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浦友悟还在晚清北洋政府交通部任职。就在这一年,浦家迎来了第一个千金浦洁修。在之后的11年间,蒲家又相继增添了浦熙修、浦安修两位千金,浦友悟一家也从嘉定迁到了北平。

跟随浦友悟东奔西跑的一家人,日子过得只算是清茶淡饭常伴,收入更是只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更何况是支撑三姐妹的学业。

加之,深受陈旧思想腐蚀的浦友悟,坚信女子读书无用地观念,让三姐妹的求学之路又增添了更多的艰难。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1)

而三姐妹的命运随着大姐浦洁修的长大慢慢发生了变化,最终三姐妹不仅都考上了自己理想地大学,还成为了和“宋氏三姐妹”一样享誉盛名的“浦氏三姐妹”。

榜样大姐

浦洁修从小就坚韧好学,愿意尝试接受新思想。但她知道父母并不支持自己读书,于是在读完高中就听从父母的安排,毕业后选择在一所小学任教。

任教期间,一直受科教兴国思想影响的浦洁修,依然坚持寻找着求学之路。

当得知可以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公费生时,她兴奋不已,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也知道,如果将这个消息告诉父母,定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2)

为了能够安心地备考,浦洁修选择了隐瞒。直至最终成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浦家父母才得知大女儿一直在偷偷瞒着家里备考大学。

由于考取的是公费名额,父母也不好说什么。加之就在北平读书,无需前往外地,也只得支持浦洁修继续攻读大学。

虽然是公费名额,但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能够让父母继续支持自己的求学报国之路,浦洁修只得自己咬牙解决这一切。

于是她一边在大学里的探索科学的奥秘,寻求报国之路;一边继续自己的任教,从而解决生活问题。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3)

大学毕业后,浦家再生变故。母亲不堪病痛折磨离开了人世,父亲又因工作的调动不得不前往南京。

就这样,抚养照顾家中弟弟妹妹责任落在了浦洁修身上。

艰难的时候,浦洁修不仅要同时在三、四所学校同时任教,还要回家照看好弟弟妹妹们。

即便如此,她还是攒下了出国留学的钱。

1932年,安顿好家人后,浦洁修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远渡重洋来到了德国。在这里,她遇到了和她有同样报国之心的杜春宴。就这样,两人走到了一起,结下了白首之盟。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4)

1937年,拿到特许工程师证的浦洁修和已是博士的丈夫回到了国内。学有所成的两人,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热切之情,投身到了工作岗位中。

回到国内后,浦洁修先在北平中国学院任化学系主任、教授。“七·七事变”爆发后,又辗转来到了重庆,在武昌中华大学执教,并积极参加“东北救亡会”,为抗战前线研制所需物资。

与此同时,浦洁修对当时时局的情况有着清晰的认知,利用自己合法的身份,掩护了一些我党人士撤离到解放区、香港等地。更是不顾个人的安危,将我党的一些宣传刊物秘密放在家中。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5)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在中共南方局妇委会的领导下,浦洁修积极地投身到争取自由、平等的妇女的解放运动中。并跟随宋庆龄、邓颖超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妇女联谊会,并当选为理事。

在重庆期间,浦洁修摆脱陈旧思想的束缚,她认为家国大义不仅仅是男人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妇女的责任。

为了早日赶走日本侵略者,她积极参与组织重庆各界妇女开展反对内战、坚持抗战、争取民主和妇女权益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

在家国大义面前,浦洁修真正成长成了一名战士。

1945年8月,重庆国共和谈期间,对浦洁修早有耳闻的伟人,亲自接见了她。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6)

亲耳聆听伟人的讲话,让浦洁修深受鼓舞,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更加充满信心。

1946年,浦洁修再次回到了北平,直至北平和平解放后,她将这几年所能把控的企业、资金尽数、完好地上交给了国家。保存了她力所能及的民族工业基础,避免了国民党撤离前的迫害。

1949年新中国成立,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成了她最大的心愿。

周总理在得知情况后,给出了很中肯的建议,表示从统一战线的工作大局考虑,建议她还是留在党外,在民主党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7)

面对周总理中肯的建议,浦洁修也是欣然地接受,在中国民主建国会陪伴我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期间,她兢兢业业地做好民建工作,在北京妇联副主席、北京市粮食局局长、数届人大代表等重要职位上贡献者她的生命。

直至1991年,已是84岁高龄的浦洁修在病床上再次上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见证了她半个多世纪的赤子之心,让人无不动容,她的夙愿也得以实现。

坐过班房的女记者

而比大姐仅小三岁的浦熙修可以说是受大姐影响最深的人,虽然父亲曾经明确表示过只会供读她到初中毕业,但她依然坚持读到了上京华美术专科学校。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8)

后来同大姐一样,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并获得了免食宿的名额。

1933年,浦熙修大学毕业后就嫁给了丈夫袁子英,3年后又随丈夫迁居到了南京。

来到南京后,受过高等教育的她,懂得妇女要想真正地获得解放,就必须经济上独立,于是积极地寻求工作机会,投考了一家地产公司。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9)

虽然面试碰壁,没能成功入职地产公司,但面试经理看中了她的文笔,还是将她推荐给了《新民报》的社长陈铭德。

于是浦熙修进报社成为了一名广告发行员,经过长期的摩打,才华渐渐得到社长的赏识。

在正式成为一名记者后,她几乎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热情。

她认为,“一个记者的条件 ,除了基本的知识外 ,需要有热情 、良心 、正义感, 并且要有吃苦耐劳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她不仅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

抗日战争爆发时,浦熙修跟随《新民报》一同迁往了重庆。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10)

1941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香港也岌岌可危,许多进步人士想买一张香港的机票都十分困难。

但她发现国民党财务部长孔祥熙的妻子宋霭龄却乘专机飞抵重庆,飞机上不仅没有搭乘其他人员,反而是装满了孔祥熙在香港家中的细软,陪着宋霭龄下飞机的尽然还有一只洋狗。

浦熙修看到眼前的一幕,难以压抑内心的怒火,决心要将国民党高层这一丑陋的嘴脸展现于光天化日之下。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11)

与浦熙修一同前往拍下这一幕的还有《大公报》的女记者彭子冈,回去后,二人都决定将这一事件写成新闻登报发行。

但《大公报》方面刚发行的报纸,很快就被国民政府察觉,一清而空。

灵机一动下,浦熙修想到了办法,将整个事件化整为零,分别以三条简讯发布在了《新民报》上。

结果呈现在《新民报》上的三条简讯分别报道的是,“第一条,报道宋蔼龄由港抵渝。第二条,王云五到机场接眷失望而归 。第三条,重庆街头出现了吃牛奶的洋狗。”

《新民报》上短短的三条简讯,在山城引起街谈巷议 ,群情愤慨。自此,浦熙修以文风泼辣活泼闻名。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12)

1944年,浦熙修加入民盟组织后,文风立场更加的明确、犀利。在1946年举行旧政治协商会议时,她不仅组织各方的记者采访,还亲自访问了全体38名政协代表。并以简练、明确立场的文章,准确地传达了各方代表的真实意向。

周总理在与 《新华日报》人员谈话时,对浦熙修的工作作风做出了高度赞扬,还特别赞扬她那股锲而不舍的钻劲,要求记者向她学习。

就在旧政治协商会议举行期间,时年36岁的浦熙修才正式接触到时年50岁的民盟会负责人罗隆基在相处期间被其才华深深折服,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13)

在重庆的七年时间,是浦熙修记者生涯的高光时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与我党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加之妹妹和妹夫的原因,她对我党有了更加真实、深刻的认知。

1946年,浦熙修再次跟随《新民报》迁回了南京。回到南京后,已是采访部主任的她,继续以笔做枪,抨击着腐朽不堪的国民政府。

但好景不长,一次伸张正义真实揭露国民政府暴虐罪行的报道,将她送进了监狱。

就在同年的5月 20日,国民政府采取了血腥镇压的方式,义愤填膺的浦熙修带领几名记者真实采访了解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并以整版篇幅刊出了这一事件的长篇报道。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14)

《新民报》的报道,当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一报道,令南京政府如鲠在喉。

事后不久,《新民报》就被勒令停刊,浦熙修的处境也非常危险。有人劝她可以联系妹妹逃到解放区避难,但被她拒绝了,她说:“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 ,我如果去解放区 , 就看不到反动派死亡前的社会相了 。”

之后她开始为香港《文汇报》编写文章,写了《金圆券的内幕》等通讯。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15)

1948年11月的一个深夜,就在她写完《南京政府的最后净扎》一文时, 就被闯进屋来的国民党特务抓了起来。

她先被关押在南京卫戍总部看守所,继而送宪兵司令部,最后转到国防部保密局特刑厅关押。直至蒋介石佯称下野, 李宗仁求和,以释放政治犯作为条件之一, 又经总统府秘书长邱昌渭出面保释,才重获自由。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的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周总理被一个熟悉的身影吸引,当即走上前去与她交谈。

在大典上让周总理如此重视的人正是浦熙修,周总理不仅关心她的生活、工作情况,还在看到主席阔步走来时,牵起她的手走向主席,并向主席介绍起她。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16)

当得知她就是浦熙修女士时,主席眼睛亮堂了起来说:“哦,你就是那位坐过班房的记者!”让浦熙修没想到的是,天翻地覆的时代伟人尽然还知道自己的那些事。

浦熙修在天安门的城楼上,难以抑制自己激动、兴奋的情绪。在这里,她见到了一直想采访没能采访到的那些时代的缔造者,其中还包括她那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妹夫。

元帅身后的女人

与二姐相比,浦安修要小上许多,整整长她11岁的大姐,陪伴她的时间要远多于父母的陪伴。

深受姐姐们的影响,让天资聪颖的浦安修早早的就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17)

浦安修和姐姐们同样心怀家国大义,不同的是,在她17岁时就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并在1936年,年仅18岁时就已加入中国共产党。

浦安修在加入我党后一直从事着地下工作。还是学生的她,并不畏惧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反而是一次次圆满的完成组织交给她的任务。

大学毕业后,浦安修就已经是一位拥有丰富斗争经验的战士,组织上对她能力给出了高度的认可,也为她准备了新的任务。

1938年4月,浦安修奉命抵达延安,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位改变她一生命运的人。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18)

原来,在浦安修一行人抵达延安后,就被前来迎接的陈赓给盯上了。为了早日解决彭老总的个人问题,陈赓便把主意打到了这群姑娘身上。

为了能逼彭老总就范,陈赓就拿伟人的话压他,并设计让他与浦安修接触。两人就这样在陈赓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

1939年,浦安修跟随彭老总从延安东进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在这里她与彭老总一直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一直到1943年。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19)

浦安修回忆这段时间婚姻生活时说到:“那时候,我们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我只有星期六才到他那去,见他总是过着和战士们一样的生活,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同志劝他把生活搞好一点,他不听,大家就委托我去劝他,他也不听,还说‘大家的生活都好了,我的生活自然也就好了,现在艰苦,条件不允许。’他批评了我,但我更了解他的为人,也更爱他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劝过他……”

直到全国解放后,浦安修才有更多的时间陪在彭老总身边。但这样和平安定的时间没过多久,朝鲜战争爆发,彭老总再次赶往前线,同美帝领导的“联合国军”作战。让一颗心系丈夫的心,刚刚落下再次悬了起来。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20)

1952年,国家组织赴朝慰问团到前线慰问,浦安修有幸能在其中。

终于能见到丈夫,浦安修内心欣喜不已。但不曾想,丈夫见到自己的第一句话却是“你来干什么?你这个司令员的老婆来了,一百万志愿军指战员的老婆怎么办?”

简单的几句话,让本来满是欣喜的浦安修委屈的落下泪来。浦安修回忆时说:“结婚之后,这些年,夫妻是离多合少。但是,我深深地爱着他。”

即便是朝鲜战争结束后,因为种种原因,浦安修也没能时常陪在丈夫身边,她只想照顾好家中的一切,默默地站在丈夫的身后。

浦氏后人今何在(浦氏三姐妹浦洁修)(21)

在那个动荡莫测的年代,陈旧的思想蒙蔽了中国大多数的女性。在万千腐朽思想的束缚下,勇于挣脱枷锁的浦氏三姐妹更加值得人们的尊敬。

能够拥有同浦氏三姐妹一样的时代妇女,是国之幸!

参考资料:

浦洁修——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网

民盟女记者浦熙修——公民导刊2012-12

彭德怀浦安修风雨情感路——党史博采2003-3

此生苍茫-关于浦熙修——文思精华-200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