆好了可以理解我,毕克木,
否则会把我置于死地说是懒婆娘--毕克木。
水面飘浮的柳条哪有重量,毕克木,
我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成长--毕克木,
虽说婆婆是他人的长辈也是我的长辈,毕克木
哪能比得上我的亲爱的父老尊长--毕克木。……
唱“加尔”歌的仪式结束后,新娘当天并不去婆家。离别前由阿吾尔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婆婆,把唱“萨仁”时陪伴新娘坐在床幔前的四个媳妇或姑娘披戴过的头巾,盖在新娘的头上。新娘一戴上头巾,要立即独坐哭泣起来,不住地哭道:“再见啦,故乡!再见了,亲人们!”然后,新娘唱着哭诉歌,倾吐对亲人和故土的留恋,对未知的新生活的忧虑:
哭别歌
我的新房将要安置在什么地方?
那里像不像这里水草丰旺?
我就要离开生我养我的阿吾尔,
去那人生地疏的异地他乡。
愿未来的生活称心如意,
可公婆怎能像亲生父母一样。
何日再见你们慈祥的面庞。
新娘快唱完哭诉歌,由两个青年媳妇搀扶着来到父母、兄弟、姐妹面前一一哭别,唱“阔尔斯”《哭别歌》,然后,新娘倚门哭泣,动身前还要向亲朋哭别。歌词大意是:
哭别歌
牛羊离不开你。
门前的小山坡啊,
可爱的故乡,亲爱的人们,
我怎能忘记他们的情义。
门前的柳树林啊,
我常在你的绿阴下乘凉。
我的好哥哥呀,
你怎么忍心让我离去。
天鹅被驱离了湖泊,
马儿被赶离了草原。
我的父兄们呀,
怎么狠心把我换取金钱!
也有的歌词唱出了与父母及亲人依依难舍的情景。
新娘唱完“阔尔斯”后,即在伴娘的搀扶之下,在妇女们的簇拥之下,和父老兄弟及亲人们一一拥抱,挥泪告别。当姑娘每和一个亲人拥抱时就要对他(她)唱一段“阔什塔斯”《告别歌》,歌词大意是:愿山梁上谷春常在,愿父老乡亲皆平安,愿密林流水永常在,愿草原上的部落无灾难。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父母也向女儿唱了送别歌。
然后新娘即由哥哥或弟弟扶上马,送行。姐夫和新娘同乘一骑,送一程后姐夫再回。新娘上马后,一般不让哭唱,不让多停留,也不让再回头看,意思是不让过于眷恋家乡,要一心一意跟随丈夫生活。
驮嫁妆的骆驼的缰绳上,要拴两块色布,这叫“图叶姆尔恩克”。路上,经过某个阿吾勒,这个阿吾勒的妇女要从家里端出食物和饮料,请陪新娘的人们吃后,才能再上路。在半路上,还会有人拉起绳子挡路对唱,索要喜品。新娘一行,唱完歌,馈赠了喜品,才可放行。
迎亲仪式 在男家举行,即为迎接新娘而举行的仪式。
新娘到新郎家里,新郎家要举行迎娶仪式。新娘被送进公婆家门时,由一个胳膊上系有各色布、手持嫩树枝的人唱《别他夏尔》歌,即《揭面纱》歌。歌唱完后揭开新娘的面纱,向众人介绍,并且向新娘劝诫、忠告。新娘向公婆等行礼,向炉火内倒油。油燃起时在座的人都口念“火娘娘,油娘娘,给我们把福降。”以此祝福新婚夫妇幸福。此时,人们争相观看和嬉逗新娘,新郎 的母亲拿出带颜色的布块,撕成宽窄不等的布条,分给前来贺喜的人们。新婚夫妇合饮一碗由毛拉念过经的圣水,或由老人给新娘倒碗茶,并做“巴塔”(祝福)。
接着,新娘坐在刚宰的羊的羊皮上(哈萨克人认为坐在这种羊皮上生育顺利)。主人给新娘端来一盘特意准备的羊肉,新娘先把盛羊肉的盘奉送给公公、婆婆,先请长辈吃肉,并屈膝施礼。得到公婆允许后,才能吃肉和喝茶,吃喝完,老人要给新娘做“巴塔”。然后举行各种活动,如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
晚上,新郎家要为祝贺新娘的到来举行晚会,盛情款待宾客。阿肯们弹起冬不拉,一边为新人祝福,一边歌唱新生活,赞歌一直唱到第二天破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