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文章《媚丽:葭管灰飞 律吕调阳:因古琴调弦而起的闲聊》。

本篇简单聊聊律制中的【三分损益法】和琴的十三个徽位

关于乐律以及三分损益法的内容,因我的老师在上课时提到过一些概念,但没有系统教导过,我也不是音乐专业出身,只因有些好奇,零零散散看了一些资料,都是搬运古人的智慧,也未成体系(我自己也还有很多疑惑待解),因和朋友闲聊天,随兴所至,说到哪算哪,如果内容有错误和不当,非常欢迎指正和交流。

在正文之前,先回复朋友几个问题。

1.可以用调音器APP调弦吗?

可以的。

每个人的耳朵能接收的音律范围是完全不同的,古人也有借助调音器校律的,比如古代音律大家京房、王朴、朱载堉就都使用过“弦测音器”。

只不过,调音器APP用的参考单位是赫兹,赫兹不等于律吕。

中国传统音律是用振动体的【长度】(后面会介绍)来计算律,而赫兹是振动体的【频率】

【长度】和【频率】可以相互换算,但两者不能相等。

另外就是,如果要训练自己的耳朵,一般建议少用现在的调音器。

古琴a调怎么定(媚丽五度相生旋相为宫)(1)

2.先有律,还是先有器?

就我看到的资料《乐律全书》朱载堉(明万历郑藩刻增修清印本)记载:古之圣人,推律以制器,因器以宣声,和声以成音,比音而为乐。

放到琴这个乐器上,应该也是先有律?

3.律吕不是乐音之本?

应该说律吕从来不只是乐音之本。

按《史记》【律书】记载:“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

按《乐律全书》上的说法:“从理论和顺序上说,律吕之本是定长短之形,也就是所谓的统一度量衡,确定长短、容积,然后才是审音(用在音乐上),最后是侯气。

是故有定形而后有容受之积,有真积而后发中和之音,有正音而后感天地之气。”

古人把六律放在非常的高度,极其重视,咱们通过琴律了解一点点律吕,相对上述律吕的四种作用(定形、容积,审音,侯气)来说,是简单很多。

然而,自古琴家对琴律也是众说纷繁,各有所见,咱作为没文化的现代人,取自己所需就行,一究到底会迷失在星汉灿烂的文化宇宙中。。。

另外就是,律吕在琴上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斫琴这个环节,定形、定微、定弦、定音等。

下面,如果我说乐律,就是指音律,如果说古琴的律,就用【琴律】这个概念。

4.今天的琴和古时的琴,还是一回事吗?

形同而气异。不完全一回事。

从律制到琴律,从斫琴(原材料、制式、工艺、单位、尺度、定徽、安弦定音等等)到弹琴,从指法到曲谱。。。统统都在流变中,无关好坏对错。

喜欢琴的人,弹自己的心情就好。

古琴a调怎么定(媚丽五度相生旋相为宫)(2)

第一部分:五度相生

我国的律制有三种,分别是: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

这三种律制各有所长,也各有自身的缺点。五度相生律用的是纯五度;纯律用的是纯五度 大三度;十二平均律用的是八度。

为什么正好是纯五度、大三度和八度?

用现代话说就是“音程关系”,在古时候应该是用“和”来解释?

在古琴上,三种乐制都有,但最主要的还是五度相生律。据说古曲《碣石调.幽兰》用的就是纯律。

第一,五度相生律:

由一律出发,每隔五度(这里的五度是纯五度),产生一律,然后继续相生,而得其余各律。

第二,纯律:

是在五度相生律之外,再加大三度,作为生律的基础。

用纯五度(弦长之比为2:3)和大三度(弦长之比为4:5)确定音阶中各音高度的一种律制。

第三,十二平均律:

是目前世界通用的律制,是把一组八度音均分为十二律,相邻两律之间的【波长比】完全相等。

注意,十二平均律并不是把一条弦、或者一根管均分成十二段,也不是各相邻律之间的【频率】相均等,而是指各相邻律(即半音)之间的【频率比】相均等。

从律制上说,从五度相生律,到纯律,到十二平均律,是一个从繁到简的过程。

古琴a调怎么定(媚丽五度相生旋相为宫)(3)

1.五声中的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属于五度相生律,是我国最早、用的最久、最广、最多的一种律制,一直到现在还在始用。

有时候三分损益法也代指五度相生律,两者相等,但严谨的来说,三分损益法属于五度相生律体系中的一种。

要注意的是,三分损益法既是【生律】的方法,也是【定律】的方法。

即把一个振动体(比如弦),从长度上均分为三份,分别为三分之一。

减掉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叫【损】。

延长三分之一,成为三分之四,叫【益】。

从宫出发,先益后损,相生而成各律。

古琴a调怎么定(媚丽五度相生旋相为宫)(4)

我国文字可见最早提到三分损益法的是《管子》【地员】:

“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

凡听羽,如鸣马在野。

凡听宫,如牛鸣窌中。

凡听商,如离群羊。

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白练、熟丝)之首,以成宫。

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

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

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

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管子》【地员】是中国最早的论述土地分类、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的文章。文中管仲提出了音律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把律和植物生长相互结合,把五正声和家畜的叫声相比拟。

接着用数理方法,提出了三分损益:

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1*34=9*9=81,标准的弦长为81份,也就是宫音的长度为81份)以是生黄钟小素(白练、熟丝)之首,以成宫。

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81长的宫音,取其长度的,得到108寸,81*=108,为徵音)。

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108*=72,为商音)。

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72*=96,为羽音)。

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96*=64,为角音)。”

古琴a调怎么定(媚丽五度相生旋相为宫)(5)

古琴a调怎么定(媚丽五度相生旋相为宫)(6)

总结就是:从长度为81份的宫音开始,先益后损,四次后得到全部五声的律:

宫:81份。

徵:108份=81*

商:72份=108*

羽:96份=72*

角:64份=96*

宫商角徵羽,在生律的过程中,以【变】表示比正五声低一律(低半音),以【清】表示比正五声高一律(高半音)。

比如【变徵】,表示比【徵】低一律(低半音),【清黄钟】,则表示比【黄钟】高一律(高半音)。

角64生变宫,变宫生变徵,变徵生变商,变商生变羽,变羽生变角。。。如此循环。

按我们习惯的顺序,宫81、商72、角64、徵108、羽96。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琴以前用的是丝弦,所以81、72和64也代表每一根弦用丝的数量。

比如宫81,也指用丝81股,弦的粗重正好居中,其声音重而尊,所以为五声之首。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古人说数字都不带单位~~愁死个我,看资料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在呐喊,你这些个数学都是用的什么单位啊~~~单位不同,差海了去~~

为什么标准宫弦是81份?

据说是因为要把它做四次“三分损益”的操作,从而生成另外的四声,为了保证生成的四声都是整数。

而81这个数,据说又来自汉武帝时期“太初改历”中,邓平发明的“八十一分历”。

之所以叫做“八十一分历”,因为在这种历法中,朔望月的長度是

古琴a调怎么定(媚丽五度相生旋相为宫)(7)

日。

而邓平的“八十一分法”,据说又来自于黄钟律管的容积:其法以律起历,曰:“律容一龠(yuè),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

好了,就到这儿,先有鸡,还是有先蛋。。。我也不知道。

2.十二律中的三分损益法

继《管子》【地员】篇之后,《吕氏春秋》【音律】篇记录了关于十二律的三分损益法

“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

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

古琴a调怎么定(媚丽五度相生旋相为宫)(8)

黄钟律的标准长(音高)究竟是多少?

各时代的标准都不一样。

上图中,黄钟长三寸九分,生林钟八寸一分;林钟生太簇五寸七分;太簇生南吕六寸三分;南吕生姑洗七寸五分。。。

而《史记》【律书】记载黄钟为九寸。以九寸为基数损益得其余十一律。

古琴a调怎么定(媚丽五度相生旋相为宫)(9)

之所以出现上面五声的单位不明、黄钟的尺寸不一,我理解还是古人不过度追求个体的精度,而是追求系统的和谐,所求的是和谐之大美。

就如同中餐里的放盐少许,爱做饭的人应该特别理解放盐少许那种看似模糊的精准,这个精准是人为本,考虑吃菜的人当时是什么状况,然后才考虑做的是什么菜,什么时间等非人的因素。

古琴a调怎么定(媚丽五度相生旋相为宫)(10)

第二部分:旋相为宫

五声中的主音也被称为【调音】,比如以宫为主音的叫宫调,以商为主音的叫商调,以此类推,据说古琴有84调。

旋相为宫,是古人在乐律上的至高追求。

旋相为宫就是十二律都可以作为宫音,比如黄钟律为宫的时候,就成变了黄钟宫调。

比如以大吕为宫的时候,就变成了大吕宫调。。。

十二律的仲吕之后,理论上,三分损益法可以无限继续往下损益生律。但生律十一次以后——即到第十二律后,就不能回到出发的律上,这样的话,十二律就不能“周而复始、旋相为宫“。

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京房,就提出了“六十律”的律制,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周而复始、旋相为宫”,让最后的律能回到出发的律上。

京房的六十律,到其第54律“色育“,和初始”黄钟“的律已十分接近,两音可以变换。

第54律“色育“,接近第1律”黄钟“。

第55律“谦待“,接近第2律”林钟“。

第56律“未知“,接近第3律”太簇“。

第57律“白吕“,接近第4律”南吕“。

第58律“南授“,接近第5律”姑洗“。

第59律“分乌“,接近第6律”应钟“。

第60律“南事“,接近第7律”蕤宾“。

古琴a调怎么定(媚丽五度相生旋相为宫)(11)

继京房之后,南北朝时期的钱乐之,在六十律之上继续生律,一直增至三百六十律。这在《隋书》的【律历志】中有记载。

但不论是京房,还是钱乐之,律数越来越多,但都只能无限接近旋相为宫,达不到100%回到初律。

而和钱乐之同时代的何承天,他就反对一味增加律数的做法,他的做法是调整十二律各律的音高,这样使十二律的最后一律就能回到出发律上,这就是十二平均律。

何承天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用数学来解决十二平均律的人。不过他的十二平均律还是不够精准,直到明代,由朱载堉完成了完全准确的十二平均律。

中国自古自至今,乐律的发展就是在追求律的“周而复始、旋相为宫”

古琴a调怎么定(媚丽五度相生旋相为宫)(12)

第三部分:琴的十三徽

与前面聊的乐律不同,乐律基本适合于古代各种乐器,但下面聊徽,只适用于琴这种乐器。

琴的十三个徽位,说是代表十二个月 一个闰月。

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

而十三徽位和十二律、和十二月和五音分别相对:

一徽名太簇。应正月律。其音在角。

二徽名夹钟。应二月律。其音在角。

三徽名姑洗。应三月律。其音在宫。

四徽名仲吕。应四月律。其音在徵。

五徽名蕤宾。应五月律。其音在徵。

六徽名林钟。应六月律。其音在宫。

七徽为君。居中以象闰。

八徽名夷则。应七月律。其音在商。

九徽名南吕。应八月律。其音在商。

十徽名无射。应九月律。其音在宫。

十一徽名应钟。应十月律。其音在羽。

十二徽名黄钟。应十一月律。其音在羽。

十三徽名太吕。应十二月律。其音在宫。

古琴a调怎么定(媚丽五度相生旋相为宫)(13)

其中七徽是立徽之本。

从岳山到龙龈均分为二,为琴长的一半,为至中处,正是七徽,为立徽之本。

七徽到岳山(琴头),分别是六、五、四、三、二、一徽。

七徽到龙龈(琴尾),分别是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徽。

从七徽到岳山,再对折居中,即四徽。以七徽至岳山三折,一折即五徽、再折即二徽、三折与岳山齐。四徽至岳山对折,即一徽。五徽至七徽五折,从五徽取二折则六徽、从二徽取一折則三徽。

从七徽到龙龈,后面的八九十等六徽,定徽与上面相同。

古琴a调怎么定(媚丽五度相生旋相为宫)(14)

徽位的音,定得准不准,是检验斫琴者的水平。

微位的音,弹得准不准,是检验弹琴者的水平。

因调弦而和朋友闲聊的关于音律部分就这些了,随兴而至,随意而发,有不当之处,欢迎雅正,相互学习探讨。

另外,关于弹琴的技巧、指法、曲普等,就不多啰嗦了,有心得、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切磋指正。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