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梁馨雨 芷江报道

“住得好、有活干、日子甜。”芷江贫困户们搬出大山,搬进了幸福新生活。

2019年4月1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经过实地检查和第三方实地评估,芷江侗族自治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同意脱贫摘帽。

奔跑在脱贫攻坚一线(奏响脱贫时代壮歌)(1)

马田里开出“幸福花”

“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做事,一年的收入都快赶得上在外面打工了。多亏了我们马田的这个‘幸福花’!”说起香菇,芷江县马田村村民马小田满脸的开心。

马小田是2017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因为缺资金、缺技术,如何才能脱贫致富一直困扰着他。听到村里准备着手建设香菇种植基地,马小田主动找到村里,希望能够加入。

经过不到3年的时间,马小田一家就从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一举成为了村里数一数二的香菇种植大户。

村里在香菇种植基地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根据本地香菇种植能手的经验总结,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标准,要求按照操作标准严格规范。

同时基地为村民香菇种植、加工、销售提供技术、信息、市场服务,提升香菇种植标准化、专业化。

2007年,马田村就成立了云林香菇生产专业合作社,香菇生产也慢慢成为了马田村最大的产业,到目前共带动全村社员290余人参与进来,其中270人为贫困户。

“马田村香菇种植基地对贫困户实行成本价加工,每袋可以减少成本0.4元,仅此一项可为扶贫户减少成本6000元至10000元。”马田村支部书记骆秀富介绍道。香菇种植大户、农村党员与贫困户一一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户发展香菇产业,免费为其提供统一技术支持、统一制种、统一收购,对无发展资金却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施先期垫付制种资金、菇棚建设资金和后期加工资金,有产生效益后对前期垫付资金进行扣除。通过以上举措在马田村内扶贫户中形成香菇产业“多点开花”的好势头。

目前,马田村香菇加工厂每年吸纳全村100余名劳动力,由于香菇季节性强,每年做工6个月,可创收70余万元。

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骆秀富曾私人投资60万元建立了香菇生产基地,从浙江引进香菇加工设备4台,修建冰库2座。马田村香菇产业帮助村集体经济受益9万元,其中贫困户分红5.4万元,占60%,

此外,马田村的香菇产业在全村范围内辐射了83户贫困户发展35万棒香菇,产值150万元,同时,拉动全镇种植香菇500万棒,产值接近3000万元。

奔跑在脱贫攻坚一线(奏响脱贫时代壮歌)(2)

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

“以前常年在外,没有回家居住,也不去管老房子有没有破旧,这次我们回家,村干部、扶贫队主动来把我们的房子翻新了,让我儿子可以放心地外出务工,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青鹤溪村村民唐仲荣的母亲在验收房屋修缮时对村扶贫工作队长周圣寅说到。

芷江县罗旧镇青鹤溪村祖下垅组非贫困户唐仲荣与其母亲原常年在外务工居住外地。2020年初,母子俩因疫情影响暂时回村居住。

驻村工作队、村干部日常下村走访时,发现其房屋板壁损坏,立即将情况上报镇政府。罗旧镇党委政府依据政策迅速组织人员对其房屋进行了全面的换瓦、洗壁、加板壁等项目,房屋里外焕然一新。

近日,罗旧镇党委政府秉持着全力以赴做好、做实、做到位的理念,再次组织人员对全镇的村民住房、厨房、厕所进行全覆盖排查,不漏一人、不落一户,列出清单、制定措施。

全镇整合小微资金共7万余元,集中对符合条件的18户村民的破旧厨房、厕所统一实施修缮加固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持续巩固脱贫攻坚质量。

为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工作成效,5月上旬,罗旧镇对近两年的“脱贫攻坚质量回头看”乡镇自查问题整体汇总成清单,以问题为导向,多措并举、逐一销号,推进问题集中清零整改行动。

截至5月30日,全镇已通过公益性岗位、房屋修缮、政策落实等措施,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户四类人员、边缘户收入、三保障等32个问题,确保问题清零。

接下来,罗旧镇党委政府将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植于心、化于行,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奔跑在脱贫攻坚一线(奏响脱贫时代壮歌)(3)

“搬”进幸福新生活“穷貌”换上新容颜

“这房子有客厅、有厨房,还有厕所,外观还保留了侗族风格,比我原来的小木屋强多了!”在芷江岩桥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户杨洪林指着自己的新房高兴地介绍。

近年来,芷江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全县扶贫开发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把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和展示侗民族风貌的亮点工程精心谋划、精心组织、精准实施,坚持“四统一”原则,实现了搬迁与脱贫协调推进。

坚持高位推进。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为指挥长、相关责任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挥部,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定期召开指挥部例会和书记、县长办公会等会议、项目调度会,广泛开展政策解释及宣传引导,科学规划集镇集中安置点建设,全力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该县全面完成“十三五”省定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县1073户4104人易地搬迁贫困户已全部入住新房。同时,根据贫困户家庭人口状况,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政府出资对安置房进行简单装修,搬迁贫困户可“拎包入住”。

“真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搬迁户朱明说,他原来住在巽公坡村,离岩桥集镇有19公里,现在条件好了,安置区往前100米就有到县城的公交车,出行、看病、购物都非常方便。

“树挪死,人挪活,搬出深山条件就是好,再也不用为水电路这些问题犯愁了。”今年72岁的搬迁户肖邦桥感慨地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芷江所有安置区在建筑风格、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吸收了侗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建筑风格,让搬迁群众有亲切感和舒适感。

在选新址上,着眼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该县搬迁安置坚持“五靠拢”选址原则,即:选址向旅游环线靠拢、向产业发展带靠拢、向新型园区靠拢、向县城靠拢、向集镇靠拢。

在建筑风格上,充分吸收青瓦、翘角、飞檐等侗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建筑风格,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住房面积要求,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由专业建筑设计部门提供统一的施工设计图纸,所有集中安置项目和分散自建住房均按照统一设计风格施工、建设,体现了现代气息与侗族建筑风格的融合,做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建筑要求与群众居住使用习惯的兼顾。

芷江还十分注重完善搬迁点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安置小区高标准、高起点的完成公共基础设施、绿化、亮化及公共活动场所,给搬迁户一个温馨的环境。该县七里桥集中安置区增设了2760平方米的附属设施,包括超市、幼儿园、警务室、卫生室、活动室等,并完善小区物业管理。

同时,芷江实行“保留农民身份、农村产权不变”和配套“就业、就学、就医、社保、低保、临时救济”的“2 6”保障措施,对跨行政村安置的群众给予土地流转补助,兜住了搬迁群众民生底线,较好地解决了贫困群众搬迁的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