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琴而活(琴为何物)(1)

物道君语:

在中国,箜篌失传了,瑟失传了,琴瑟和鸣的琴也被列入了非遗。

再看当下,明明眼前是一床古琴,却总是被人说成是古筝。

也许有一天,世人将不知琴为何物?

然而却总有那么一群人,舍不得它的消失,让古琴在这个时代,再活一次。

这群人来自上海的自得琴社。

近几年,琴社艺术总监唐彬与古琴老师,从一开始移植流行歌到古琴上演奏,到做古曲新编,再到原创新民乐作品,录音拍摄古画视频,推送到微博、B站、YouTube平台,距今播放量1.3亿,影响到了国外。

对一个小众艺术来说,实属不易。

对古琴而言,它几近衰竭的心脏得以再一次跳动 。

唐彬说,“在这个时代为它注入新的能量,它才有了机会被更多人认识。”

事实上,古琴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在古代也不是普通百姓就会接触的东西。

然而今天,我们为何要知道“琴为何物”。

一位自得琴社的粉丝如是说:

“现在的西化程度越来越大,而中国传统文化被破坏,被漠视,被抛弃。”

与此同时,被破坏的也是我们对于传统美的感知。

在自得琴社看来,做出好的音乐,把美好的东西传递给更多的人,“哪怕只是星星点点,但最后会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格局。”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2)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3)

古琴,是“琴棋书画”里的琴,也叫七弦琴。

唐彬说,20年前上高中,不知琴为何物,没见过,没想过,第一次还是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看到。两高手剑枪对决,正是攥紧拳头的关键时刻,一声琴音传来,如珠玉落水淙淙。

原是一介白发盲人老琴师抚琴,时而缓缓,旋而急促,高手两人默默就进入意念中决斗。最后一声绝响,琴弦皆断,武人倒地,一切戛然而息。

屏幕外,也把唐彬引入了古琴世界,他始终无法忘却。于是求救父亲给他买琴,翻遍家乡的乐器铺,找到一把很破只是当摆设的琴,但还是买。回到家里,在网上找视频,自己琢磨着学。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4)

▲ 唐彬

自那时起,他知道中国有古琴,三千余年。身长三尺六寸五分,暗合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琴有十三个“徽”,是一年十二个月和闰月。与人一样,古琴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足。

谈及为何一下就对古琴痴迷,唐彬说,当时觉得琴音很对自己“胃口”。琴之音,有散、泛、按三种。泛音轻盈,渺渺如从天上深处传来,古人说这是天籁。散音暗沉,就像深沉的大地,是地籁。按音,左手按弦,吟猱绰注,变化最多样,是人籁。

《古琴丛谈》说:“圣人造琴的基本依据,是最广大、最神秘的天地的形态。它想要传达是天地的浑然真气,与人在天地间的浩然。”我想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听到一曲古琴,一弹一拨,就像拨出了一条天线,传到灵魂深处,心情沉啊沉的,是人在琴中,云深不知处。

欲与天地精神往来,是为琴也。它延绵三千年不绝,有一代一代人的喜爱,更是那种与天地生活在一起,低调沉稳、不急不躁的性子,是我们向往的样子。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5)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6)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7)

上大学后,唐彬随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学琴,2014年在上海与同是古琴爱好的朋友成立了自得琴社。

起初很多人觉得弹古琴的人就应该与世隔绝,它太老了。确实,陌生的人用陌生的乐器,弹陌生的曲子,完全陌生就很难被人接受。

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喜欢河南的《唐宫夜宴》,并为这种中国传统美的表达感到自豪。唐彬说:“是我们的审美不一样了。我们去欣赏美不会单独地只看音乐,服装或舞蹈,更注重整体的美感。”

在这之前,他们就做过许多次古画演奏。2020年初的古琴演奏《哆啦A梦》,最初我实在无法想象,二次元与古典能碰撞出什么?这样的改变是否为人喜欢。

然而打开音乐,将重新认识古琴。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8)

曲风突然变得可爱,就像一只橘猫肥肚上肉肉抖动的声音,懒洋洋地圆润着。有粉丝说:“如果古代也能留下影像的话,也会有这种可爱的表演,这是唐朝的另一种日子。”

自得琴社也把自己的原创作品,做成古画视频《长安幻世绘》《虞姬》《醉成都》。

从传统的古琴曲,到改编,到创新,你会发现古琴从一个三千岁的老爷,突然鲜活起来,让你以为它走不动了,其实十分灵巧。

面对改编,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会失掉古琴的原汁原味。采访中唐彬说:“如果这样就没有韵味了,这个乐器也太脆弱了。”

“创新不是抛弃旧的东西,而是让旧的好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再活一次。”

一个古老的艺术,如果没有进入未来的能力,就只能消失在历史里。一个东西要传承下去,就必然需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它。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9)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10)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11)

两三年时间里,自得琴社除了日常教学古琴,还做了22个国风视频,有一些是合作,有一些纯粹为爱发电。

唐彬说,曾有网友留言担心他们的收入。确实入不敷出,“一条视频的成本估算要十几万,但大家都是‘自己人’,拍摄剪辑编曲后期自己来,实际花费也没有很高。”

作品出来后能获得很多的赞同,尤其是年轻人的喜欢,这就是令人开心的地方。因为古琴不是老了以后才能去欣赏和理解的东西,我们也低估了现代的年轻人。

“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觉醒,然后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12)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13)

于自得琴社的老师而言,琴为何物,就是当下把古琴弹好、教好、做好,分享给更多人。

这样的好不仅仅是向内的,也是对外的。唐彬曾看到日本粉丝在视频下的日语留言:“老师,您回来了。”那一刻有一种“民族文化回来了的感觉”,因为日本会说中国是他们的老师。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14)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15)

早些年,物道君曾说,舍不得属于中国人的美好不被看见,舍不得那些美丽黯然消失无人知,舍不得我们自己看不见美好。因为舍不得,我们踏上了寻找根植于我们的血脉里的非遗。

而在今日,我们也看见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爱上了这样的美好,并为此努力与发散。也许还是路途遥远,然而就像自得琴社的老师所坚信的:

“培养一个人对传统美的感知,需要星星点点的组成,但正是这些星星点点,将会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格局。”

为琴而活(琴为何物)(16)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由〈自得琴社〉授权提供,转载请联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