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项羽

▓ 王宜早

历史上的青云计划获奖作品(青云计划优质专栏)(1)

王宜早书李清照诗《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历史上的青云计划获奖作品(青云计划优质专栏)(2)

李清照是宋代的大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许多人接下来的印象便是,她呀,哀哀怨怨、悲悲切切、哭哭啼啼。不大相信她会写出《夏日绝句》这样豪气撼人的诗篇来。

李清照字易安,山东济南人,生活在北宋、南宋交替时期。早期生活优裕。靖康之难(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首都,掳走徽钦二帝)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流寓南方。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南京)知府,不料城内发生叛乱,赵明诚弃城逃跑,经过乌江逃往江西。乌江是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写下了《夏日绝句》两首。据说赵明诚认为是在讥笑自己为软骨头,因而羞愧抑郁,病死途中。我认为,李清照歌颂项羽,更是对怯懦自私的南宋统治集团的批判和谴责。

历史上的青云计划获奖作品(青云计划优质专栏)(3)

项羽名籍,字羽。《史记项羽本纪》开头就说:“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我的老家就在宿迁,跟项羽是老乡。秦末大起义爆发,项羽随叔父项梁从浙江起兵响应,所带领的战士称为“江东子弟”,英勇善战,消灭了秦军主力。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遭到惨败,突围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东渡,待机东山再起。项羽自称“无颜见江东父老”,遂壮烈自刎而死。

对于项羽自刎乌江,后代诗人议论纷纷。唐代杜牧《题乌江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胜败是兵家常事,不可预期的,真正的男儿要能够包羞忍耻,坚韧顽强。英雄的江东子弟,说不定正等待着你,准备与你一道卷土重来呢!表达了同情、惋惜和期待。王安石也有一首《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他看问题的角度比较特别:项羽渡不渡乌江,不是简单的能不能“包羞忍耻”的问题。他认为历史的趋势、人心的向背已经难以挽回了。这就超出了关于个人品质的议论,超出了感慨惋惜之情。

历史上的青云计划获奖作品(青云计划优质专栏)(4)

李清照歌咏项羽的《绝句》有两首。第一首说:“霸气震神州,凌云志未酬。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项羽的英雄霸气令神州震动,可惜他的凌云壮志没有实现。如果那天夜里项羽渡过乌江,回到江东,卷土重来,那么两汉的政权就未必姓刘了。对项羽的失败饱含着惋惜,意思与杜牧的那一首差不多。

第二首《绝句》比起第一首来,显然是大大地升华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大丈夫活着就要成为人中豪杰,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英雄。开篇充满了凛然正气,无疑是为项羽的精神所感动。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今想起项羽,他“不肯过江东”的形象,久久萦绕在我的胸怀。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乌江并不是没有渡船,亭长苦苦劝他渡江。但是项羽坚决不肯。他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 项羽本纪》)。这就是大家口口相传的项羽不肯渡过乌江的原因:“无颜见江东父老”。他既然辜负了父老的期望,和自己的雄心,就一定要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这是一个男儿的担当,一个丈夫的担当,一个英雄的担当。

李清照从项羽“不肯过江东”,感受到了他敢于担当的英雄精神。

历史上的青云计划获奖作品(青云计划优质专栏)(5)

如果说李清照歌颂项羽,包含了对怯懦行为的讥笑,那么,她所讥笑的绝非区区赵明诚一人而已。胆小自私的南宋统治集团,不管百姓死活,丢弃中原河山。面对李清照慷慨的诗句,他们难道能够坦然自若而不汗颜无地?

李清照赞颂项羽,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英雄豪气,震撼人心。一个柔弱的女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的绝句,不但俯视巾帼,直可压倒须眉。

历史上的青云计划获奖作品(青云计划优质专栏)(6)

《王老师说诗文》专栏获青云计划优质图文奖。

历史上的青云计划获奖作品(青云计划优质专栏)(7)

王宜早

王宜早,南京晓庄学院教授,学者、诗人、书法家。1942年生于江苏宿迁,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担任过南京三中语文教师、南京市教研室主任、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卫生部处长、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等职。王宜早自幼学习书法,后师从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沈子善教授,主攻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兰亭集序》,立定根基,广收博采,数十年潜心钻研,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和风格。

历史上的青云计划获奖作品(青云计划优质专栏)(8)

,